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明 莊曉偉 李 霞
(上海市靜安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 200040)
由于獨居、空巢、高齡老人比例的不斷增高,各種心理問題已成為老年人群面臨的主要問題〔1~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維護已是當前全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并需要全社會各部門的共同協作。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是針對社區老年人的一種服務形式,隨著不斷實踐發展,已日漸成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4~6〕。本研究以獨居、空巢、貧困、傷殘、臥床等老年人為重點人群。通過文獻查閱,充分掌握國內外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研究現狀、取得成效、具體實施等內容。邀請老年精神病學及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就初步構建的理論模型提出專業化的意見和建議,完善理論模型。通過建立理論模型-實踐-模型完善-再實踐-再完善的循環過程,最終形成科學實用的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
保障體系的建立是理論模型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是保證體系順利有序運行的基本要素。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順利開展需要一定的手段和措施來保障,主要包括技術、反饋控制、人員、資金、物資、政策、制度等方面。
1.1技術保障 要做到心理健康服務規范統一專業化的進行,必須要有一系列統一可行的技術體系來指導,同時還需要技術部門的現場指導,并對服務人員開展服務技能培訓。聘請上級職能單位專家作為專職指導專家,定期對服務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或抽查,并進行評估,確保服務質量,實現既定的目標和意義。
1.2反饋控制 服務質量的評價功能在于對服務體系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反饋控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評價,了解服務實施現狀,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采取措施,保障和維持服務體系的可操作性和動態穩定性,保證服務工作的質量,提高工作能力,滿足社會老年人促進健康的需求。
1.3人員保障 加強專業服務人員隊伍建設至關重要。首先,應適應社區服務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保證專業人員的充足;其次,要定期對服務人員及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培養責任心、道德素養和服務技術,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業務水平以及針對老年人的服務技巧;第三,建立責、權、利統一的用人和分配制度,保持服務隊伍的相對穩定性,以節省人力資源;第四,制定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相關培養標準和資格認證。
1.4資金保障 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是一項社會福利事業,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由于其“缺乏彈性”,容易產生“市場失靈”,因此其所需的經費必須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以充足的資金保證相應工作的順利開展。
1.5物資保障 由主導部門統一管理,相關部門協調配合,保證相關物資(包括宣傳用品、培訓用品、調查用品、交通工具等)的充足儲備。以便隨時配送,提高服務效率。結合實際制定物資配備目錄,做到規范調配。
1.6政策制度保障 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需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相關制度包括例會制度、報告管理制度、核查制度、檔案管理制度、人員培訓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
1.7其他方面保障 除上述幾個方面外,還需對從社會關系、部門協調等方面予以保障,使行政部門、醫保部門等相關部門在政府的主導下,保持充分的理解與溝通,共同協作,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使服務工作有更大突破。
2.1建立健全組織體系 成立心理健康服務小組,由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組成,領導小組組長由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負責部門間協調與籌劃工作,政策、制度和方案等的制定以及理論模型的建立。工作小組由靜安區精衛中心、社區的精神專(兼)職醫生、心理咨詢師、志愿者、社工和居委會工作人員組成,分成幾個工作小組,分設組長,負責工作的分配與開展。在項目開展前對所有參與人員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包括項目開展的背景、目的與意義、實施方案等,使小組成員詳細了解項目整體,共同參與,有利于工作開展。
2.2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 設計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表,在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服務之前,對納入的老年人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了解其心理健康主觀需求,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為了更為準確地獲得相關需求信息,采用質的研究方法收集資料,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
2.3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與現有資源整合,能夠提高服務的可行性及擴大服務的覆蓋面,同時加大資源的利用率,減少重復浪費。因此,以當前發展的老齡事業為基礎,充分利用“樂齡家園”這個已被老年人充分認可的良好平臺,通過多部門共同協作,為老年人提供豐富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提高老年人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關注度。
2.3.1設立心理健康服務室 常態化的服務利于加深老年人對心理健康服務的了解,同時是此項工作常規化開展的充分必要條件。因此,在社區設立心理健康服務室是必然需要,由專業心理咨詢師提供常態化的技術支持,由經過培訓的社區心理健康輔導師提供日常心理咨詢服務。
2.3.2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為參與心理健康服務的老年人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內容包括一般基本信息、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健康狀況測評記錄,便于掌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動態觀察,發現問題及時干預。
2.3.3宣傳活動 在社區開設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專欄,印發宣傳資料,針對老年人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與咨詢,提高老年人關注心理健康的意識,加大其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內涵和意義的了解。
2.3.4心理咨詢服務 由專業心理咨詢師或經過培訓的心理輔導師幫助社區老年人解決心理問題或心理問題引發的行為問題。①個體心理咨詢:對具有嚴重軀體疾病、傷殘、臥床等重點老年人群或者對有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主動咨詢服務,如面對面心理咨詢,由心理咨詢師為老年人提供面對面的心理咨詢服務并進行心理疏導,解除老年人的心理困惑;心理熱線咨詢,在心理健康服務室設立心理健康服務熱線,由專業心理醫生對有心理服務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幫助;郵件心理咨詢,在區精神衛生中心和社區設立專門的心理信箱,同時開通網絡心理信箱,使有心理需求的老年人可以通過書信或郵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困惑,由專業人員解答。②團體心理咨詢:將具有相似問題的老年人集中起來進行團體心理咨詢,幫助老年人自我認知,從而改變行為。包括心理劇,根據老年人的實際問題設計劇情,以促進情感發泄,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去除消極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家庭游戲療法,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家庭活力和機能、老年人自身的消極心理狀態得到緩解;心理健康沙龍,根據老年人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確定一系列的主題,鼓勵和激發老年人就相關主題進行自由發言和討論,從而達到自我認知和自我理解,增強老年人適應環境和克服危機的能力。
2.3.5團體互動活動 根據老年人的特殊性開展相應的團體互動活動,通過自我探索、價值觀探索、相互支持及活動后交流分享各部分的具體活動來改善自身心理和行為。
2.3.6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組織專家講座,向老年人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內容包括老年人消極心理的調適、積極心理的維護與促進等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內容的確定主要根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調查結果,以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知識輔導。以多媒體、錄音、錄像等多種方式進行。
2.3.7常見心理疾病的篩查 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的宗旨是預防為主,因此,從改變老年人的生活態度,學習心理健康保健技巧,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出發,除了宣傳與講座之外,還要同時開展老年人常見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篩查工作,以便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和早期治療,獲得更好的預后。比如老年人認知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等篩查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早期識別并采取針對性強化干預以減少老年癡呆、老年人抑郁癥和焦慮癥的發生。
2.3.8放松訓練 通過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心情放松法等使老年人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以達到降低機體喚醒水平,增強適應能力,調整因過度緊張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調,起到預防及治療心理疾患的作用。
2.3.9心理危機干預 對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老年人予以關懷和幫助,防止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幫助其學會應對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復,甚至超過危機前的功能水平。對于老年人的焦慮、緊張、自責,可以采用放松療法、鎮靜或抗抑郁藥物、休息和娛樂、行為的脫敏以及安慰保證技術。
2.3.10心理治療 對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及心身疾病等患者進行治療或者轉介治療。主要采用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放松訓練和音樂治療)、認知療法(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治療方法。
2.3.11社區生態環境 在社區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活動中心。創造良好的社區心理環境,提高老年人的認知結構,增強對心理環境的感知。活動中心添置心理宣泄、放松訓練、音樂治療椅等設備,分設心理宣泄室、心理訓練室、心理娛樂室、心理圖書室等。平時社區居委會通過出板報、張貼宣傳海報、發放宣傳資料、播放心理電影、舉辦心理健康為主題的聯歡活動或老年人活動隊,通過活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融洽的群體心理氛圍,營造良好的社區心理環境,引導老年人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
2.3.12心理健康測試 運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情感量表、認知量表、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指數和睡眠質量等量表對社區老年人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確定老年人心理健康客觀需要。
2.4服務效果評估 心理健康服務一定時期后,需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確立評估指標體系,對接受心理健康服務前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比較,評價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效果。
2.5滿意度調查 運用問卷調查法對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老年人進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滿意度的調查,了解實施過程中服務質量的變化,并分析滿意度相關的影響因素。對參與服務的人員也需要進行滿意度調查,便于了解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的不足與體會,對服務模式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2.6質量控制 采取措施嚴格控制服務質量,如嚴格制訂實施方案,并進行可行性、實施難度與效果預測;嚴格培訓;進行預調查;邀請專家進行可行性評估、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
2.7部門協作、政府主導 加強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制定和頒布具體的相關文件,使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得到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為老年人營造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區、社區和居委會的三級管理體制,區精神衛生中心負責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服務計劃等的制定,并協調部門間的合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居委會提供相關人員、材料的信息、配置、場地的支持,并積極做好組織活動的宣傳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做好追蹤服務,共同協作保證服務工作的預期效果。
如圖1示。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型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實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理論模型建立的規劃階段需明確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應當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分析階段要明確能不能做的問題;實施階段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科學周密的規劃、分析和詳細的設計,其實現依靠各個環節的相互配合。因此,要保證模型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保障模型設計、分析階段的圓滿完成,而模型設計又要依靠實施階段所遇到的具體問題而不斷完善。因此說,這幾個階段是相互聯系而不能分割開來的,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圖1 上海市靜安區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構建流程圖
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型的建立過程又是一個不斷循環的生命周期過程,這一過程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各個階段緊密聯系。因此,模型建立過程中,要將前一階段的工作結果作為后一階段的工作依據,并且當前一階段工作得到滿意的結果后再轉入下一階段,重視各個環節的建設,并根據客觀實際及時進行計劃的調整,使各方面的工作協調起來,最終建立一個科學實用的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型。
4 參考文獻
1張 冉,高玉霞,王桂茹.國內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預現狀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4):2797-9.
2張河川,張曉芬,郭思智.獨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4):466-7.
3張衛東,董海濤,湯玲莉,等.上海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及精神文化生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2):83-5.
4方必基,葉一舵.我國老年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與思考〔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3):15-8.
5陳傳鋒,武雪婷,嚴建雯.國外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9(5):10-5.
6傅素芬,陳樹林,駱 宏,等.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3):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