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國慶 耿云平 劉 蕾 郭廣春
(南陽市中心醫院CT室,河南 南陽 473009)
頸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險因素〔1〕。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影像學評價及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梗死區和缺血半暗帶區的識別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研究熱點〔2,3〕。頸動脈雙源CT血管造影(CTA)是一種簡單、無創、可靠的血管檢查方法,可提供確切的病變部位、形態、大小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4〕。腦CT動態灌注成像(DCTPI)通過測量腦血流動力學參數反映腦組織血流動力學和功能的變化,診斷局部大腦早期缺血、腦梗死周圍缺血性改變以及評估顱內外血管狹窄造成的腦灌注異常。本次研究旨在評價頸動脈雙源CTA及腦DCTPI在診治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臨床價值。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確診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齡55~87〔平均(65.7±8.6)〕歲。其中短暫腦缺血發作16例,腦梗死56例(超急性或急性腦梗死30例),短暫腦出血發作合并陳舊性腦梗死8例。高血壓44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10例,不同程度暈厥58例。
1.2方法
1.2.1CT掃描方法 患者均行頸動脈雙源CTA和腦DCTPI影像學檢查,具體方法:使用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進行掃描,患者采用頭先進體位,行常規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到顱頂,選定重點觀察層面,用高壓注射器以6 ml/s流率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300 mgI/ml共50 ml,掃描參數為電壓120 kV,管電流160 mAs,準直器寬度16 mm×1.2 mm,球管旋轉0.6 s/轉。對選定層面進行多層連續掃描40 s。腦DCTPI掃描后延遲3 min進行雙源頸動脈CTA掃描,以注射速率4 ml/s注射300 mgI/ml非離子碘造影劑共70 ml。原始數據重建成層厚間隔為5/5 mm的圖像,血管重建為層厚間隔為1/0.75 mm的圖像。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VR)、多平面重建(MPR)。腦灌注獲得感興趣區動態時間-密度曲線后,通過計算機處理,使用256彩色顯示每個像素的血流灌注狀態。
1.2.2動脈狹窄程度及腦血流灌注評價 由2名有經驗的高年資影像診斷醫師采用雙盲法評價CT圖像。采用國際上通常采用的目測直徑法,即血管的狹窄程度=(狹窄端近心段正常血管直徑-狹窄處直徑)/狹窄端近心段正常血管直徑×100%。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分級為:正常或輕度狹窄(管腔內徑減少<50%);中度狹窄(50%≤管腔內徑減少<75%);重度狹窄(管腔內徑減少≥75%)。腦血流灌注指標主要包括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平均通過時間(MTT)、造影劑到達峰值時間(TTP)等。

2.1頸動脈雙源CTA檢查結果 四種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不同,超急性或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度以上,狹窄率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頸動脈雙源CTA檢查結果〔n(%)〕
2.2超急性或急性腦梗死DCTPI檢查結果 30例超急性或急性腦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區患側腦血流量低于缺血半暗帶或邊緣區患側,梗死中心區患側血流量低于梗死中心區健側(均P<0.05);梗死中心區與缺血半暗帶或邊緣區的腦血容量、平均通過時間以及造影劑到達峰值時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0例超急性或急性腦梗死腦DCTPI檢查結果
頸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腦部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可能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也可能通過大腦代償機制的作用而不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當頸動脈狹窄或閉塞超過70%時,顱內血流動力學發生顯著改變,大腦側支循環逐步建成;在低灌注早期,腦血管通過建立側支循環及血管擴張保證腦血流量的穩定及氧氣、葡萄糖的供給,隨著狹窄程度的加重,側支循環及血管擴張提供的幫助不足以支持正常腦組織的血流灌注,這時腦組織通過增加對血液中氧的攝取來維持腦組織的正常代謝;當腦代謝儲備也失效時,缺血性腦血管病就有可能發生。有研究發現,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性明顯高于無狹窄及輕度狹窄患者,而且引起的腦灌注降低較無狹窄及輕度狹窄患者明顯〔5〕。因此,及時了解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及患者腦灌注情況對于臨床醫生及時治療、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預后有積極的意義。影像學技術可直觀地顯現患者的血管狀態及血流情況,被廣泛應用于血管疾病的診治〔6〕。CTA的工作原理是從周圍靜脈快速注入對比劑,經過一定時間延遲,至靶血管內對比劑充盈高峰期,利用多層螺旋CT對其進行高速連續的容積數據采集,然后進行圖像的重建〔7〕。CTA較DSA更簡便、安全、快捷、準確率更高〔8〕。DCTPI通過測量腦血流動力學參數反映腦組織血流動力學和功能的變化,診斷局部大腦早期缺血、腦梗死周圍缺血性改變以及評估顱內外血管狹窄造成的腦灌注異常。
本研究結果與已有研究結果相近〔9,10〕,提示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狹窄程度越高越易發生腦梗死,腦梗死患者腦血流量下降,提示腦灌注降低,說明頸動脈狹窄與腦灌注之間有聯系。總而言之,頸動脈雙源CTA和DCTPI可很好地反映頸動脈狹窄情況以及腦部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為臨床診治缺血性腦血管病提供影像學參考。
4 參考文獻
1曾獻忠,馮謝琳,馬 俊,等.缺血性腦血管病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2180-1.
2謝江波.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動脈CTA結果分析和腦動脈狹窄與高血壓、糖尿病關系的研究〔D〕. 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
3崔光亮.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以及狹窄的CTA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
4鄭 玲,周長圣,趙艷娥,等.雙能量頸部CT血管成像診斷頸動脈狹窄性病變的價值〔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1;24(8):821-4.
5劉 敬.缺血性腦血管病超早期救治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22):73-4.
6朱宗明,張宗軍,陳宏偉,等.影像學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4):333-7.
7杜 煜,時高峰,王亞寧,等.頸動脈雙源CTA低劑量和常規劑量掃描的比較〔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2;18(6):557-60.
8李 炯,呂秀玲,杜玉秀,等.雙源CTA與傳統DSA在頭頸部血管成像技術中的應用比較〔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7):823-4.
9朱宗明,張宗軍,陳宏偉,等.頸動脈雙源CT血管造影和腦CT動態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8):683-6.
10陳 鈺,薛華丹,金征宇,等.雙能CT血管成像對頸內動脈狹窄及閉塞的診斷〔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9;31(2):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