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忠
今年8月15日,是中國和巴西建交40周年。兩國關系經歷了從民間到官方、從建交到“大象走路”,逐步發展到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曲折過程。目前,中巴關系已成為中國同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
中巴友誼源遠流長
中巴關系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08年,拿破侖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到其殖民地巴西。葡總理大臣下令其駐澳門總督招募中國茶農攜帶茶樹到巴西種植,以滿足具有飲茶習慣的葡萄牙王室和貴族們的需要。1810年,湖北茶農遭受自然災害紛紛外出謀生,葡萄牙人便趁機將幾百名茶農經澳門運往巴西。在運輸途中,成百人死亡。部分茶農抵達巴西后,在里約熱內盧郊外風景如畫的蒂如卡山坡,開辟了一個茶園,試種茶樹成功,飲茶習慣也由在巴西的葡萄牙王室和貴族逐漸普及到巴西全國。巴西攝政王為表彰中國茶農的功績,下旨在蒂如卡山上修建了一座中國風格的八角涼亭,名為“茶亭”。后來在圣保羅繁華的市中心“七月九日大街”上,還建了一座“茶橋”。茶亭和茶橋成為中巴友誼源遠流長的一個象征。
巴西廢除奴隸制后,不可能再從非洲販運黑奴了,以種植咖啡為主的巴西迫切需要勞動力,當局者便看上了中國的苦力。19世紀下半葉,中巴兩國代表曾就巴西招募華工和發展貿易問題舉行過多次談判,1881年8月中巴在天津正式簽署了《中巴和好通商航海條約》,宣布建交。這是歷史上中巴之間第一次建交。
據統計,1889年在里約熱內盧市就有近500名華人。19世紀末移居巴西的華人達2000人。20世紀初,巴西還從新加坡招募華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有許多中國人從不同渠道移居巴西。目前移居巴西的華僑和華人的數目在拉美居首位。他們為巴西的經濟發展和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巴關系逐步開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巴西同臺灣當局仍保持著“外交關系”,這個階段,我國對巴西實行“細水長流,以民促官”的方針。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數眾多的巴西文化、新聞、貿易等各界友好人士應邀訪華,其中不少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接見。在巴西友人的推動下,里約熱內盧和圣保羅市分別于1953年9月和1954年3月成立了“巴西-中國文化協會”。中國也多次派出文化、藝術、新聞和貿易代表團訪問巴西。
1960年大選中獲勝的雅尼奧·奎德羅斯就任總統后,奉行較獨立的外交政策,主張同所有國家發展關系。
1961年4月,由巴西國際貿易促進會主席席爾瓦率領的巴西代表團訪華,向我國領導人轉達了奎德羅斯主張“與包括中國、蘇聯在內的世界各國發展貿易關系”的愿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和副總理兼外長陳毅會見了代表團全體成員。
同年5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主席南漢宸率中國貿易代表團訪問巴西。奎德羅斯接見南漢宸時重申:“巴西政府正在推行一項新的政策,這就是發展同一切國家的貿易關系,當然也包括中國。巴西政府同意中國在巴西設立貿易機構,并簽訂必要的協定。”
7月,奎德羅斯決定派副總統若奧·貝爾希奧·古拉特作為總統的觀察員率團訪華,“進行旨在實現兩國間正常交往的接觸”。
1961年8月,古拉特一行34人訪問中國。這是巴西國家領導人首次訪華,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來華訪問的拉美國家領導人,雙方對此都很重視。
當時中巴雖未建交,但我國仍本著熱情友好、積極爭取、多做工作的方針,給古拉特以建交國副元首的高規格禮遇。董必武副主席、陳毅和李先念副總理及有關方面領導50余人,以及各界群眾200余人到機場歡迎。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國家主席劉少奇、副主席宋慶齡和董必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我國主要領導人,分別予以會見或會談。
除北京外,古拉特還訪問了杭州、上海和廣州等地。雙方簽署了《中國人民銀行和巴西銀行支付與貿易協定》。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
就在古拉特回國途中,奎德羅斯總統在國內外右翼勢力的反對下,于1961年8月25日被迫辭職。按憲法規定,古拉特回國后繼任總統,古拉特任內繼續推動中巴關系的發展。不久,新華社派出常駐記者王唯真和記者鞠慶東在里約熱內盧建立分社。這是新中國在巴西建立的第一個常設機構。1963年6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派出了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王耀庭擔任貿促會駐巴西代表處副代表,同時被派去的還有工作人員馬耀增、宋寶貴,以及為舉辦中國經濟貿易展覽會做籌備工作的侯法曾、王治、蘇子平、張寶生四人小組。
兩國關系遭受重挫
在中國與巴西關系逐步發展之時,巴西政壇風云突變。1964年3月31日深夜,巴西右翼軍人在美國策動下,以古拉特企圖在巴西“推行共產主義革命”為借口,發動了軍事政變。古拉特政府被推翻,以總參謀長布蘭科為首的“猩猩派”軍人集團上臺執政。軍政府大肆逮捕進步人士,巴西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我國合法居留巴西從事新聞和貿易工作的王唯真和王耀庭等9位同志,也被無理逮捕入獄。這一消息傳到北京后,我國領導人大為震驚和憤怒,毛澤東主席當即表示:“豈有此理,要跟他們針鋒相對地斗!”同時決定由周恩來總理掛帥、陳毅外長和外辦主任廖承志直接指揮,協同外交部、新華社和外貿部等有關單位馬上展開對9位同志的營救行動。
4月4日,在中國和巴西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的情況下,中國外交部約見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請他們各自國家駐巴西使館代中國政府向巴西當局查詢中國在巴人員情況。中國銀行也致電巴西銀行了解有關情況。4月5日,我國政府還通過上述渠道向巴西當局進行交涉,表明9位同志都是得到巴西政府同意,按規定辦理有關法律手續進入巴西居留的。他們所進行的新聞報道、籌備展覽和促進貿易等業務,都是正當和合法的。我國政府要求巴方對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予以保護,以便他們能夠恢復自己的業務。但巴西政變當局不顧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對9位同志進行了殘酷的迫害、逼供、威脅和利誘。9位同志堅決不承認犯有任何罪行。巴西當局又在美國的陰謀策劃下,同臺灣當局勾結,企圖將9名被捕中方人員送往臺灣。臺灣方面還派特務到監獄進行策反活動,被9位同志嚴詞拒絕。9位同志發表抗議聲明,并宣布展開絕食斗爭。
我國政府對巴西當局的行為提出嚴重抗議,要求巴西立即釋放中方人員,切實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否則巴方應對此承擔全部責任。巴西當局在國內外輿論的譴責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才沒有將9位同志送往臺灣。
巴西當局又擬將中方人員交換在華被關押的美國犯人,這無疑暴露了巴、美勾結的政治陰謀。中國政府斷然拒絕,指出,巴西當局屈從美帝國主義的意志,長期非法扣留無辜的中方人員,已經在國際關系中犯下了史無前例的過錯。希望巴方不要再上美國的當,以巴中友誼為重,立即無條件釋放無辜被捕的中方人員,以免產生更嚴重的后果。
1964年10月12日,盡管拿不出任何站得住腳的證據,巴西軍事法庭仍以9名中國人在巴進行所謂“間諜和顛覆”活動為由,判9位同志10年徒刑。中國政府對此判決表示強烈抗議。自愿為9位同志辯護的巴西平托大律師表示:“我要向全世界宣告,9名中國人是清白無辜的,他們是政治偏見的受害者。”
“九人案”是新中國成立后在拉美發生的最重要的涉外事件之一,在國際上產生巨大影響。這一事件涉及我國當時對美和對臺斗爭問題,十分復雜。在周總理的領導下,我國政府積極組織營救工作。為此先后召開了各種會議400多次,發表各種聲明和文章數百篇,還請國際紅十字會出面干預,以9人家屬名義邀請日本、英國、法國、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比利時7國著名律師,組成律師團,敦促巴西當局釋放9名中國公民。在一年時間內,有87個國家的1000多個立法機構、政黨、團體、工商等各界人士,通過各種方式對9名中國人表示聲援。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巴西當局于1965年4月17日以“不受歡迎的人”,“驅逐”9位同志出境。
1965年4月20日,9位同志在發表聲明無罪,不承認任何判決的情況下,終于回到祖國首都北京。
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分別接見了他們,對他們表示親切的問候,高度贊揚他們在巴西監獄和法庭上所表現的堅貞不屈的大無畏精神,稱贊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女。各大報刊也報道了他們的事跡,稱他們為忠于黨、忠于祖國的“九顆紅星”。他們成為全國人民特別是外交戰線同志們學習的榜樣。
“九人事件”對中巴關系造成了嚴重影響,兩國間原已建立的聯系全部中斷。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兩國關系處于十分冷淡的狀態。
從建交到“大象走路”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世界上許多國家先后同中國建交。到1974年,已有10個拉美國家同我國建交。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拉美第一大國巴西,再也不能忽視中國的巨大市場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而按兵不動了。
新上臺的總統蓋澤爾雖然也是位軍人,但屬三軍中溫和派,思想比較開明,奉行實用主義的外交政策,做出了“在國際上大步躍進”的外交決策,其重要標志就是發展同中國的關系。
1974年春,在一次外交場合,巴西駐蘇聯大使馬里尼奧主動同我國駐蘇聯大使劉新權接觸,表達了巴西政府想和中國發展關系的愿望,幾天后又正式約見劉大使,轉交了一個“非正式”文件,主要內容是:第一,轉達巴西總統和外長對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的良好祝愿和親切問候;第二,巴西政府有意讓外交部亞洲和大洋洲處處長布埃諾參贊參加4月份即將訪華的巴西商人代表團,以便與中國政府有關方面接觸;第三,布埃諾參贊受命通知中國政府,巴西歡迎中國貿易團訪巴;第四,希望中國外交部派一名官員參加中國貿易團,訪問巴西期間,兩國外交官可就雙方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第五,希望中方為隨團訪問的巴西官員發放簽證并提供必要方便。巴西大使說,巴西政府對建立兩國關系的設想是:首先派官員互訪,然后互設常駐商務代表處,最后建立外交關系。
這年4月3日,劉新權大使受命對馬里尼奧大使表示:中方對發展兩國關系同樣持積極態度,接受巴方提出的具體方案。劉大使還向巴方闡明了我國同各國建交原則和對臺灣問題的態度。
4月9日,巴西出口商協會主席科蒂尼奧率代表團訪華,巴外交部亞大處布埃諾參贊隨行,同我國外交部美大司林平司長進行了會談。巴方邀請中國政府盡快派遣有外交部官員參加的代表團訪巴,以便進一步就發展雙邊關系進行對話。在會談中,巴方明確表示,巴政府考慮同中國發展關系,就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就意味著和臺灣當局“斷交”。李先念副總理接見了代表團全體成員,在談話中提出:“過去中巴兩國間發生過一點不愉快的事,在兩國建交前,應該采取措施,消除這一問題。”
8月7日,中國對外貿易部副部長陳潔率領貿易代表團抵巴開始為期10天的訪問。這是“九人事件”后,第一個訪巴的中國代表團,巴方對此訪十分重視,給予破格禮遇,派專機把中國代表團從里約熱內盧接到首都巴西利亞,在機場還鋪了紅地毯,安排了儀仗隊。
中國代表團抵達巴西利亞當天,巴西外長西爾維拉就會見了代表團全體成員,提出要立即進行建交談判,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中國代表團在出訪前雖已做好了與巴方進行談判的準備,并隨身帶來幾套方案,但沒有預計到進展會這么快。于是,隨團來訪的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長陳德和與翻譯陳篤慶在巴方兩名保衛人員的護送下,飛往同我國有外交關系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通過我國駐當地使館請示了國內。4天后得到國內的指示和授權,飛回巴西利亞。
陳德和同巴外交部部長辦公室副主任瓦爾坎蒂開始了兩國建交問題的具體談判。一開始,巴方提出在建交公報中不提及臺灣問題,陳德和強調,臺灣問題必須寫入建交公報。陳潔副部長同西爾維拉外長又經過幾次會談,雙方達成協議。中方進而提出臺灣“使館”館舍屬中國國家財產應歸還中方的要求。巴方保證將此房產歸還中方。對“九人事件”問題,巴方開始表示,雙方應向前看,不提舊事,中方堅持巴方對此要有個交代。巴方承認:1964年9名中國公民一案“政治上是錯誤的”,關于這一事件中的司法訴訟未了問題,巴西政府保證將采取措施予以撤銷。至此,中巴建交談判的一切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陳潔副部長代表中國政府同巴西政府代表西爾維拉外長正式簽署了兩國建交公報。
建交公報發表3個月后,巴西政府派其駐香港總領事到北京同外交部美大司談判建館事宜,11月28日達成協議。
1974年12月18日,中國派駐巴西的臨時代辦王本祚參贊等12人抵達巴西利亞,籌備建館。第二天,埃內斯托·蓋澤爾總統就接見了‘王本祚,巴方很快將臺灣“使館”和“大使”別墅及5輛汽車交給中方。同月,巴西駐中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普魯恩薩抵達北京建館。
中國駐巴西首任大使張德群及其隨行人員共7人,于1975年5月2日抵達巴西,16日向西爾維拉外長遞交了國書副本,西爾維拉對張大使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兩個大國建交很重要,但兩國關系的發展得慢慢來,像大象走路,穩步前進,有時可能坐下來,但倒退是不可能的。”這成為比喻兩國關系狀況的一句名言。
建交初期,巴西政府由于對中國缺乏了解,對“共產黨國家”抱有偏見,政治上存有疑慮,擔心我國“支持革命”會影響其政權的穩定,加上受其內外反華勢力的牽制,在處理兩國關系問題上態度謹慎,特別是對兩國政府間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采取嚴格控制的政策,在經貿方面也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77年才有所轉機。
大辯論推動了兩國關系的發展
1977年10月,一直反對同中國建交和發展關系的巴西陸軍部長弗羅塔被解除職務,他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聲明,列舉他同政府一系列的分歧,首先指責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近,是向共產黨勢力妥協,構成了對巴西的威脅”。此事立即在巴西新聞界引發了一場“如何評估巴中關系”的大辯論。辯論的結果,反而是絕大多數人認為,同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有利于發展巴西的經濟和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大辯論推動了中巴關系的發展。雙方往來逐漸增多,水平也日益提高。
1978年1月,《中巴政府貿易協定》簽訂,這是兩國建交后簽訂的第一個政府間協定,為兩國間貿易的開展提供了切實保證。
1979年5月,中國副總理康世恩對巴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這是中國政府高級領導人首次訪巴。
進入80年代,中巴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84年5月,巴西總統菲格雷多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兩國建交后第一位巴西總統訪華。
1985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趙紫陽總理訪問巴西。這是歷史上第一位中國總理訪巴,此訪在拉美引起較大反響。
1988年7月,巴西總統若澤·薩爾內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分別會見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并同李鵬總理舉行會談。雙方簽署了《核準研制地球資源衛星的議定書》《在交通領域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合作補充協定》《簡化雙方使、領館常駐人員簽證的換文》等8項文件。訪問期間,北京大學授予薩爾內名譽博士學位。他還參加了中國新聞出版署為發行其小說選《水之北》中文版而舉行的招待會,并在國家科委和外交部聯合主辦的演講會上發表了題為《科學與技術:人類的共同財富》的演說。
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二戰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崩潰,世界進入美國獨霸的新時期。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政治風波之后,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惡化。但拉美國家采取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立場,多數對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表示理解。巴西政府發表聲明,希望中國政府能迅速克服面臨的困難。巴西總統在會見中國政府特使時說,北京發生的事件絲毫不影響中巴兩國關系的發展,巴方將繼續發展兩國間業已建立起來的友好合作關系。
1990年5月,國家主席楊尚昆沖破西方國家的制裁封鎖,對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和烏拉圭五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有史以來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出訪拉美國家,開啟了中巴兩國領導人高層互訪的高潮。
1993年11月,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巴西。提出從戰略高度來對待兩國的友好合作,建立跨世紀的長期、穩定的互利關系,并提出了發展中巴關系的四點建議:第一,保持高層接觸和對話;第二,推動經貿關系發展,加強高科技合作;第三,促進民間往來;第四,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合作。此訪重要成果之一是雙方同意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巴西從而成為世界上最早同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發展中國家。江澤民在巴西國會發表了演講,闡述了中國關于建立新型國際經濟關系的主張。伊塔馬爾-佛朗哥總統還授予江主席巴西最高勛章“南十字星座”大項鏈勛章。
全面快速發展新時期
頻繁的高層互訪,有力地推動了雙邊關系的發展。進入21世紀,兩國關系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新時期。
2004年5月,巴西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同國家主席胡錦濤就雙邊關系及地區和國際問題進行坦誠友好的會談,雙方簽署了《關于建立中巴高層協調與合作委員會的諒解備忘錄》《中巴刑事司法協助條約》《關于互免持外交、公務(官員)護照人員簽證的協定》等文件。
同年11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巴西進行國事訪問,同盧拉總統進行了深入坦誠的會談。雙方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簽署了《中巴引渡條約》《關于共同打擊有組織犯罪合作協議》《中巴貿易投資合作諒解備忘錄》等文件。
2009年2月,習近平副主席訪問巴西。習近平表示:“中巴作為兩個重要的新興大國,進一步加強合作,其意義超越雙邊范疇,越來越具有全球性、戰略性影響。”為深化兩國戰略伙伴關系,他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從戰略高度加強對兩國關系的政治引導,規劃兩國關系及相關領域的合作;第二,加強經貿、科技領域的務實合作,探索合作新方式,提升雙方互利合作水平;第三,加強人文領域交流,支持雙方在文化、教育、新聞、旅游等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第四,加強多邊領域的協調和合作,提高南南合作水平。
同年5月,盧拉總統對我國進行第二次訪問。盧拉說,這次訪華是“自己任內最成功的一次訪問”。
2010年4月,國家主席胡錦濤第二次訪巴。胡錦濤強調,著眼于兩國關系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增強政治互信、加強合作機制建設、提高國際事務戰略合作水平的三項建議。雙方簽署了《兩國政府2010年至2014年共同行動計劃》《中巴高層協調與合作委員會關于建立知識產權工作組的諒解備忘錄》以及兩國有關資源衛星、石油化工、鋼鐵、空間技術、農業科學、金融等領域的15項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