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賽爾江·多來提 古麗美熱·艾買如拉
(新疆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教研室,新疆 烏魯木齊市 830000)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常見于老年人的造血系統腫瘤,診斷時中位年齡大部分在60~75歲,約80%的患者年齡超過60歲〔1,2〕。目前MDS的預后評估國際上主要依據MDS國際預后積分系統(IPSS),此積分系統主要依據外周血細胞減少系數、骨髓原始細胞的百分比及細胞染色體核型,但此評分系統對于部分MDS患者的病情預后評估仍有差異,且不適用于部分不能開展染色體核型檢查的基層醫院,為此本研究從患者的外周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CV)、血清血清乳酸脫氫酶(LDH)、鐵蛋白(SF)進行研究比較,探討上述指標與MDS預后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收集新疆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MDS患者129例,診斷依據文獻〔3〕。并根據2008年WHO標準〔4〕重新分型,其中難治性貧血(RA)8例,難治性貧血伴有環狀鐵粒幼細胞(RARS)7例,難治性血細胞減少伴有多系發育異常(RCMD)33例,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過多-1型(RAEB-1)25例,RAEB-2 39例,MDS伴有單純del(5q)5例,MDS不能分類(MDS-U)12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 65例,中位年齡61(18~82)歲。對照組:按照1∶1配對原則選取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體檢中心健康體檢者129例,其年齡、性別、民族均與病例組相匹配。
1.2測量指標及方法 采集MDS組及對照組空腹靜脈血標本,檢測血常規、血清LDH、SF等指標,其中病例組標本均在患者治療前采集。血常規采用Sysmex 公司的XE-2000全自動血球儀檢測;LDH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日立7600用連續監測法測定;SF采用ROCH公司產ROCH Cobas 6000儀器使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
1.3治療情況 根據IPSS積分系統,對低危組(低危、中危1)及部分高齡患者予以支持治療(主要包括輸血、抗感染、細胞因子及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等的應用)。相對高危組(中危2、高危)患者選擇化療(預激方案(HA)等方案)。
1.4隨訪 自患者確診之日起。存活患者隨訪至2012年6月30日,死亡患者隨訪至死亡日,生存期是自確診之日起到死亡之日止或隨訪截止日(2012年6月30日),其中失訪11例。

2.1MDS患者與對照組實驗室指標的比較 MDS患者組與對照組外周血MCV、血清LDH、SF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驗室指標的比較
2.2實驗室指標與預后的關系 MDS患者死亡54例,中位生存期(MS)27(20~33)個月。外周血MCV對照組與MDS組MS分別為48(22~73)個月、25(20~29)個月,兩組總體生存(OS)率有統計學意義(χ2=9.440,P=0.002)。血清LDH對照組與MDS組MS分別為48(23~72)個月、24(18~29)個月,兩組OS率有統計學意義(χ2=13.546,P=0.000)。SF對照組與MDS組MS分別為27(18~35)個月、28(16~39)個月,兩組OS率無統計學意義(χ2=0.103,P=0.748)。
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細胞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以無效造血和具有轉化為急性白血病的高風險為特點〔5〕,同時MDS為一組異質性疾病,不同分型甚至同組分型不同患者之間治療方案及預后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依據國際預后評價系統(IPSS評分系統),但IPSS積分系統仍具有其局限性。
MCV表示紅細胞體積大小,體現紅細胞體積的集中趨勢,異常改變提示血紅蛋白合成存在障礙。MDS患者紅系病態造血,大部分患者骨髓有核紅細胞呈巨幼樣改變,存在核畸形〔6〕。 MDS患者存在造血細胞的過度凋亡及分化障礙,其程度與疾病預后相關,紅系成熟障礙表現為核漿發育失衡,細胞體積增大,反映在外周血中表現為MCV升高,國際上評價MDS預后的改良的WPSS積分系統也將MCV作為獨立的預后因素〔7〕,本研究提示MDS患者外周血MCV與預后有一定關系。
血清LDH是一種糖酵解酶,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內。國內有研究表明血清LDH水平可以反映細胞增殖、代謝的生物學性狀,與骨髓原位溶血及紅細胞破壞增加有密切關〔8〕。MDS患者細胞增殖異常引起骨髓病態造血、血細胞形態及多種生化代謝異常。血清LDH與MDS預后有一定相關性,對評估預后有一定指導意義。
血清SF在感染、發熱及組織破壞時可出現增高,其已經廣泛用于衡量有無嚴重鐵代謝失調和體內鐵儲存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是腫瘤標志物之一。WHO將MDS歸入髓系腫瘤,更加明確了MDS的本質,腫瘤細胞可分泌特異性異構SF導致SF合成增加,使血清SF顯著增高。有研究〔9〕顯示低危組血清SF水平低于高危組,提示血清SF升高與疾病進展有關,MDS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感染,感染也可以導致SF升高。
4 參考文獻
1王增勝,李 燕,秦鐵軍,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31例患者細胞遺傳學特征及其形態學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6):476-6.
2羅 嗚,巴 榮,王 歡,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病態造血及細胞遺傳學變化及其與預后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3):3462-3.
4張之南,沈 梯.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57-63.
4Swerdlow SH,Campo E,Harris NL,et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Lyon,France:IARC,2008:87-9.
5楊 巖,林 海,孫京南,等.雷那度胺治療老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低危及中危-1組患者22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7):2526-7.
6吳 音,李 艷,蘇 楠,等.老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54例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4):472-4.
7Malcovati L,Germing U,Kuendgen A,etal.Time-dependent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for predicting survival and leukemic evolution in myelodys plastic syndromes〔J〕.Clin Oncol,2007;25:3503-10.
8林曉燕,金宏偉,林永志,等.MCV、RDW、LDH和SF聯合檢測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巨幼細胞貧血鑒別診斷的臨床意義〔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1):1698-700.
9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3 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