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霞
(天津醫院神經內科,天津 300070)
青年腦卒中占全部腦卒中的13.44%〔1〕。本文對比分析中青年及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特點。
1.1一般資料 1997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115例中青年(18~59歲)腦卒中患者為中青年組,同期收治的111例老年(≥70歲)腦卒中患者為老年組,其中中青年組男性9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45.6±8.3)歲。老年組男性5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齡(79.7±5.7)歲。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腦血管疾病(CVD)分類及診斷標準〔2〕,且經頭顱CT和(或)MRI證實為腦卒中。
1.2方法 回顧性收集所有患者性別、年齡、家族史、基礎病史、吸煙飲酒史等臨床資料。其中基礎病史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臟病等,病史均為患者本人或(和)家屬提供。并對出院時情況(好轉,加重及死亡)進行對比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
2.1兩組的首發癥狀比較 老年組意識障礙、頭暈較中青年組多(P<0.05)。見表1。

表1 兩組首發癥狀比較(n)
2.2兩組腦卒中類型比較 老年組和中青年組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88例(79.3) vs 93例(80.9)、23例(20.7%) vs 22例(19.1%)〕無統計學意義(χ2=0.90,P=0.765)。
2.3兩組臨床特點比較 中青年組一種危險因素者占21.7%,兩種者占24.3%,兩種以上者占47.8%,老年組一種危險因素者占32.4%,兩種者占33.3%,兩種以上者占28.8%。中青年組男性較女性易發生腦卒中(P<0.01)。中青年組吸煙、酗酒、受遺傳因素影響(一或二代直系親屬中有腦卒中史)比例均高于老年組(P<0.05)。老年組心臟病及糖尿病比例高于中青年組(P<0.05)。見表2。
2.4兩組出院時情況比較 中青年組無變化8例(7.0%),加重4例(3.5%),好轉率89.6%。老年組無變化13例(11.7%),加重8例(7.2%),死亡17例(15.3%),好轉率65.8%。兩組出院時好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574,P=0.000)。

表2 兩組臨床特征比較〔n(%)〕
本資料表明腦卒中的發病以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為主,與相關文獻報道〔3〕相符。急性腦卒中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升高,男女性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在45~55歲年齡段顯著增高,與年齡每增大10歲呈指數關系。且中青年男性較女性易發生腦卒中,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高發趨勢〔4〕,可能與雌激素水平有一定關系,雌激素可減少線粒體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增加內皮舒張收縮功能,介導血管新生和調節自主神經功能〔5〕。本資料中老年組男女患病比例大體均等,與女性患者絕經后年齡增大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與同齡健康男性比較,男性腦梗死患者雄激素水平較低,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年齡相關性雄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老年男性患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研究顯示生理水平的雄激素可能是男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保護性因素〔6〕。
本資料表明吸煙、酗酒是中青年腦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險因素。乙醇、煙草可使血壓升高,乙醇直接作用于腦血管平滑肌而引起腦血管痙攣、升高血壓、導致高凝狀態、降低腦血流量、導致心律失常等,從而導致腦卒中的發生。煙草中尼古丁長期刺激交感神經而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同時,煙霧中的成分明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進而促進泡沫細胞形成,減少膽固醇從動脈壁上的清除,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7〕。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發生腦血管病的機會多2.5倍。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對青年腦卒中患者的影響非常重要〔8〕。腦卒中為一組多基因遺傳性疾病,由多種危險因素疊加損害腦血管而發病。糖尿病為老年患者腦卒中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發生缺血性腦梗死的風險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9〕,且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壓和血脂異常。高血壓、高脂血癥為腦卒中重要的危險因素,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指,血壓與腦卒中發病危險呈對數線性關系,基線收縮壓每增加10 mmHg,腦卒中發病相對危險增加49%,舒張壓每增加5 mmHg,腦卒中危險增加46%〔10〕。目前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僅為30%,治療率25%,控制率6%,中青年患者更低,要提高大家對高血壓的認識,及時發現,盡早治療,有效控制,以降低腦卒中的發生。
血清總膽固醇(TC)升高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并且證實甘油三酯(TG)≥1.60 mmol/L、TC與TG同時異常也可獨立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但TC與TG同時異常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沒有協同或增效作用。而血清TC與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呈負相關〔11〕。這些高發的危險因素通過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大多是可以干預的〔12〕。與缺血性腦卒中風險增高相關的心臟疾病包括二尖瓣病變、卵圓孔未閉、急性心肌梗死、擴張型心肌病、人工心臟瓣膜、心內膜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主動脈瓣病變以及左心室血栓形成等。常見的血栓來源包括卵圓孔未閉和房間隔瘤、心室壁運動不能以及二尖瓣脫垂〔13〕。本資料表明年齡是影響預后的關鍵因素。可能與老年患者年齡大,機體恢復能力低,身體狀況逐漸衰退,并發癥較多有關。
腦卒中的發病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多種危險因素疊加較單一危險因素更易發生腦卒中。有報道〔14〕指出,不同的危險因素發生在同一個體產生的致病作用,不是單一的因素疊加,而是呈幾何級數增加。本資料表明吸煙、酗酒、遺傳為中青年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心臟病為老年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脂血癥為不同年齡階段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戒煙、戒酒、合理膳食、適當體育鍛煉,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可以預防和減少腦卒中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陸 艷. 青年卒中危險因素研究概況〔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26(11):813-4.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279-80.
3張 鵬,畢 齊.青年卒中的危險因素及病因學調查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2;7(4):264-70.
4Turtzo LC, McCullough LD.Sex differences in stroke〔J〕.Cerebrovasc Dis, 2008;26:462-74.
5王永亭,曾麗莉,呂海燕, 等.缺血性卒中病因學與發病機制研究的十年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0;10(1):2-27.
6叢 林,姜海濤,閔連秋.卒中的性別差異〔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19(8):598-605.
7田 野,車玉琴.中青年與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險因素的對比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 2013;23(1):55-7.
8Devic B,Bradford Burke W.卒中遺傳學和炎性機制〔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2):155,159.
9陳雅雯,李 蓉.糖尿病——卒中的危險因素〔J〕.中國卒中雜志,2012;7(2):394-9.
10王 捷.卒中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J〕.中國卒中雜志,2010; 5(6):468-71.
11江 斌,方向華,劉運海,等.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與卒中亞型關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0;38(3):268-71.
12董銀華,田萌蘇,王建祥,等.腦卒中患者多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8; 24(3):230.
13李海江,張雪彤,朱 昱,等.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和病因學〔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 19(8):606-10.
14Naess H,Waje-Andreassen U,Thomassen L,etal.Do all young ischeme stroke patients need long-term secondary preventive medication〔J〕.Neurology, 2005;65: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