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慶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十采油廠地質大隊,黑龍江 大慶 166405)
A油田是一個受斷層、構造、巖性多種因素控制的復合型特低滲透砂巖油藏,主力開發油層為F油層 (包括FⅠ、FⅡ和FⅢ),儲層砂體屬于分流河道沉積,縱向油層多,平面相變快,砂體條帶狀發育,連續性差。經過多年的注水開發,目前綜合含水已達42.57%,處于含水上升、產量遞減加快階段,同時剩余油分布趨于復雜。下面,筆者對A油田沉積體系及其主力油層進行了精細研究。
1)F油層縱向細分解剖標準 根據取心井巖電對應分析,建立A油田F油層縱向細分解剖標準。A油田一類油層鉆遇率大于等于50%,二類油層鉆遇率大于等于25%,因而細分后單元鉆遇率一般應大于15%,這樣可作為調整挖潛的一個基本單元。根據油田開采工藝技術現狀,采用薄隔層平衡限流法壓裂技術和深穿透、低傷害射孔技術時,要求隔層厚度在0.4m以上,細分注水工藝技術對卡距的要求已經降低到0.8m,堵水封竄、常規壓裂技術只需隔層厚度大于1.0m就能滿足工藝的要求。根據上述情況,確定A油田F油層縱向細分解剖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A油田F油層縱向細分解剖標準表
2)F油層縱向細分封閉骨架剖面 依據F油層細分解剖標準,建立由2條橫剖面、8條縱剖面334口井組成的全油田細分封閉骨架剖面,將FⅠ22、FⅠ31、FⅠ51、FⅠ62、FⅠ72、FⅡ1分別細分為2個沉積單元,原FⅠ21、FⅠ32、FⅠ52單元分別歸為FⅠ23、FⅠ33、FⅠ53小層,原FⅠ61、FⅠ71單元不變,FⅡ1單元細分為FⅡ11與FⅡ12小層。細分的6個主力層內部均發育2個以上小旋回,發育砂體的井中有52.5%的井發育上下2個砂體,且隔層穩定,有50%的隔層厚度在0.8m以上,細分后沉積單元厚度平均為5.6m,因而能夠滿足油田主力層細分解剖標準。
1)FⅠ油層組 FⅠ沉積期整體水進,FⅠ5~FⅠ7單元的進積作用達到鼎盛并開始退積,河道砂體發育,單層厚度大;FⅠ2~FⅠ4單元的退積作用進一步加劇,分支河道數量減少,砂體較發育,單層厚度較大;FⅠ1單元退積作用進一步加劇,末期達到鼎盛,部分地區發育分流間灣、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體厚度不大。
2)FⅡ油層組 FⅡ21~FⅡ53單元為順直分流河道沉積,鉆遇率8.4%,平均砂巖厚度2.0m,邊界圓滑流暢,其形態為順直-微彎的鞋帶狀或斷續的豆莢狀;FⅡ1單元為大中型低彎曲分流河道沉積,復合曲流帶河道砂體寬度1000~2000m,單一河道寬度300~500m,平均砂巖厚度達到3m。
3)FⅢ油層組 FⅢ43~FⅢ56小層為濱淺湖相沉積,砂體厚度以小于1m的薄層為主,呈土豆狀零散分布;FⅢ11~FⅢ42小層為順直分流窄小河道沉積,平均砂巖厚度2.0m,砂體呈窄條帶狀,邊界圓滑流暢,其形態為順直-微彎的鞋帶狀。
1)利用精細雙重介質模擬量化剩余油 針對A油田F油層復合曲流帶不區分單一河道、單河道不區分主體及非主體河道砂的相帶圖進行精細相控建模研究,建立多河道相控屬性模型,據此進行雙重介質精細數值模擬[1-3]。研究表明:①A油田F油層平面上剩余油呈條帶狀、陀狀分布;②平面非均質性較強的油層,其局部低滲透帶有較多的剩余油;③油井間滯留區有較多的剩余油;④平面水竄,容易在水線側向形成剩余油。⑤剖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低滲透部位;⑥受縱向非均質性影響,剩余油分布在儲層物性變差部位,或者有隔夾層遮擋的下部,其厚度一般小于2m。此外,受注水重力影響,油層下部水洗程度高,上部動用程度低,因而剩余油富集。
2)水驅受效類型 在精細量化剩余油的基礎上,根據單砂體平面上注水井水驅平衡狀況,確定5種水驅受效類型,即主河道突進受效型、主河道對稱受效型、均勻受效型、不對稱受效型和裂縫水驅受效型[4]。
3)確定各沉積單元單砂體連通關系 針對同一河道內水驅效果差異大的情況,應用細分單砂體連通關系技術,按微相、物性等差異確定各沉積單元單砂體連通關系[5],具體內容如下:Ⅰa類 (同一河道內主體河道砂注、主體河道砂采);Ⅰb類 (同一河道內主體河道砂注、非主體河道砂采);Ⅰc類(同一河道內非主體河道砂注);Ⅱa類 (不同期河道凸岸相切疊);Ⅱb類 (不同期河道凸岸與凹岸底部相切疊);Ⅲa類 (河道砂底部與河間砂);Ⅲb類 (河道凸岸頂部與河間砂);Ⅲc類 (同一河間砂之間)。其中,Ⅰa類連通水驅優勢最強,屬于強水驅;Ⅰb類連通及Ⅱa類連通水驅優勢較強,屬于較強水驅;其他連通類型水驅弱,屬于弱水驅。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指導A油田F油層精細水驅挖潛,具體措施如下:
1)針對主力砂體細分后層間干擾型剩余油增加、籠統注水井層間吸水差異大、層間矛盾突出的問題,開展籠統改分層工作,調整2類油層的吸水狀況,實施籠統改分層14口井,精細分層4口井。對比分層前后吸水剖面,發現吸水厚度比例由66.3%提高到73.6%,其中主力油層由70.1%增加到76.3%,非主力層由58.9%增加到68.2%。調整后井區日產油穩定,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 (由51.8%下降到49.1%),日產油由措施前的20.1t上升措施后的21.4t)。
2)根據控制高水淹方向注水、加強低水淹方向剩余油動用的原則進行配注水量調整,指導注水調整33井次,周圍影響油井36口,日產油由措施前的32.5t上升到措施后的33.3t,含水由措施前的51.3%下降到措施后的48.5%。從產液結構變化上看,井間產液差異減小,結構得到調整。
3)針對位于河道非主體帶且屬于弱均勻受效或不對稱受效的井,實施轉向壓裂5口井,堵壓結合1口井,堵水3口井。采取上述措施后,日增油10.7t。
[1]撒利明,王天琦,師永民,等 .油田開發中后期巖相單元的細分研究 [J].沉積學報,2002,20(12):45-48.
[2]陳元千 .現代油藏工程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3]孫林,陳笑青,張亞中,等 .多方法識別認識巖下生物礁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3(1):103-106.
[4]徐會永,常振恒 .吳橋凹陷沙河街組地震相與沉積相初探 [J].石油天然氣學報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7,29(5):67-69.
[5]信荃麟,鄭清,朱筱敏,等 .惠民凹陷沙三段地震相與沉積相研究 [J].石油學報,1988,8(3):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