宮婷婷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各種規矩的限制,快速發展的經濟造成了企業逐漸進入商法。國家在一些地區已經廢止一些不符合我國發展現狀的商法,并且制定出了符合時代特色和要求的企業商法,從根本上取締了商人和商行為在傳統商法的支配地位。因此我國制定出了相應的新型商法,這些商法與企業之間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部分的商法學者認為:隨著商法逐漸企業化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整合商法的規范以及體系建設。本文針對企業的商法在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相應問題進行研究,從其概念基礎,到發展趨勢為大眾展現企業進入商法的新趨勢。
關鍵詞:企業;商法;意義;新趨勢
前言: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行為不僅對我國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于我國的企業、國家的商法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如何在國際之間的經濟交易占據有利位置,需要我們對于企業和商法進行革新,不斷尋求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商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法律支持以及企業貿易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國家商法逐漸出現了企業化的苗頭,很多的經濟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表達了對于企業進入商法看法。由于一些學者主張我國的商法應該在“企業”的基礎上實現商法的革新,而反對者則認為“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術語,難以代替商人的活動,不能夠體現出商人在商法中的主導地位,因此需要堅持傳統的商法。面對各種聲音不一情況,本文主要針對:企業、商人、商法進行介紹,討論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及意義,論述其可能出現的發展新趨勢。
一、企業的商法簡介
(一)企業商法的基本理念
一直以來,眾多的學者就十分關注企業商法的理念研究,有較多的學者認為企業的商法核心價值在于企業的經濟效益或效率,但是從商法的本源來看,確切的說應該定義為自由,企業商法的內容應該是經營自由和私法自制,在對企業的商事進行立法、監督和審判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使商法的核心價值能夠在企業自由經營過程中體現出來[1]。
(二)企業商事立法
對于企業的商事立法,學者們進行了歷史追溯以及現實的構想,有的人認為,我國的私法意義上的商法和商法法典最開始于晚清時代出現,后來的商法成果都是建立在初步形成的商法和獨立的法典思想指導下以及政府的主導、商民的積極參與、社會的合力推動下才慢慢積累的,所以中國需要堅持獨立商法典的立法思路制定出適合目前社會的《商法總則》,根據制定的《商法總則》的經營效果再謀求更具代表性的現代商法典。對待企業商事立法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各種猜想,有的認為山西票號商事習慣法對于規制票號商事活動是一項帶有強制性意味的規范,是古代最為典型的商事習慣法;也有人認為現有商法擬制法條局限性較大,立法還不能自如的設置規范,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擬制立法的技巧并加以運用。
(三)商事通則的制定
商法的制定與其說是立法者或立法機構的理論構造,還不如說是在從事商事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并加以概括和規范,立法者或立法機構僅僅對市場的運行程序和環境進行確認并整合。而對于《商事通則》的制定,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很多學者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想法或意見,如有的學者在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兩種傳統模式立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商法通則立法模式;又如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已將近有三十部商事單行法,這些商事單行法中有較多的內容存在重復和交叉的地方,需要對這些商事單行法進行整合,把里面良好的方法拉出來寫入到商事總則規范中。
(四)商法的獨立性
在目前的社會經濟市場法律體系中,商法規范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市場交易關系的基本法則,它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學者們對商法的獨立性和獨立地位達成了一致的看法。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的民商法在古代的法律地位屬于從屬或者次要地位,加上古代商法在以刑居多的封建法律體系中生存和發展,使得民商法典沒有真正的從刑法中獨立出來;有學者認為商法的獨立性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來闡述:一是商法獨立性意味著商法在社會經濟基礎的獨立作用,二是商法的規范結構和內容在表現上構成獨立,三是商法獨立與其他法律在本質上和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2]。
二、企業的商法意義
(一)規范參與商主體,奠定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
這類商事立法具體包括了以下法律法規 :《公司法》(1993年頒布,99年和05年修改)、《個人獨資企業法》(99年頒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79年頒布,90年和01年修改)、《合伙企業法》(97年頒布,06年修改)、《外資企業法》(86年頒布,02年修改)、《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98年頒布,02年修改)、《企業破產法》(06年頒布)等。
通過對上述的商事進行立法使股份有限企業、有限責任企業、普通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新型的企業出現并逐漸的取代傳統集體企業、國有企業等企業,使得新型的企業成為市場中的參與主體。不僅如此,通過商法可以對社會市場的參與主體的治理機構、責任承擔體系、產權問題、破產退出等進行一個明確又詳細的規定,以達到規范市場參與企業的經營,為市場經濟有效運行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規范參與企業的商行為,確保交易關系良好
這類的商事立法主要包含有《商業銀行法》、《保險法》(95年頒布,02年修改)、《證券法》(98年頒布,05年修改)、《票據法》(95年頒布)、《海商法》(92年頒布)、《證劵投資基金法》、《信托法》(01年頒布)以及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等。
通過上述提到的法律法規,現代企業中,使用票據的經營形式逐漸的取代了計劃經濟時代中的企業財務轉賬形式,現代的商業保險制度慢慢的取代了計劃經濟時代中的企業福利制度,計劃經濟時代中的證劵、信托、票據、投資基金等金融制度更加的完善,功能也更加強大,這些制度的建設及運用有效的規范了市場經濟有效運行,保障了交易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公平性。endprint
(三)弘揚商法價值,有效的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當代企業商法中有三大基本價值,分別是交易安全價值、交易公平價值、交易效率價值。而交易安全的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商事主體信息的公示,如上市企業的信息披露,票據記載事項實行要式主義,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責任承擔、保險法律制度等;交易公平的具體要求為所有的商事活動、交易都遵循自愿的原則,堅決防止出現強買強賣現象,實行明碼標價制度,避免企業出現虛報的情況等;交易效率主要體現在商品證劵化、支付手段多樣化和電子化、常用契約格式化、商事糾紛專門處理化以及商事請求短期時效化等。商法通過對上述的情況堅決貫徹并落實,以體現商法的價值和深遠的社會意義,有效的規范市場和商主體,有效的促進市場經濟高速發展[3]。
三、企業進入商法的趨勢展望
(一)客觀性企業整合商法
客觀性企業整合商法屬于一個境外上演的商法革命,這是商法發展最受關注的趨勢。客觀性整合商法技術與商法的術語發生了改變,同時也是商法的規范事項和界定出現了改變,這個改變很可能造就全新的商法體系,同時也可能開創商法的全新局面。客觀性企業整合商法實現了商人或者商行為逐漸轉向商法的轉變趨勢,同時整個商法體系中也可能實現從商人、商行為逐漸轉向營業和商事。此種轉換不是企業的主體性和商人的對換,而且客觀性的企業替代了商法中商人的主導地位,因此面對當前此種顛覆性的改變,法學研究學者將商法進行轉型研究也就很自然。但是筆者認為,即使國外的商法完成了從傳統商法逐漸轉向企業商法,此種轉型在我國也難以行通,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國企業往往是主體性企業,而不是客體性企業。
(二)主體性企業整合商法
目前,我國現行商法中,企業作為法律的主體,較之傳統的商法以及新型商法中的經營者和企業主其意義相似。我國的商法其實是關于企業的主體位置,同時也是我國商業組織運行之中,并且我國提供的法律體系采用了獨特的企業術語,回避了古代商人的階級性色彩,其含義中更趨于中性。主體性企業與商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外延性差異,但是卻可以將其規定為相同或者相似的事物之中。主體性企業不斷整合商法資源,它既能夠實現商人法的再生,同時還可以構造商法各項制度之間的內部關系。若采用客體企業,那么勢必會出現提出企業主、經營者、企業所有人等術語,否則商法則難以完成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描述。
主體性商業整合上存在著一些商業的構想,其自身就存在著一些學術的缺陷,不能夠得到學者的廣泛認可。從此觀念和理論上看,法律在立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著立法妥協過程,致使法律的文本表達出現中性化。主體化企業的范疇逐漸實現商法整合不斷實現我國商法體系下化的簡便方法,這不僅會符合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還符合商法漸進式基本發展規律,因此我國的商法回歸到商人整合商法的道路之上可能性較小。
(三)營業資產和營業整合商法
由于國外商法變革對我國的經濟變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需要通過擺脫商人的困擾來營造一個符合我國現狀的商法。目前通過營業資產以及營業等為軸心來構建起商法體系,其經營的資本以及資產均是以傳統的商法作為基礎,但是其在傳統商法的體系中地位不足。商法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發展途徑,不僅僅是依據客觀性企業、主體性企業作為構建思路。而通過以營業和營業資產作為軸心也可以構建起商法體系,于是借助傳統的商法理念來進行體系構造,這不是商法體系的重構,而是重心的偏移。營業和營業資產整合商法中沒有談及個人或者商人的存止問題,這就無法完成對主體性企業和商人關系的協調,也就不存在商法體系與客體性企業的影響。
單單憑借對術語的改變和探索,難以完成商法體系的構建,若以主體性企業作為術語來整合商法規范,則必須引進其他的創造性術語,使得商法規則更加明細。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我國應該制定出商業登記、企業登記等法律,可實時借鑒外界商法,將營業、營業資產、營業活動等引入商法體系。
四、企業法是商法抑或者經濟法
我國從古至今,對于商人的評價一直不高,基本上認為是重利輕情,一身銅臭。所以古代的立法也很少將商人寫入法律之中,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逐漸與國際經濟接軌,“主體性企業”、“客觀性企業”、“經營者”等等與商業相關的術語被引入到我國。“主體性企業”雖然形式上無限接近于企業法的總則,但是其在內容上卻不會拘泥于企業的組織法,而是包含了企業行為的外部規制,因此企業行為的規制也在此概念中實現。“主體性企業”在規制存在于商法或者企業法,但是其在性質上究竟屬于那個法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商法學者對于術語的研究來看,其在研究的過程中很少會考慮到企業的規定,通常是在商人的規制下進行研究,主要是針對企業的合伙、公司以及獨資等經濟形態進行研究,而有關的企業和法律則在學術討論上逐漸從經濟法學中形成。
我們在進行經濟法律的研究中,將商法與經濟法進行清晰劃分,其具有實務與理論意義。研究中,商法和經濟法的劃分有助于構造完善的商法系統,可以有效的填補商法制定的漏洞,從而對企業組織和企業行為進行一個有效的規范。另外,對于商法和經濟法的清晰劃分有助于厘清國家干預經濟以及國家管制邊界,從而實現了規避國家對企業的過度干預,不斷發掘出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實現企業私人財富的增加。企業利用營業資產不斷開展營業中的交易,實現企業組織與營業資產之間的司法規范,不會涉及到新型商法的實用性問題。國家在對企業進行管理的時候,往往是通過經濟法或者行政法來進行干預,因此要實現對商法的整合就需要保持新型商法的私立特性,這樣可以有效的實現經濟法和行政法之間的相互協調。
五、總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商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爭議,很對的學者對我國是否進入企業的商法進行了激烈探討,并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而是各執己見。因此我國商法的發展還需要不斷進行探索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我國經濟體制的商法越顯必要。本文通過針對企業的商法意義以及企業進入商法的新趨勢進行深入的探討,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法律支持以及企業貿易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為我國商法建設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葉林.企業的商法意義及“企業進入商法”的新趨勢[J].中國法學,2012,04:88-98.
[2]文寧.2012~2013年商法基礎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商法年刊,2013,00:3-12.
[3]蔣大興.商人,抑或企業?——制定《商法通則》的前提性疑問[J].清華法學,2010,04:55-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