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蘋 王 俠 李曉慶 羅文杰 吳煥林
(廣東省中醫院心臟中心 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可能逐漸上升〔1〕。鄧鐵濤教授根據“五臟相關”、“痰瘀相關”及數年臨床經驗創立了以調脾護心法治療冠心病。該方案在通過既往的文獻調研、專家調查、鄧鐵濤教授本人確認、癥候調查、回顧性研究等基礎上形成,具有明確的中醫辨證分型規范,主癥為心脾氣虛、痰瘀阻絡。以鄧老冠心方為主方,以法半夏、橘紅、黨參、白術等11味藥為主藥,并有詳細的并發癥加減法。在既往的臨床及實驗研究〔2~6〕中,多次證明鄧鐵濤調脾護心法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性及科學性。本次研究依托十一五課題《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傳承研究》對該方案進行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臨床隊列研究。
1.1一般資料 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納入572例病例觀察,剔除35例,合格537例。剔除原因:血清谷丙轉氨(ALT)>120 U/L,血肌酐(Cr)≥442 μmol/L,左室射血分數(LVEF)≤30%,心功能4級,資料嚴重缺失。將537例合格病例分為非鄧老方案組204例,男111例,女93例;年齡(67.65±10.42)歲;合并高血壓占65.02%,血脂異常占32.51%,糖尿病(DM)占24.63%,心律失常占9.36%,有腦卒中史占8.37%,胃腸病史占17.24%,吸煙史占46.31%,心血管病家族史占10.34%。鄧老方案組333例,男149例,女184例;年齡(68.08±11.30)歲;合并高血壓占75.32%,血脂異常占33.22%,DM占29.75%,心律失常占10.76%,有腦卒中史占9.81%,胃腸病史占15.82%,吸煙葉史占43.67%,心血管病家族史9.81%。兩組年齡、性別、并發癥、既往經皮冠脈溶栓術(PCI)或心臟搭橋史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排除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采用2002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心臟協會(ACC/AHA)和200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相關冠心病標準;中醫診斷及辨證標準參照鄧老調脾護心法治療冠心病方案。納入標準:①75歲以下患者;②由下列情況之一證實有冠心病:冠脈造影提示1支或以上冠脈或其分支存在≥50%管徑直徑減少,既往心肌梗死(MI),或201TI運動試驗有可逆性灌注缺損,或典型的冠心病心絞痛病史及平板運動試驗陽性,即有ST段水平或下斜型壓低≥1.0 mm(J點后0.08 s測量)伴心絞痛;③既往及始安慰劑治療期間,正常日常活動情況下每周平均心絞痛發作次數5次。排除標準:充血性心力衰竭≥3級(NYHA)。有傳導障礙或其他可影響正確解釋ST改變的狀況。白天平均心率<50次/min。房室傳導阻滯Ⅰ度(PQ>0.24 s)以及Ⅱ度和Ⅲ度。收縮壓<100 mmHg或未控制的高血壓(≥180/105 mmHg)。明顯的全身性疾患或肝腎系統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孕婦、哺乳婦。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3分組隊列形式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二沙島分院、芳村分院、大學城分院研究者為老中醫診治方案培訓組;廣州市中醫院、江門五邑中醫院、惠州中醫院研究者分為老中醫診治方案培訓組和非培訓組。兩組醫生數目、職稱具有均衡可比性。培訓組所治療病人為老中醫診治方案鄧老方案組,非培訓組所治療病人為非鄧老方案組。
1.4治療方法 暴露組按“鄧鐵濤調脾護心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方案”給予治療,1次/d。非暴組采用各自經驗方治療,1次/d或單純只用西醫治療。兩組同時接受西醫規范治療,但不可加用具有相似作用的中藥、中成藥、靜脈制劑等。中藥飲片統一來源,保證產地、質量的均衡。加水500 ml/劑,煎成200 ml,溫服,1劑/d。療程為12 w,隨訪觀察12個月(360 d)。
1.5觀察指標 觀察第360天的心絞痛計分,生存治療心絞痛量表(SAQ)計分,死亡率、因心肌缺血事件進行血運重建、因心血管事件急診或再入院等終點事件。

2.1兩組病人治療前后心絞痛計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病人的心絞痛計分無差異(非鄧老方案組vs鄧老方案組為9.54±6.13 vs 10.13±5.40)。治療后,觀察360 d,剔除觀察期間死亡及失訪的人數后,兩組進行治療前后心絞痛計分比較,治療前兩組心絞痛計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鄧老方案組323例,心絞痛計分為2.96±2.49。非鄧老方案組194例,心絞痛計分為3.71±3.49。兩組病人第360天心絞痛計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鄧老方案組優于非鄧老方案組。
2.2兩組病人治療前后SAQ差值的比較 除去兩組失訪、死亡及發生終點事件的患者,兩組患者治療第360天SAQ各維度積分與治療前差值比較,軀體活動受限程度(PL)、心絞痛穩定狀態(AS)、心絞痛發作情況(AF)、治療滿意程度(TS)、疾病認識程度(DP)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鄧老方案組改善程度高于非鄧老方案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第360天SAQ值與治療前差值的比較
2.3360 d內終點事件的比較 兩組病人死亡事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因心肌缺血事件行血運重建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鄧老方案組血運重建率低于非鄧老方案組;兩組病人因心血管事件急診或入院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鄧老方案組因心血管事件急診或住院率低于非鄧老方案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終點事件的比較〔n(%)〕
鄧鐵濤治療冠心病方案,根據嶺南地區特征,將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理論引入冠心病的診治,基于臨床實際從廣義相關角度創新性地提出了冠心病心脾相關理論。該理論闡述了冠心病從脾至心、從痰至瘀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抓住其基本病機,強調對脾、痰進行診治,是對目前血瘀、痰濁等氣血津液病機的有益補充,達到了預防于治、既防且治、防治一體的治療目的〔7〕。冠心病無論各型各期的共性核心病機為心脾相關、痰瘀漸積,本課題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中醫治未病理念,形成了針對冠心病共性核心病機的提前干預治則-調脾護心法。本次需要進一步更大樣本量的臨床試驗以揭示方案對患者死亡率的影響。綜上,鄧鐵濤治療冠心病方案能提高患者的療效,對臨床冠心病的中醫治療有指導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4 參考文獻
1張海澄,郭繼鴻.冠心病流行病學與一級預防〔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22(8):449-51.
2江 巍,阮新民,林 宇,等.調脾護心法治療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后患者的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05;24(6):329-32.
3阮新民,江 巍,林 宇,等.調脾護心法對冠脈搭橋患者臨床療效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1):28-32.
4吳煥林,徐丹蘋,羅文杰.調脾護心法對改善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預后的回顧性隊列研究〔J〕.吉林中醫藥,2009;29(1):27-9.
5吳廣平,鄧鐵濤.治療冠心病臨證經驗〔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7):1112-3.
6郭力恒,張敏州,陳伯鈞,等.教授調脾護心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醫案4則〔J〕.新中醫,2002;34(7):14-5.
7林曉忠,吳煥林,嚴 夏,等.運用調脾護心法治療冠心病經驗〔J〕.中醫雜志,2002;43(6):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