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從總體上看,2014年的高考作文題與前幾年相比,從內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質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可以用8個字總括2014年高考作文題的特點,那就是“避實就虛,理重于情”。全國18道作文題,關于探討人生哲理的文題近乎一半,對社會、自然、民生的關注充其量不過是一種點綴。
略顯玄虛的人生哲理
2014年的山東卷和福建卷提供的作文材料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其命題意圖有著驚人的相似。山東卷文題提供的材料是:“窗子就是一個畫框,從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見一幅圖畫。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鬧,有人看到的是靜……”福建卷文題的材料則是:“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懸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卻是棧道橋梁。”無論是觀賞自然環境還是觀賞人類社會,都可能因觀者的身份、心態、學養、氣質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感覺。所以,擁有健康的心態、卓越的學識對于我們積極面對生活、感悟人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與上面兩則材料題旨接近的,還有湖北卷作文題提供的材料。
上海卷和四川卷提供的作文材料依然有關人生,只是話題要稍稍凝重一些。上海卷提供的材料是:“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材料中的“穿越沙漠”可以看作是對人生旅程的一種隱喻:在我們的人生中,自由總是相對的,而不自由卻是絕對的;或者說,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戴著手銬腳鐐的舞蹈。所以,如何將我們“不自由”的人生過出最“自由”的境界,或者說如何將“自由”的外延與“不自由”的底線相重疊,這才是我們人生當中分量最重的一道考題。四川卷提供的作文材料是:“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后,這個世界才能屬于他。”從人類的進化史和發展史來看,只有當我們的精神與身體都屹立在這個地球上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這個世界!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是具有哲學的深邃性和思辨性,但缺點也在這里,如果做政治考題可能更好,作為作文題,話題顯得過大了。
既然是高考,有關青年和青春的話題總不免會被提起。涉及這一話題的有浙江卷和江蘇卷。其中,浙江卷提供的作文材料屬于“由虛而實”。浙江卷如果就在“門與路”上做文章,文章可以寫得空靈飄逸,但難免空洞;一旦加上“大學”限制,實則實矣,卻極易使考生騰挪不開,落入“憧憬未來,暢想大學生活”的窠臼。江蘇卷的作文材料是:“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說,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會老去,這種想法其實是天真的,我們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種像自然一樣長存不朽的信念。”老實說,這段話讓人不知道命題者的真正意圖是什么:是肯定青春不朽之說,還是認定無不朽之青春?后者一般是不大可能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作文的立意的。因此,縱使認定青春速朽,其本意也是希望人們珍惜青春,奮發圖強,而不是僅僅“吃青春飯”,讓青春最終成為一種傷感的記憶。
具體而微的生活細節
在2014年的高考作文題中,有些作文材料揭示的已經不能稱之為人生哲理,只能叫作生活習慣或生活細節。如重慶卷作文題提供的材料,小而言之,是關于垃圾分裝;大而言之,是一個人的生活細節體現了他的人生修養。
課標卷Ⅱ作文題的材料,可以從兩個層面分析其含意:一是人們要注意自己的公德心和行為習慣,二是人類應當思考究竟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善待動物甚至善待人類自己的行為。
近年來北京卷選用的材料多與本土相關,今年又推出了北京的“老規矩”。其實,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生活守則”,有積極的因子,也有消極的成分,考生需要辯證分析。
說到“生活守則”,不能不提及新課標卷Ⅰ作文題的材料:改“對抗”為“協作”。如果這一情況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在職場上,的確值得贊賞;但是作為一場正規的傳統體育賽事,這樣的“奇招”未免有挑戰游戲規則的嫌疑,也使體育比賽失去了意義。所以,如果就事論事,材料中“相互協作”的運動員理應受到質疑;如以此作為化“對抗”為“協作”的“絕妙”案例,并不符合實際。
論辯不休的科技利弊
有關科技的利與弊,近年來輿論界一直爭論不休。這一現狀也直接反映在了高考語文試題中——連續幾年的高考作文都涉及到這一話題,2014年的廣東卷和遼寧卷也都與此相關。就像尺素與短信,泛舟與高鐵,書法與“鍵談”,遠足與網游,品茗與快餐……個中滋味,又豈是一個“利”或“弊”字可以概括得盡的?這當中,摻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傳統的因素,有心理習慣的因素……其實,人們最希望擁有的,是現代科技的便捷加傳統文化的醇香。而2014年天津卷作文題,在揭示現代科技可能給人帶來的“荒誕感”時,給我們玩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無厘頭”——也許將來有這么一天,我們發明了一種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無一不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這則材料讓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同樣是一種假設,“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讓你假想記憶移植之后出現的局面,而這則材料已經“生動再現”了植入記憶芯片后的情景,命題者想問的是:“對此,你怎么看?”考生必須有自己的主張。
缺少深度的社會問題
由于種種原因,社會現實在高考作文中通常是要不完全繞開,要不避重就輕,要不加以抽象化,使之上升到一個比較“玄乎”的高度。比如2014年的湖南卷,作文材料將黨員干部的“政治高度”通過“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這句話巧妙地升入詩意或哲學殿堂。全國大綱卷作文題的材料涉及到了當前比較微妙的醫患關系和勞資關系。但材料的內容是陽光的、正面的。對這樣的材料,考生大都無須承受審題立意之苦,來篇社論式的歌頌時風、頌揚人間真情的評論足矣。江西卷則將觸角伸向了教育界,讓考生就“探究”作文,而考生除了抨擊其“流于形式”之外,其實乏善可陳。
近年來,安徽卷作文題常常出一些很有吸睛效果的偏題、難題。2014年安徽卷的作文題討論演員可不可以改動劇本臺詞,完全取決于修改后的效果。現實生活中,憲法都可以修改,況劇本乎?但這絕不是無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向善。
結語
對于2014年高考作文題,筆者的總體感覺是:雖說涉及的生活面比較寬,但在直面現實(尤其是嚴峻的社會現實)、關注民生方面依然不盡如人意,甚至有退步的趨勢;“務虛”之風依然強勁,玩味人生、品味哲理、強調主觀的作文題占據了高考作文絕對份額。再有一點,誠如雜文家鄢烈山所言,今年的高考作文“議論文獨領風騷,記敘抒情盡折腰”,而詩歌體裁清一色地被排斥在應試作文之外。高考作文只有在內容上敢于直面社會現實,在體裁上允許百花齊放,我們的高考才算是真正改革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