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程 張會君 黃 菲 趙思宇 程 玲 尹 姣
(遼寧醫學院護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失能即殘疾,使老年人難以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而通常需要協助甚至完全依賴照顧者。照顧者包括正式照顧者和非正式照顧者,前者主要指工作于醫療、養老院的護理人員,后者指的是家屬照顧者。國內外廣泛研究了非正式照顧者在護理因各種疾病(包括腦卒中、癡呆等)致失能老人時產生的照顧者負擔〔1~4〕,照顧者負擔是護理工作壓力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由于照顧他人時產生的身體、心理、社會關系及工作等方面消耗所致的負擔〔2〕。本文現研究正式照顧者在護理失能老人中的照顧者負擔現狀。
1.1調查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2012年5~7月期間抽取錦州市養老院136例失能老人護理人員。納入標準:①承擔照顧失能老年人的護理工作時間≥1個月;②在所調查養老院工作≥1個月;③經過講解培訓后能正確理解調查量表及相關知識者;④愿意用語言表達經歷并同意受訪者。排除標準:①養老院管理、后勤人員,不直接參與失能老人護理工作者;②經常更換照顧其他能自理老人的護理人員;③不愿參與研究者。
1.2調查工具 橫斷面調查性研究,采用一般資料問卷、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和自行編制的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量表。①一般資料問卷:包括人口社會學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是否持證、聘用方式、從事老年護理時間、月工資收入、有無配偶)、工作情況資料(照顧失能老人數量、工作目的、知識來源、累計培訓時間)等。②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評定患者生活能力的工具,其評定內容包括進食、修飾、洗澡、穿衣、如廁、控制大便、小便、平地行走、床椅轉移、上下樓梯等10項內容,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幫助程度計0、5、10或15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低,說明日常說或活動能力越低,獨立性越差。根據計分將日常生活能力分為4個等級,≤40分重度功能障礙-不能自理者,41~60分中度功能障礙-半自理者,61~99分輕度功能障礙,100分生活自理。本研究中將同一名護理人員所照顧數名失能老人歸入一組,分別測量其Barthel指數后取平均值。③照顧者負擔量表,由研究者參考Zarit照顧者負擔量表(ZBI)〔5〕與照顧者負擔量表CBI〔6〕制定,用于評估護理人員的照顧者負擔。包括身體負擔、社交負擔、工作負擔和心理負擔四個維度,共23個條目。本問卷的信度( Cronbach 系數)為0.734,效度良好。本量表采用里克特5級評分法,其中5、7、17、19、22、23題逆向計分。
1.3資料收集方法 于2012年5~7月在養老院領導的支持和配合下,對失能老人和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本調查采用匿名調查方法。在現場調查過程中,由調查人員向調查對象講解調查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說明填表要求,調查中對于文化水平低的護理人員以詢問法填答問卷,客觀解釋問卷條目,真實反映調查對象的情況。共發放問卷136份,剔除不合格問卷7份,回收有效問卷129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4.9%。

2.1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平均年齡41.71歲(22~58歲),性別:男13例,女116例;民族:漢族90例,滿族27例,回族6例,蒙古族5例,朝鮮族1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2例,初中53例,高中38例,大專及以上6例;是否持證:持證18例,無證111例;機構性質:公辦8例,民辦121例;聘用方式:正式職工21例,合同工42例,臨時66例;有無配偶:有配偶85例,無配偶44例;月工資收入:1 000元以下28例,1 000~1 499元77例,1 500元及以上24例;從事老年護理時間:少于6個月11例,6~12個月26例,1~2年50例,2~5年26例,5年及以上16例;照顧失能老人數量:1~2名39例,3~4名82例,5名及以上8例;護理知識來源:技能培訓67例,個人經驗總結35例,養老院同事20例,醫護人員5例,電視、網絡資源2例;就職目的:維持生計61例,工作需要33例,同情失能老人28例,熱愛本職工作7例;累計養老護理培訓時間:不足1 w 78例;1~2 w 34例,3 w~1個月12例,1個月以上5例。
2.2失能老人生活能力水平 生活能力平均為(50.236±9.623)分,輕度功能障礙(61~99分,82.241±12.324)17例,占13.18%,中度(41~60分,51.344±9.532)94例,占72.87%,重度(≤40分,27.265±4.427)18例,占13.95%。
2.3失能老人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水平 照顧者負擔平均為(43.790±9.419)分。
2.4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與一般資料的關系 將護理人員的性別、文化程度、是否持證、聘用方式、從事老年護理時間、月工資收入、婚姻等與其照顧者負擔評分分別進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見表1。
2.5不同性質養老院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 公辦養老院8例,民辦養老院121例,照顧者負擔總分及各維度比較顯示,公辦養老院與民辦養老院護理人員的照顧者負擔總分(33.000±8.211 vs 44.504±9.079)、身體負擔、社會負擔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者在心理負擔評分上的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民辦養老院護理人員的各項得分均能高于公辦養老院的護理人員,見表2。
2.6養老院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影響因素分析 以養老院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得分為應變量,根據專業知識和單因素分析結果,將失能老人BI指數以及護理人員年齡、文化程度、月工資收入、是否輪休、累計培訓時間、從事老年護理時間、工作目的、培訓時間、照顧失能老人數量與機構培訓情況、機構性質等因素作為自變量,對自變量賦值,見表3,引入多元逐步線性回歸進行分析。對養老院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有影響的因素分別是失能老人BI指數及護理人員是否輪休、累計培訓時間、從事老年護理時間、照顧失能老人數量。相關系數(r)為0.825,決定系數(R2)為0.681,調整決定系數(adjusted R2)為0.668,說明以上因素可以解釋總變異的68.1%。見表4。

表1 不同特征的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水平比較

表2 不同性質養老院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各維度比較

表3 自變量賦值表

表4 影響養老院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相關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調查顯示,護理人員普遍存在照顧者負擔,照顧者負擔的水平以中度為主。與日本學者Yuki等〔7〕研究發現一致。
研究發現,處于圍絕經期階段(40~49歲組與≥50歲組)護理人員的照顧者負擔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組(包括≤29歲組,30~39歲組),可能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內分泌紊亂,睡眠不良,腰酸背痛等生理變化,同時,更年期情緒不穩定、記憶力減弱等心理特點也可能影響工作與生活,增加照顧者負擔。
月工資收入低于1 000元護理人員與高于1 000元者(包括1 000~1 499與1 500及以上組)的照顧者負擔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可能與護理人員社會地位低,工作得不到社會及政府的重視,養老院發展艱難,勞動得不到合理報酬,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價值得不到體現有關〔8〕。
本研究結果顯示,失能老人生活能力與護理人員照顧者負擔呈正相關。失能老人作為護理服務對象,其自理能力越高,需要護理人員協助的活動越少,相應地減輕了護理人員的照顧者負擔。訪談中還發現,養老院部分身體健康的老人還幫助護理人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給中重度功能障礙老人燒開水、倒茶等。
本研究顯示,養老院護理人員照顧失能老人的數量、從事老年護理時間與照顧者負擔呈正相關,而輪休安排及累積培訓時間與照顧者負擔呈負相關。
由于失能老人的部分或全部身體功能的棄用,自理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動均需護理人員的協助,因此給護理人員造成較大的工作負擔。本研究訪談發現:多數養老院,尤其是民辦機構養老護理人員多承擔著較重的護理任務,照顧健康老人的同時還照顧著失能老人,或者照顧多名失能老人,養老護理人員一人同時照顧7~8名老人甚至10多名老人。部分民辦養老院護理人員甚至住在養老院,每天守護入住老人,無休息日,這樣沉重的工作負荷可能造成沉重的身體負擔;同時,護理人員整日忙于護理老人,無暇顧及家庭、親友等社會關系,可能導致其心理負擔增加。護理人員缺編更直接導致勞動強度增加,國內學者孫唐水〔9〕的研究顯示,我國養老院從業人員匱乏,客觀上加重了現有養老護理人員的負擔。本研究在訪談中還發現,部分養老護理人員的從事老年護理時間越長,累計壓力越大,感覺身體精神也不如從前:“去年我的精神非常好,但是現在我晚上總是難以入睡,睡著稍微有點響聲就醒了,經常失眠?!?/p>
Bowers等〔10〕研究發現,不合理的長期不間斷護理老人的工作安排,也很大程度的加重了護理人員的照顧者負擔。本研究訪談發現:培訓在一定基礎上強化了養老護理人員的理論及護理技能,這樣使其在工作中更有方向性,能更合理地安排護理工作。同時,在養老院或者民政部的培訓過程中,養老護理人員也能相互交流,互相吸取養老護理經驗,從而進一步強化其職業認同感,從而降低其照顧負擔。
機構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的支撐,而機構養老模式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由于專業養老護理人員匱乏,現有從業人員廣泛面臨著較沉重的照顧者負擔。在護理工作中關心失能老人的同時,也要關注正式照顧者,在漫長的從業過程中,養老護理人員不僅要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更需要得到社會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可加大扶持養老院力度,鼓勵并培訓養老護理人員就業,提高養老機構床位對應護理人員的比值。養老院管理者可在安排工作時進一步考慮到合理化、人性化地實現人力資源配置,盡量多地招募養老護理人員,同時減少養老護理人員的日工作量,包括減少其照顧老人數量與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表。因人而異,制定個體化的干預措施,對養老護理人員給予及時鼓勵。
4 參考文獻
1Rhonda JV,Montgomery K,Kosloski J.Effects of the TCARE(R) intervention on caregiver burde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J Gerontol,Series B: Psycholog Sci Soc Sci,66(5):640-7.
2de Frias CM,Tuokko H,Rosenberg T.Caregive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edicts reactions to caregiving〔J〕.Aging Mental Health,2005;9(4): 331-6.
3朱蓮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照顧者負擔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醫科大學,2010.
4鄭 娜,沈 軍.養老院老年癡呆護理人員壓力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5(13):1491-2,1495.
5Mary CD.Caregiver burden:Instruments,challenges,and nursing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ir caregivers〔J〕.J Geron Nurs,2000;26(6):46.
6岳 鵬,付 藝,尚少梅,等.照顧者負擔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8):562-4.
7Yuki Miyamoto,Hisateru Tachimori,Hiroto Ito.Formal caregiver burden in dementia: impac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Geriat Nurs,2010;31(4):246-53.
8吳欣娟,張曉靜,高鳳莉.護理人員離職意愿與工作壓力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4): 4-6.
9孫唐水.養老院中的人力資源建設問題與對策探討〔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61-5.
10Bowers B,Becker M.Nurse′s aides in nursing ho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quality〔J〕.Gerontologist,1992;32(3):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