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然++唐科霞
摘要:一部只有50萬美元投資的伊朗電影《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卻成為第61屆柏林電影節上的“大贏家”,又一舉擒獲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本文試圖從電影新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巧設懸念的經典敘事模式和客觀角度的人物描寫等方面出發著重筆墨淺析電影《一次別離》敘事中的新現實主義色彩,進而闡述其所獲成就在藝術上的體現。
關鍵詞:伊朗電影;新現實主義;巧設懸念;客觀角度
電影終結字幕滾動,我像電影中最后一個長鏡頭鏡頭里的納德夫婦一樣,呆坐了好一陣子。我在想,這么一部電影,如果不是因為奧斯卡和柏林電影節等國際各大獎項評委們的青睞,也許大多數觀眾并不會把目光聚焦在這樣一部小成本家庭倫理的文藝范兒電影上,一部僅僅花費三十六萬美金制作費卻橫掃43項國際大獎的伊朗電影——《一次別離》。
這部電影首先被打上“伊朗”的政治標簽,這是它無法擺脫的,也許導演法哈蒂從沒有想過拍一部帶有政治色彩的電影,法哈蒂曾對記者這樣講:“你們想看社會問題?可以去看社會新聞嘛。”[1]正如我們無法擺脫電影的審查制度一樣,這不是我們能左右的。正如戰爭讓女人走開,我們暫時讓政治從電影中走開,只關注影片本身的藝術魅力。
一、新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曾經寫道:“去生活在一個虛構的現實,從而照亮我們的日常現實。”[2]在某種程度上,本片仿佛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靈魂的完美再現,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采用自然光效,用旁觀者的視角貼近而不動聲色地記錄事件。全篇沒有煽情的配樂,單憑扣人心弦的故事來推動電影情節的發展,沒有絢麗的聲畫,由始至終的零配樂,僅在結尾納德和西敏在法院長廊等候結果時片尾字幕滾動后才響起哀傷的鋼琴曲,將觀眾帶出充斥全片的緊張和焦慮,與主人公一起等待女兒如同判決般的選擇。
新現實主義提倡的記錄性則體現在影片的每一處,為追求真實效果,大部分拍攝均為手持攝影近距離跟拍。長鏡頭的多次運用準確而寓意豐富,忠于電影空間真實性和客觀性,特別是開場長達約五分鐘的長鏡頭納德和西敏兩人不斷辯解,場景一動不動,簡明扼要交代故事的來龍去脈,將夫妻兩人的生活現狀交待的很清楚,把人們帶入普通的伊朗中產家庭的生活,讓大家有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其實這不是電影,這就是生活。影片最后的固定長鏡頭也十分出彩,納德和西敏兩人在走廊等待著孩子的決定,他們仿佛是靜止的,而走廊里人來人往,預示著每個人在不同程度上都糾結于類似的抉擇中,艱難和痛苦可能發生在千千萬萬個伊朗家庭中。演員的表演張弛有力,有時甚至感覺不到是演員在表演,還有非職業演員的加入也為本片添彩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女兒特梅的11歲小女孩正是導演法哈蒂的自己的女兒。
二、巧設懸念的敘事模式
采用巧設懸念的經典敘事模式是本片的另一大亮點。首當其沖電影在一開始就設下了一個伏筆,就是他的片名,英文片名為《A Separation》,而大陸的譯名則是《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直白翻譯,凸顯人物,在香港被譯為“伊朗式分居”,果然很有“香港”氣息,在臺灣則被譯為“分居風暴”,直接點題,從這三個白話的譯名我們也大概知曉了電影的大概劇情,影片的開篇就是一次突發的矛盾,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納德與西敏兩人試圖離婚但不成功,兩人分居。這就使觀眾對倆人之間的矛盾和他們最終有無離婚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理。這個矛盾也是貫穿電影的一個懸念。結尾又留下了女兒最后會選擇跟父還是母一起生活這一難題待觀眾解答。而另一個關鍵的懸念就是納德和女傭瑞茨之間的矛盾,而女傭流產的真相,倆人和解與否,抽屜里的錢究竟是誰動的這些小懸念又串聯起了這部電影的敘事,使得一部家庭倫理劇充滿了福爾摩斯探案的緊張感和觀賞感。
三、客觀角度的人物描寫
《一次別離》中每一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導演法哈蒂在電影中的每個人物身上都設定了一個兩難的境地,電影的發展就靠一個一個兩難來推動,情節緊湊、絲絲入扣。在其中的沖突里每一個人的處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男主角納德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中產階級男性形象,而在后續的一系列的事件中,他卻多次掙扎了: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顯得靈活通達,但她向往更好的生活,不安于現狀,希望女兒在良好的環境成長。對于只有十一歲的女兒特梅來說,她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是留在伊朗和爸爸一起生活還是與母親一起遠走高飛。這些人物的塑造充滿了樸素的人文關懷。正如《國際歌》中唱道“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3]
樸素的電影充斥著凌厲的剪輯,智慧的對白,堅實有力的戲劇沖突。導演用一種上帝視角敘述這個關于人性的故事,這種完全中立的立場與故事本事很契合,片中沒有所謂的正面人物,沒有對任何一個角色完全的褒貶,每個人都最終暴露出了信仰道德界限之外的另一面。正如每個人都說了謊,而每個人都本性善良,都有自己想堅持想保護的底線。影片沒有宏大的場面和唯美的畫面,恰恰憑借一個簡單的故事折射出豐富的內容,在瑞茨、納德等人“罪”與“罰”的掙扎中引發不同文化、不同國度觀眾的思考,現代社會,人們只有堅守信仰才能通往真正的精神家園。
口碑票房反差大,這是文藝片一直存在著的票房和口碑的悖論。《一次別離》在商業片占據院線主流地位的情況下,看慣商業大片的觀眾對這種節奏緩慢故事平淡的影片恐怕很難親近。畢竟對看慣了商業大片的觀眾而言,看《一次別離》這樣一部電影更像一場挑戰,而非純粹的享受,它并非“第一眼就愛上”的電影,需要在閑暇時,一個人,一杯茶,一盞燈,慢慢品味,才能知其“好味”
參考文獻
[1] 李洋.《一次別離》:小糾紛中的大社會[N].光明日報.2014年7月21日
[2]羅伯特·麥基.遇見羅伯特·麥基2011-2012:"好萊塢編劇教父"談電影與劇本創作[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第1版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國際歌維基百科
作者簡介:朱自然,(1990—)女,漢,河北省承德市人,碩士研究生,河北大學藝術學院2012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
唐科霞,(1964—)女,漢,河北省承德市人,副教授,本科,河北民族師范學院,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