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嘯 黃 珩
(北海市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廣西 北海 536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老年糖尿病(DM)患者日益增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DM發病率已高達11.2%〔1〕,防治老年DM已成為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環節。目前臨床治療DM的藥物很多,效果不一,由于老年患者病程長、病情復雜、耐受性低,藥物治療時需更加謹慎。因此,選擇一種適宜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藥物對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至關重要。
1.1一般資料 90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于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納入標準:(1)年齡60歲以上;(2)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和2003年ADA標準:空腹血糖(FPG)≥7.0 mmol/L,葡萄糖負荷后2 h血糖(2 h PG)≥11.1 mmol/L;(3)2 w內未使用DM藥物;(4)單純使用除格列美脲外的口服降糖藥,劑量穩定1個月以上;(5)資料完整,按時服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正在使用胰島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胃腸吸收障礙性疾病、嚴重急慢性并發癥及磺脲類及磺胺類藥物過敏史,酗酒或吸毒史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60~78歲,平均(66.2±2.4)歲;體重指數(BMI)23.6~31.4 kg/m2,平均(25.1±2.2)kg/m2。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60~78歲,平均(69.3±4.4)歲;BMI 23.2~31.2 kg/m2,平均(25.0±2.0)kg/m2。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DM療法,包括飲食控制(低鹽、低脂、低蛋白)、運動鍛煉等,合并高血壓者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或)鈣離子拮抗劑,合并血脂紊亂者給予他汀類調脂藥物。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療法基礎上,待患者血壓(≤140/90 mmHg)、血糖(1 w內變化值≤2.0 mmol/L)、血脂均得到控制并持續穩定1 w后給予格列美脲,早餐前半小時服用,起始劑量為1 mg/d,1次/d,根據血糖監測結果調整劑量,增減1 mg/次,最大劑量為4 mg/d,血糖穩定后持續用藥8 w。對照組患者在常規療法基礎上繼續原口服降糖藥方案治療。
1.3效果評價 治療前后測定FPG、餐后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三酯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BMI變化,觀察記錄低血糖發生率(根據Whipple三聯征確定〔3〕:發作時血糖<2.8 mmol/L,DM患者血糖≤3.9 mmol/L低血糖癥狀,供糖后低血糖癥狀迅速緩解)、血糖達標時間、血糖達標率(HbA1c<6.5%為血糖控制達標,HbA1c 6.5%~7.5%為血糖控制基本達標,HbA1c>7.5%為血糖控制不達標〔4〕)。

2.1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 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見表2。
2.3兩組患者血糖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血糖達標率為68.89%(31/45,基本達標13例,不達標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4.44%(20/45,基本達標19例,不達標6例)(P<0.05)。
2.4兩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血糖達標時間及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0.74±1.3)次/人〕和血糖達標時間〔(8.4±2.6)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1.82±2.5)次/人、(16.5±4.5)d〕(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目前DM仍不能治愈,是終身性疾病,呈進行性加重,其中T2DM占90%以上〔5〕,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改變是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及靶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6〕。早期胰島素抵抗是主要問題,可通過飲食、運動以及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但當DM病程至一定階段,胰島功能多已衰竭,口服降糖藥仍控制不良者,臨床上往往加大口服降糖藥的用量或聯合用藥或直接注射胰島素,但仍有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尤以老年人T2DM多見〔7〕。UKPDS 結果表明〔8〕,初診T2DM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僅為正常的50%,老年DM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每年下降10%。胰島素強化治療雖能消除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利于恢復自身胰島功能和改善胰島素抵抗,但易導致低血糖等并發癥〔9〕。傳統的口服降糖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副作用也是低血糖,尤其是老年T2DM患者,各臟器功能生理性衰退,血糖、血脂等代謝紊亂嚴重,機體處于慢性消耗狀態,在手術、創傷、疼痛、饑餓、精神緊張等應激情況下極易發生低血糖。據文獻〔10〕報道,低血糖癥發生率為24.5%,而老年人發生率高達70%~80%。低血糖不僅會使病情持續發展或反復發作,重者還會發生休克或昏迷,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甚至死亡〔11〕。
格列美脲是新一代磺酰脲類降糖藥,通過作用于胰腺β細胞膜上ATP依賴性K+通道刺激胰島素釋放,從而降低血糖,具有高效、長效、用藥量少(2~4 mg/d)、副作用少等優點,對DM的益處已有許多研究證實〔12〕。本研究結果顯示,格列美脲能顯著提高老年患者的降糖效果,再次證實了其有效性;并且格列美脲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小,降糖安全性高,而且并不增加體重,非常適用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或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筆者分析其原因為格列美脲使胰島素分泌相對減少,饑餓感缺乏,患者進食減少,體重不會增加;格列美脲的胰外作用使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增加,使葡萄糖轉化為脂肪的量減少〔13〕。這也可能是本研究中血脂指標改善的原因。低血糖發生率低其的機制可能為格列美脲與分子量較小的65 kD亞單位結合,能快速與受體結合和分離,對不同血糖濃度有較快的反應控制;另外,格列美脲促進胰島素分泌呈葡萄糖濃度依賴性,即使增加格列美脲濃度,胰島素分泌也沒有顯著增加,減少了低血糖風險〔14〕。
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未能對其機制進行更深的探索,今后應繼續開展大規模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評價格列美脲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4 參考文獻
1翁建平.對糖尿病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及基礎研究的探索〔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0;31(2):166-71.
2錢容立. 關于糖尿病新診斷標準與分型的意義〔J〕.臨床內科雜志,2000;3:133.
3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3.
4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78-80.
5童鐘杭.2型糖尿病的現狀及其防治策略〔J〕.浙江臨床醫學,2009;11(2):113-5.
6Pershadsingh HA.Treating the metabolic syndrome using angiotensin recoptor antagonists that selectively modulate peroxiseme prolifemtor-activrated receptor-gamma〔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6;38:766-81.
7劉彥娥.瑞格列奈和格列齊特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和脂代謝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2):3453-5.
8王戰建,談力欣.二甲雙胍改善胰島素抵抗的研究進展〔J〕.藥品評價,2010;13(12):17-9.
9程愛萍.胰島素強化治療中低血糖反應的原因及對策〔J〕.臨床護理雜志,2010;7(1):55-8.
10劉衛東.老年糖尿病低血糖28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8):2266-7.
11郭名富.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應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96-7.
12吳 楨,周樹娥.目前臨床評價最優的磺脲類降糖藥-格列美脲〔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4(6):54-5.
13賈安海.格列美脲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2;5(8):1244-5.
14黃艷紅,許丹焰,趙水平,等.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治療初診2型糖尿患者時對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的對比研究〔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1;17(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