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萍
(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高新區 (江南園)于2001年11月開園建設,2003年7月經省政府批準確認為省級開發區,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壯大,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鯉城高新區是鯉城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主要平臺。然而,在國家級的金字招牌下,高新區的發展出現瓶頸,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發展空間急需拓展、籌融資困難、創新載體建設不足、城市化發展滯后,產業配套設施急需完善等問題。如何真正做到轉型升級、提檔提升,是擺在高新區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面對“成長的煩惱”,需要上級有關單位和部門的關心支持,更需要全體高新區人的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
高新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累計已開發建設4.67平方公里,現有入駐企業765家,其中上市企業6家、高新技術企業35家,規模以上企業130家。2013年,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55億元、工商總稅12.05億元,其中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229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117億元,產值億元以上企業達到42家。目前,高新區工業用地畝均產值超過430萬元、畝均稅收超過25萬元,高新技術產值、稅收占比超過40%,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綜合分值96.46%,位居全市各類開發區首位。
高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產業基礎經過幾年來的強力推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第三產業發展狀況與高新區作為城市次中心的定位還有很大差距,與第二產業無法形成有效互動,服務和民生配套產業對資金、技術、人才的吸引力還有待加強。
在開園建設初期,為節約開發成本,高新區主要采取“點”式推進方法,項目用地分散在不同片區,工業區、村莊混雜交錯。而項目的安排也跟著土地跑,無法從宏觀上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結構分區,一方面城市建設景觀提不上檔次,另一方面也對現在產業發展二次規劃形成了一定制約。
鯉城區轄區面積小,可用的項目用地更是相當緊張。目前剩余的未開發土地多為居民聚集區,開發成本巨大。加上初期功能區規劃不到位,沒有足夠的三產發展空間。目前入駐的三產項目大都采用租賃或二次交易的形式獲得土地,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發展成本,限制了企業的擴張動能。
有一些企業的存在,從立面景觀、生態及環境保護、產業層次提升等方面來講,并不符合城市化建設的高規格要求,影響中心城區的整體布局。這些企業大部分是先前入駐的企業利用自有閑置廠房招租進來,把關不夠嚴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規模、層次和產業屬性上的混亂。
高新區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只占5%,除汽車貿易發展較為迅速也較成形外,現有的三產業態大多是規模小、分布零散、種類單一的小型個體經濟。綜合配套設施不夠健全,缺乏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的經營主體,不利于中心城市整體品位的提升。
高新區目前正處于從工業化向城市化轉型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要繼續堅持“高起點、高定位、高水平”的要求,按照中心城區的標準精心規劃、實施各項開發建設,把高新區建成鯉城優勢產業的聚集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城市擴張的橋頭堡。
充分發揮背靠母城的區位優勢,自覺融入大泉州發展戰略,按照中心城市的標準和要求來規劃、實施江南新區的發展。要著力突破高新區當前面臨的發展瓶頸,整合利用土地資源,按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聚集的原則,對整個江南新區的發展重新進行二次規劃。聘請規劃專家,針對現有情況對高新區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進行整體性的規劃設計,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實施、分片推進、滾動發展。
無論如何,工業的良性發展都是高新區提升發展層次的重要基礎和后勁所在。因此,要特別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為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留足發展用地,支持一些優質企業新建廠房、擴大再生產,把產業做大做實,在此基礎上再引進幾家關聯或配套企業入園,打造特色群體,延伸優勢產業鏈。特別對于承建國家級和省級專業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項目的企業要給予重點扶持,優先保障這些企業實施成果轉化、擴大生產規模的用地需求,及時落實對企業的各項優惠獎勵政策。
盡量“盤活存量”擠土地。一些企業內部存在部分征而未用的地塊或建而未用的廠房,在企業正常建設投產的過程中造成部分土地的閑置,客觀上影響了地塊綜合產出的評價。利用“騰籠換鳥”拓土地,主要是通過回購的方式收回低效項目的成片土地,具體操作是:以企業原受讓價格和已繳土地款同期銀行基準存款利率,以及項目前期籌建、辦證等費用為基數,由企業、高新區開發公司和國土部門簽訂土地收回三方協議,再由國土部門通過重新招拍掛給新引進的優質項目,助推企業轉型升級。通過“總部經濟”省土地,這主要是通過留住企業的總部、核心競爭力,并通過“總部-制造基地”的功能鏈條輻射帶動分廠區(即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發展,由此實現在無地可供情況下,利用區域外空間,滿足企業生產不斷擴大的需要,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利用工業項目聚集形成的向心力和帶動力,將城市理念、精品理念和經營理念包融進入高新區的規劃建設之中。采用社會化市場運作方式,著手建設完善包括文體醫療保健、物流配送,教育培訓等在內的公共服務配套體系。依托現有或新增的閑置廠房引進商務酒店及娛樂休閑設施,形成較為多樣化的城市配套格局。可以利用高新區生活服務區、房地產項目的輻射作用,發展文化休閑、娛樂、綜合市場等個體經濟,與現有的超市、網吧、餐飲等進行整合優化,為企業及周邊群眾提供便利的配套服務。同時可以從中心區域,承接周邊區域的交通、物流、餐飲、住宿等產業所形成的帶動力,布局、建設集商住娛樂、大型購物廣場、品牌汽車4S店、旅游休閑及民生保障等于一體的商業街區。
高新區目前正處于承接產業轉移、加速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在處理好上述有關問題后,關鍵就是要服務好企業、服務好項目、服務好發展,在服務高新區企業和優化項目建設環境上下功夫。
高新區要憑借特有的區位優勢,以高標準建設、高水平引進為起點,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生態關系和諧的工業項目,以工業發展帶動道路、水電、通信、網絡以及居住、商務、娛樂、教育、研發等生產生活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在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達到一定水平后,順利實現城市化的轉型升級。同時,對轉型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改造成本提高、立面景觀優化、企業外遷等問題,要主動協同各級各部門下大力氣加以解決。未來幾年高新區的發展要緊緊圍繞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力度,全面提升開發區的綜合承載能力。無論如何,都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緊扣發展主題、凝聚發展合力、務求發展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