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琳 唐成林 謝 輝 唐念珍 郜 捷 劉仁建 劉 渝 李 斌
(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重慶 400016)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是針灸理療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但是目前治療上主要是以傳統的針刺為主,而且治療時間比較長,患者依從性比較差,給本病的治療和康復帶來很大的障礙。因為翳風穴獨特的生理位置及穴位治療作用,所以筆者用電針配合翳風穴使用五官超短波治療面癱,療效顯著,病程明顯縮短。
1.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康復科門診就診患者60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8~80歲,平均49歲;平均病程(5.0± 4.5)d。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7±28)歲,病程(5±4.0)d。兩組年齡、性別、職業、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及排除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根據《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第2版擬定:急性起病的周圍性面癱;或伴有面神經受損定位表現,如癱瘓側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患側乳突部、耳部疼痛或感覺減退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神經麻痹〔1〕。中醫診斷標準:符合面癱的診查要點和辨證〔2〕。納入標準:①急性起病,病程在10 d以內;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③所有病例癥狀體征或經CT、MRI等輔助檢查,排除因中樞系統疾病、急性化膿性乳突炎,內耳、中耳病變、外傷引起的周圍性面癱。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②雙側面部癱瘓者;③因腦干病變,急性化膿性乳突炎,內耳、中耳病、外傷引起周圍性面神經炎。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 主穴:患側陽白、四白、頰車、地倉、風池、合谷、翳風。配穴:攢竹、魚腰、絲竹空、迎香、人中、承漿、曲池、太沖、足三里;根據病情隨癥加減。操作方法:風池、合谷、太沖、曲池均用瀉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法。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后,采用華佗牌無菌針灸針0.25 mm×40.00 mm(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所有病人均由同一名醫生施針灸術。兩組在治療期間按病情分為急性期和靜止期-恢復期兩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治療方法如下:(1)急性期(發病7 d之內)〔2~4〕治療組:淺刺腧穴,局部遠TDP燈(型號:CQJ-23 ,重慶華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照射(以病人舒適耐受度),留針20 min;1次/d,同時用五官超短波(型號:DL-CII,汕頭市醫用設備廠有限公司)無熱量(I檔)雙側翳風穴對置,1次/d,15 min/次,10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淺刺腧穴,局部遠TDP燈照射(以病人舒適耐受度);留針20 min;1次/d。(2)靜止期-恢復期(發病>7 d)〔2,3〕兩組針刺后,局部均采用遠TDP燈照射,均接上G6805型電針儀(上海醫療器械高技術公司),疏密波,以面癱部位出現肌肉收縮,以病人自覺舒適為度,留針3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治療組:加用五官超短波,微熱量(Ⅱ檔)雙側翳風穴對置。囑所有患者針刺后做面部表情操(鼓腮、露齒、皺眉等)。3個療程后對結果進行統計。
1.3.2療效標準〔5〕痊愈:癥狀全部消失,表情自如,談笑時無口眼歪斜,飲食如常;顯效:靜觀基本無異常,做嫉妒鼓腮或露齒動作時有輕微口歪痕跡;好轉:癥狀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口眼歪斜,額紋稍有不對稱,談笑時癥狀較明顯;無效:經治療癥狀無改善。

治療組治愈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治愈21例vs 11例,顯效6例vs 12例,好轉3例vs 6例,無效0例vs 1例;治療組總有效率100%(30例)稍高于對照組(96.7%,29例)(χ2=3.046,P>0.05)。治療組的療程〔(18.5±3.5)d〕明顯短于對照組〔(25.5±4.5)d〕(t=-16.337,P<0.01)。
面神經炎屬于中醫的“口僻”“口眼歪斜”,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其病機多為內因人體正氣不足,外因風邪侵襲,致使絡脈空虛,進而風寒之邪乘虛侵入頭面陽明及少陽之脈,從而導致營衛不合、筋脈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誘發本病。針灸具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作用,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氧需求,加速神經水腫吸收方面效果顯著。急性期針刺,可控制炎癥發展,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從而減少神經缺血、水腫、變性〔6〕;早期針刺治療,對面癱的恢復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提高臨床療效。恢復期電針治療,選用疏密波,牙祖蒙等〔7〕研究表明疏密波可明顯提高面神經組織營養因子-3及其受體的表達,促進二者結合,從而促進神經的再生和修復。電針可直接刺激面神經,提高面神經興奮度,改善神經抑制狀態,促進病損神經修復,同時針刺和疏密波結合能提高局部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對肌肉有良好的刺激收縮作用,有利于促進面部神經功能的恢復。
現代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神經炎與冷空氣刺激、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不穩有關;在早期以神經水腫、缺血、缺氧為主,后期會發生神經變性、脫髓鞘改變〔1〕。因骨性面神經管只容納面神經通過,所以面神經一旦缺血、水腫必然導致神經受壓。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均可導致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神經缺血、水腫出現面肌癱瘓〔1〕;現代醫學在急性期應用激素沖擊療法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療效不佳,除此之外沒有較好的療法。目前針灸對此病療效佳,副作用少,但是單純的針刺治療療程相對較長,本文利用針灸結合五官超短波翳風穴治療面癱,發現可以明顯縮短面癱的病程。
超短波屬于高頻電磁波,機體在高頻電場的作用下為細胞膜上載脂蛋白等物質振動及擺動獲得能量,使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發生改變而細胞代謝加強,具有改善血液微循環、修復組織及抗炎作用。超短波還具有調節免疫、內分泌、加強機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及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作用,可降低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和疼痛的閾值,從而使癥狀得到明顯改善〔8〕。超短波可以抑制白細胞的活化,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減少病變部位炎性物質的分泌,加速炎性分泌物質的吸收。李秋革等〔9〕研究利用超短波照射肺部明顯縮短小兒肺炎病程。超短波是內生熱,透入人體組織較深,可以促進局部組織炎癥和水腫的吸收。魏霞等〔10〕研究中利用超短波深部消炎的作用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張英等〔11〕利用超短波深部消炎作用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顯著。但是利用超短波深部消炎輔助治療面癱的臨床研究比較少,吳海麗等〔12〕研究利用超短波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肯定,但是使用超短波翳風穴治療面癱的臨床報道比較少。翳風穴下布有耳大神經、頸外靜脈、腮腺、面神經干、迷走神經、舌下神經、舌咽神經等〔13〕,姜雪梅等〔14〕研究發現翳風穴距離面神經干不到20 mm,因翳風穴獨特的生理解剖結構,急性期超短波局部治療此穴可以通經活絡,更好地改善局部神經炎癥、血管營養及淋巴循環等,促進炎癥滲出物吸收和神經再生,使面癱恢復更快。
面神經的恢復主要取決于面神經受壓時間的長短,本文使用超短波雙側對置翳風穴,利用五官超短波的深部消炎作用及翳風穴的獨特穴位治療作用,可以及時有效地緩解面神經的水腫和解除面神經受壓,再結合傳統針刺治療,可以更好、更快地促進面神經的功能恢復。
4 參考文獻
1孫 怡,楊任民,韓景獻.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48-57.
2李 瑛,吳 曦,胡卡明,等.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研究現狀與評價〔J〕.中醫雜志,2008;49(5):465-7.
3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4-6.
4劉霞文.針刺分段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23-5.
5熊燦東.面神經麻痹急性期針刺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2;22(1):743.
6鄧紅衛.針刺配合超短波治療周圍性面癱108例〔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6):50.
7牙祖蒙,王建華,李忠禹,等.面神經損傷后穴位電針刺激對神經組織中神經營養因子-3及其受體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1):59-61.
8趙淑芹.針灸配合超短波治療顳頜關節炎185例療效分析〔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10):823-4.
9李秋革.超短波肺部照射對小兒肺炎恢復期影響的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63.
10魏 霞,王凡星,鄭 靜,等.關節松動術結合超短波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推拿與康復醫學,2012;3(34):30-1.
11張 英,莫艷芬,馬春藝.超短波透了療法結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觀察〔J〕.中醫中藥,2013;10(5):93-5.
12吳海麗,陳 瑞,王 剛,等.超短波中頻結合功能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2;6:342-3.
13孟培燕.翳風穴證治機理淺探〔J〕.湖北中醫雜志,2001;23(8):40.
14姜雪梅,高彥平,黃 泳.翳風穴的形態學特征〔J〕.中國針灸,2005;25(11):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