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英 李 英
(青海紅十字醫院婦科,青海 西寧 810000)
作為支撐人體的主要結構,骨骼在不同年齡骨量以及骨組織纖維結構是不一樣的。與骨折相關的骨質疏松是高齡人群的常見疾病,目前我國女性高齡人群已達男性人群數量1.64倍,高齡人群本身合并疾病較多,一旦發生骨折需要臥床治療,一方面缺乏鍛煉容易引起更嚴重的并發癥,另一方面對其他合并疾病的治療造成困難〔1〕。本文探討60歲以上老年婦女的骨健康狀態。
1.1一般資料 2009年4月至2013年5月我院實施雙能X線骨密度(BMD)儀測定BMD的1 424例60歲以上婦女,平均年齡(72.92±7.06)歲。所有患者無合并精神疾病史,無合并影響骨代謝疾病,知情同意。按10歲分為4個年齡階梯,其中A組(60~69歲)586例,B組(70~79歲)588例,C組(80~89歲)223例,D組(90歲以上)27例。
1.2BMD測定 DelphiA型雙能X線骨密度測試儀,美國Hologic公司。檢測部位為全髖、L2~4、大轉子、股骨頸、華氏三角區。
1.3血清骨鈣素(BGP)測定 美國羅氏公司產品,測定方法為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N端中分子片段(N-Mid)。
1.4血骨堿性磷酸酶(B-ALP)水平測定 試劑盒為美國Quidel公司產品,測定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法。
1.5尿骨吸收標志物測定 Nordic Bioscience Diagnostics of Denmark公司試劑盒以及英國Immunodiagnostic system Limited公司試劑盒。檢測Ⅰ型膠原羧基端肽(CTX)、Ⅰ型膠原氨基交聯肽(NTX)。
1.6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1BMD A組大轉子部位、全髖部位、華氏三角區部位、股骨頸部位BMD明顯高于B、C、D組。L2~4部位BMD大小順序為D>C>A>B,D組最高,且各組間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同部位BMD組間結果比較
2.2骨轉換標志物 A組N-Mid BGP明顯高于其他組,A組、B組NTX/Cr、CTX/Cr明顯高于C組、D組(P<0.05),各組B-ALP、Ⅰ型前膠原N-端前肽(PINP)、甲狀旁腺激素(PTH)無明顯差異。見表2。
2.3骨折發生率 發生一次及以上骨折次數C組〔115例(51.57%)〕高于B組〔279例(47.45%)〕,B組高于A組〔201例(34.30%)〕,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D組9例(33.33%)。

表2 骨轉換標志物組間結果比較
高齡人群通常合并多種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等,此類疾病癥狀顯性,容易引起老年人注意,而骨質疏松通常癥狀隱形,患者難以察覺,部分患者盡管能夠察覺癥狀,但是疼痛感較小,難以引起注意。通常患者直至發生疼痛難忍的髖部骨折、椎體骨折等才會引起就醫注意力,但此時患者必須接受長時間的臥床治療,對于本身缺少鍛煉的老年人群負面影響較大,容易引起嚴重的多臟器衰竭等并發癥〔2〕,因此骨質疏松已經成為了最危險的慢性疾病之一。骨質疏松主要受到骨強度的影響,其中包括BMD以及骨質量,骨質量體現為骨轉換速度、骨結構等多方面因素。
受異位鈣化、骨質增生等影響,老年婦女整體上表現為BMD伴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由于DXA檢測原理是二維投影〔3〕,因此實施腰椎掃描時,X線將所有經過的結構全部涵蓋,包括椎體附件等,部分患者若出現小關節退變、主動脈鈣化等將引起BMD增加〔4,5〕,對檢查結果產生影響,甚至出現誤診,因此不能將BMD作為骨健康判斷的金標準。在診斷骨質疏松時,臨床以髖部BMD檢查結果作為診斷依據更合理。本文對骨折發生率研究結果表明整體上,年齡越大其發生率越高,但是90歲以上婦女骨折發生率與趨勢不吻合,推斷原因與樣本量較小有關,不能準確說明問題。
NTX、CTX等是破骨細胞活性及骨吸收時代謝產物,BGP、PINP、B-ALP等是骨細胞活動及骨形成時的代謝產物,以上骨轉換標志物反映了患者骨強度的改變。血清BGP水平直接反映了骨形成的速率,是骨形成的特異性指標〔6,7〕,包括N-Mid BGP、完整BGP、氨基酸短肽各占約1/3。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婦女骨形成速率下降;老年婦女呈現出低骨轉換的狀態。
老年婦女應該定期進行髖部BMD檢查,了解骨健康狀態。包括老年婦女的所有高齡人群均應主動防治骨質疏松,一方面合理飲食,加強維生素D以及高鈣食物的攝取〔8,9〕,一方面加強運動鍛煉,但由于患者年齡均較大,因此高強度的鍛煉多數無法承受,因此鍛煉的更大意義在于防止跌倒導致骨折〔10〕。部分老年人骨功能低下,應合理選擇加強骨形成以及促進成骨細胞功能的藥物。
4 參考文獻
1高元元,王志鵬,劉曉軍.長期習練太極拳對老年女性骨健康狀況與骨代謝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9):60-2.
2Aoyagi Y,Park H,Park S,etal.Interactive effects of milk basic protein supplements and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on bone health in older women:a 1-yea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 Dairy J,2010;20(10):724-6.
3李慧林,朱漢民,程 群,等.高齡婦女1637例骨健康狀況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7):492-4.
4Gai L,Jia YF,Zhong MH,etal.Effect of two kinds of different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used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J〕.J Reprod Contr,2011;22(3):145-51.
5Bloomfield SA.Optimizing bone health:impact of nutrition,exercise,and hormones〔J〕.Chin J Sports Med,21(6):624-7.
6Gai L,Zhang JL, Zhang HZ,etal.Effect of depot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DMPA)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J〕.J Reprod Contra,2009;20(1):51-6.
7Yang LC,Lan Y, Hu J,etal.Relatively high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nese adolescent dancers despite lower energy intake and menstrual disorder〔J〕.Biomed Enviro Sci,2010;23:130-6.
8劉 臻,王 茵.鈣、維生素A、D等與骨健康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0;16(3):215-7.
9景建玲,夏海鷗,樊雅靜,等.鈣營養指導對孕婦膳食鈣攝入量及骨健康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493-5.
10李慧林,朱漢民,張雪梅,等.上海男性高齡老人骨健康狀況分析與維護〔J〕.老年醫學與保健,2009;15(3):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