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嘉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金融危機也伴隨著人類的金融發展史頻繁發生。近幾十年來,在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影響下,金融危機發生及其國際傳播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都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危機的關注,因此,加強對金融危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機制、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機制、美國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以及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警示進行研究,以此來幫助我國建立危機預警機制。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性;政策;警示
前言: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創新逐漸突破了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發達國家作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為了順應這一潮流,陸續實行金融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出于發展本國的經濟,也共同加入其中,從而形成了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情況會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在這過程中,也會加大全球經濟的運行風險,引發金融危機,并加劇金融危機的傳染性。
一、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機制
(一)金融危機的概念、特征及相關理論
金融危機主要指金融資產、機構或者市場的危機,主要表現在金融資產價格的下跌、金融機構的倒閉等,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等等,特別在近幾年金融危機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金融危機的具有三大特征:金融狀況的惡化;金融危機所產生的金融惡化就是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領域的惡化,波及范圍廣;沒有預兆,具有突發性,而且是短暫、急劇的惡化等特征。
(二)金融危機的發展特征
雖然國際市場的開放能夠促進各個國家的經濟在不同程度上的發展,但是,與基于共存的是風險,比較典型的幾次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等,通過對金融危機的深入研究,也發現了其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1)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加快
在20世紀發生的金融危機頻率與規模都是之前所沒有的,特別是在進入21 世紀之后,金融危機的趨勢也沒有減弱的趨勢,甚至是更加明顯。
(2)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傳染性效應增強,速度快,波及全球
隨著科學技術、互聯網以及媒體傳播方式的迅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主要以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等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就造成了金融危機到來時,影響的范圍更加廣泛,同樣影響程度也相對更深。
(3)金融危機的危害性不斷加劇
金融危機在近年出現頻繁,金融危機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打擊很大,導致該國的經濟一蹶不振,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對于社會的穩定具有消極作用,甚至出現政權更迭,給當事國的社會、政治等方面帶來了消極影響。
(三)金融危機的理論
金融領域的穩定需要靠四個方面來均衡:貨幣供求、資金借貸、資本市場、國際收支,一旦這四個方面出現問題,那么勢必會引起金融危機。
(1)貨幣危機理論
一部分國家對匯率制或固定匯率特別注意,一旦國內金融出現問題,與此相對應的匯率沒有隨之改變,那么就會導致本國貨幣實際價值的變化。勢必會對本國的貨幣造成沖擊,出現大幅度貶值的現象,甚至是通過其他手段提高利率,導致本國的固定匯率發生變化,最終被迫變更匯率的政策,貨幣危機理論發展的較早,相對比較成熟。
(2)銀行業危機
銀行危機實質是銀行體系出現了危機,危機一般都是從銀行內部開始的,比如:不良放貸等,最終導致銀行機構承受巨大損失,無奈破產,與此同時,不追究本國的貸款,另外,政府發揮作用解決危機,銀行與金融體系存在直接聯系,所以,銀行一旦出現危機定會一項金融體系,從而引起金融危機[1]。
(3)債務危機
債務危機主要是本國經濟在發展繁榮時期大量借債,而當經濟出現衰退時期,還不上所借的債務,負債金額龐大,最終導致債務危機,金融危機的爆發。
(4)系統金融危機
系統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但是由于政策和市場各方面的監管不利,導致不穩定因素不斷發展,于是出現惡性連鎖反應,造成金融市場異常混亂,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效應。系統金融危機的出現很可能就是由貨幣危機、銀行危機等的進一步惡化所產生的,因此,系統金融危機就是因為上述三種危機相互作用的結果,促使危機出現系統性危害,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機制
(一)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概念
自從上個世紀金融危機的不斷爆發,不僅僅對本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而且也對其他國家和地區構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并深入研究。
狹義的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主要是指接觸性傳染,就是一個國家出現金融危機后,由于與該國的經濟和金融方面存在一定的聯系,促使局部和全球性的沖擊以至波及各個國家,狹義的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是將其他國家的宏觀經濟等作為基礎的,以至于發生金融危機跨國作用的過程。
廣義的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危機的跨國傳播和擴散,并且造成許多國家共同陷入金融危機之中,這其中包括金融關系密切的國家的直接傳染,也包括金融關系不密切的國家的間接傳染,這種間接傳染很可能是由于沖擊導致的“季風效應”,也有可能是“傳染效應”,即由于投資者預期的變化引起自我實現的多重均衡。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十分密切,所以,當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時,很多國家也同時深陷其中,出現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特征
(1)具有迅速而廣泛的傳染性
在全球經濟的影響下,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正因如此,聯系在一起的國家就奠定了金融危機傳染的主體,而且其波及范圍也不斷擴大。例如:歐洲貨幣體系發生危機之時,導致英國的英鎊大幅度貶值,并在一段時間內不參與歐洲貨幣金融體系,不僅僅是英國,其他歐洲國家也隨著受到金融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宣布放棄與美元有關系的匯率制,而同時,泰國的金融危機也擴散到東南亞其他國家,這次危機影響的范圍特別廣泛,進而沖擊了韓國、日本等國,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美國次貸危機發生時,造成了全球的股市崩盤,而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時,全球股市更是暴跌,以至在今后的兩年當中,全球很多國家的經濟都陷入困境,一蹶不振[2]。endprint
(2)傳染途徑的多樣性和機制的復雜性
在國家之間緊密聯系的前提下,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方式有很多,比如:貿易傳染、金融傳染等,而各個傳染方式還可以進行細化,銀行之間的借貸等途徑。由于金融危機傳染方式的多樣性,導致金融危機也是通過不同途徑進行傳播的,同時,各種途徑綜合在一起發揮作用,從而導致了金融危機的復雜性,提高了研究和預防的難度。
三、美國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
(一)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
國際上典型的金融危機,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等,特別是美國金融危機特點相對突出。
直接原因:美國為了應對經濟衰退,積極實行低利率政策,由于許多國家與美國都存在金融聯系,因此,這種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了美國以及全球資金過剩,為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奠定了資金基礎,而后,美國又根據實際情況,迅速提升基金基準利率,卻打破了繁榮景象,造成房價下跌,而將房地產作為基礎的次級貸款出現違約,引發次貸危機;美國一直過度借貸,超前消費的發展模式無法繼續,美元作為全球性的貨幣,能夠利用這種優勢換取全球資源,因此,美國就大肆的舉債消費,而這種長期舉債消費的情況,并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缺乏監管的過度金融創新,在20世紀30 年代經歷過世界金融危機的重創之后,美國積極建立了市場監管體系與準則,并有效的管理市場行為,市場環境發展良好,但在1999年之后,美國放松了風險管控,使得市場交易信息不透明,這種現象沒有得到及時的調控,使市場競爭惡化,導致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和擴大,最終導致危機爆發,進而向全球擴散。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特點不同于傳統的債務危機、貨幣危機等,他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場過度創新,風險被放大的結果。美國這樣的大國出現金融危機,傳染范圍廣泛而且程度深遠:全球股票市場的傳染與效應,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特別是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之后,對全球股票的沖擊力度十分巨大,且影響劇烈;如今的經濟環境是將各個國家的金融市場都融入進來并構成一個整體,各個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由于美國在國際市場上擁有相對比較安全的投資環境,故,大部分國家購買美國債券或者將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美國市場。美國在進行資產證券化的過程當中就擁有眾多參與者,于是,美國CDO市場的崩潰,直接影響了參與國的經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美國是國際市場上的貿易強國,對外貿易自然是持續逆差,由于美國人民的價值觀的不同,國內居民消費一般都是以來進口,所以,但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時,美國的國民財富大幅度縮水,信用以及居民消費支出等都跟隨縮減,因此,與美國存在直接貿易關系的國家勢必會受到牽連。
四、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警示
(一)警惕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對我國的不利影響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外匯儲備在國際上也名列前茅,而在面對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的外匯儲備的安全受到了威脅,因此,我們就要加強國際合作,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與此同時,調整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等,積極應對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缺陷。
(二)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必須嚴謹推進
開放的金融市場,雖然存在有利的一面,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金融市場開放也造成了本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本國宏觀調控難度也會加大,甚至導致金融危機。因此,我國金融市場必須要將開放與監管結合,而不是單純的開放,這樣我們才能夠發揮其優勢,避免其劣勢,進而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對我國宏觀調控的警示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市場調節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因此,我們不能夠僅僅依靠市場調節,也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適當的宏觀調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市場自身調節的缺陷,并維護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如果宏觀調控的方式不正確,那么也會對經濟造成損害。所以,我國要加強對經濟發展情況的關注力度,全面的考慮各方面因素,不斷的調整宏觀調控手段,避免對經濟造成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3]。
(四)對我國金融市場監管的警示
發達國家采取相對自由的金融政策,忽視了風險,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因此,在金融市場運行的過程中就要加強對金融活動的監管和調控,防止風險的發生,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我國金融市場要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建立一個信息網絡平臺,加強溝通,聯合行動,從而有效地避免金融風險對我國造成危害,保障我國經濟安全。
結論:根據上文所述,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對各個國家的經濟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就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完善國際市場體系,各國之間應加強交流,共同攜手,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
參考文獻:
[1]安輝.現代金融危機國際傳導機制及實證分析: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10,18(03):259-261.
[2]韋艷華,齊樹天.亞洲新興市場金融危機傳染問題研究:基于 Copula 理論的檢驗方法[J].國際金融研究,2012,20(05):12-14.
[3]李恒光.金融危機的形成、傳染與實證研究:著眼于國家經濟安全的視角[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8):158-159.
[4] 鄧雪雅. 淺談會計公允價值計量及美國金融危機[J]. 經濟師. 2009(05)
[5] 蔡毅.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美兩國經濟的影響機理剖析[J]. 才智. 2009(22)
[6] 任祎卓. 淺析我國經濟在美國金融危機中的影響[J]. 中國商界(下半月). 2010(01)
[7] 孟艷華. 淺論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啟示[J]. 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 2008(11)
[8] 唐偉,劉建中. 從馬克思金融危機理論解讀美國金融危機[J].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 2009(02)
[9] 周東洲.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監管——來自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J]. 市場經濟與價格. 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