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水均
(浙江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人類在創造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也創造了現代性的生存危機。現代性的生存危機突出表現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戰爭和核威脅,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資源過度消耗,科技理性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控制以及現實生活中人的道德精神的失落。
為應對現代性人類生存危機的挑戰,“責任”成為世界公民的基本要求,即要求人們在做出滿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個人決定時,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影響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等必須全盤考慮,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高校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是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對高校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呼聲。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馬志尼對人的責任依次劃分為四種:首要的是對人類的責任,其次是對國家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1]學生的責任教育是指通過多種教育手段,培養學生具有責任感和責任意識,并形成相應的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的教育。即培養青少年成為對自身身心、學習、工作和理想等高度負責的人,培養青少年成為對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能夠盡職盡責的人。由于中美兩國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的不同,對于責任要義的具體定位也有所區別。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責任教育由來已久。我國高校的責任教育遵循教育方針提出的 “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把責任要義定位在“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上,其重點是培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原則是中國責任教育的核心。
美國責任教育的基礎是建立在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之上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強調的是人的自由、獨立和自我發展。學生自己對道德具有選擇權,因此要對自己所做出的選擇負責,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也具有較大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造性。同時,對個人責任要義的定位同主流社會價值以及社會規則的要求相一致,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責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須從學校、家庭、社會三維角度,構建綜合化、立體化的責任教育網絡。我國學校的責任教育主要是通過系統的責任要義知識的學習,使青少年學生在認識責任要義的基礎上提高責任意識,培養愛的情感,增強自信的意志品質,從而轉化為履行責任的行為,養成踐行責任的習慣。但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的責任教育成效令人擔憂。同時,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學校和社會教育中重智輕德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發展自我責任意識和責任承擔能力的許多機會。而且,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突出,“社會學校教育半年功,不抵社會三分鐘”的現象也時有出現。
美國的責任教育也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美國學校的責任教育貫穿于開設的品德課當中,是德育的主要內容。且責任教育實施過程中關注在實踐中認知、理解,注重在生活中踐行,在踐行中育德。美國家庭也重視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如父母要和老師及其他父母一道共同努力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要注意通過自己的言行教給孩子一些東西,家長要利用文學作品和故事的教育價值,注重發展孩子的思考和判斷力等。[2]美國的責任教育中影響最大的是社會教育。在美國,隨處可見的美國國旗和人們面對國旗的嚴肅和莊重都使美國的國家責任意識深入人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自主選擇并主動參與的活動,人們往往能想方設法去做好,并能主動承擔責任。自由度越大,承擔責任的欲望越強。然而,我國的傳統責任教育模式,是使學生接受既定的、公認的道德價值和標準。所以,高校學生責任教育沿襲“以灌輸為主”的方法,強調課堂責任理論教育,忽視具體的責任實踐教育環節;在各類責任教育活動中,形式主義盛行。但在最近幾年,我國正逐漸走出傳統責任教育模式,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判斷能力、增加具體的責任實踐教育環節等。同時,我國也在嘗試各種責任教育的新途徑。
美國自90年代開始興起品格教育。在責任教育實踐中,美國波士頓大學瑞恩提出的6E法被廣泛采用:在學生的理智作用下,與學生進行有關的對話,向學生解釋某些規則,給予某種啟示;教師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評價各種價值觀,并且提供各種評價機會;學生應該參與各種活動,親身體驗;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道德氛圍,發揮環境期待的作用。[3]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由此可見,美國的責任教育突出強調了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與學生自主承擔道德責任之間的聯系,并建立起了宗教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社區中心等組成的制度化的聯系和立體化的網絡。但是,最近幾年,美國的校園槍擊案頻發,讓人們對美國責任教育的實效性也產生質疑。
中美兩國的國情、教情不同,文化傳統也差別較大,所以兩國對責任要義的不同定位,以及責任教育實踐中的諸多差別也在情理之中。僅僅照搬照抄美國的責任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予以借鑒。
“責任教育就其社會功能而言,就是要把責任意識、責任標準、責任規范、責任內容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而這種社會實踐活動應當包括學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應該是教育的立體工程和完整系列。”[4]為此,必須使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社會要形成一種輿論力量和道德機制,倡導明確的主流價值觀和責任觀,引導道德選擇,加大對非責任現象的監督力度。學校責任教育必須滲透在學校日常教學的各個方面,且與同社會主流道德觀相符合。家庭責任教育也至關重要,家長的教育觀念與行為,對子女責任感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道德責任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責任教育首先要教育學生對自己負責,強化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意識與行動,這是責任教育的起點。學生首先要對自己負責,珍惜生命、自我成就、自我實現,以后才有可能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發展負責。在此基礎上,逐步教育學生愛集體、愛祖國、愛人民。且責任教育內容要從學生個體的生活經歷、感受、體驗出發,注重責任教育的生活化。
“學會負責”,培養責任主體,強化自我責任教育,這是實施責任教育的關鍵。責任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即讓受教育者成為責任的主體,自主、自覺、能動地參與責任教育實踐,通過反復的責任鍛煉,逐漸形成良好的責任品質的教育。所以,在責任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注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要培養學生面對各種利益沖突能夠獨立判斷、自主選擇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能力,提高學生責任感的發展水平。
責任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實踐教育、情境教育。責任教育需要在責任體驗、責任實踐和責任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學生的責任情感,促使學生的責任認知向責任行為轉化。為此,要主要針對受教育者心理、情感等營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做出責任判斷,形成責任意識和責任判斷能力。社會實踐更是深化學生責任感、養成責任行為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徑,我們要實踐與課堂并重。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研、社區服務、中西部支教、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增強責任教育的實效性。
[1]孟愛玉.中西方國家學校德育責任教育的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08(1):72-73.
[2]金傳寶.美國家長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的原則和策略管窺[J].當代教育科學,2005(11):47-49.
[3]張宗海.西方主要國家的高校學生責任教育與啟示[J].高教探索,2002(3).37-39.
[4]吳甸起.從理論上更加開闊地認識“責任教育’的蘊含[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