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遼寧省信息中心,遼寧 沈陽110002)
企業征信業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外已經有170 余年的歷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運行機制和規則體系,對完善市場體系、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的企業征信行業經過10 余年的發展,從無到有,逐漸壯大,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對經濟發展和市場秩序規范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來說,我國的企業征信行業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距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 因此,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促進我國企業征信行業的健康、規范發展,已成為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維護市場秩序的當務之急。
征信源于左傳:“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其具體涵義是指對他人的資信狀況進行系統調查和評估。 從行業分工的角度看,征信對應著有關信息產品的收集、加工和生產,而不強調信用管理咨詢或顧問服務。 資信調查服務是信用風險管理服務中的一項最普遍、最基本的業務,它是專業服務機構(即通常意義的征信公司)代理客戶對交易另一方的資歷、信用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查和判斷,為決策人選擇貿易伙伴、簽約、確定結算方式或者處理逾期賬款、經濟糾紛等決策提供參考。
征信業,也有很多人把它稱為資信調查,征信業是通過專業調查機構的信息收集, 向委托人提供被調查人的商業信息和信用信息,旨在幫助授信人在提供貸款、信用銷售或投資時準確把握受信人的信用狀況。這是國外最基礎性的信用分支行業,也是我國最早的信用行業。
1.2.1 市場化運作模式已經基本形成
我國的企業征信服務行業是在政府驅動下起步的,但是目前的企業征信市場上,各征信公司均采取商業化運作方式,不同類型的征信公司均是按照商業化原則在市場上展開競爭,向社會提供客觀、獨立的資信調查報告。 我國企業征信行業市場化運作模式已經基本形成。
1.2.2 機構規模普遍較小、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我國企業征信類公司的總體規模普遍較小,企業征信機構從業人員較少,最多的公司也僅有上百人,通常為幾十人,有的征信公司僅有幾個人,而且這些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比重不高,這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征信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國內外關于信用方面的相關法律文獻有很多。如:國際上的《WTO的基本原則》、《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服務貿易總協定)等;國內的《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我國《刑法》也對詐騙犯罪行為處以刑罰和規定。 但企業信用管理的專門法律法規仍不健全,不足以規范和約束企業的失信行為。 再加上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現象的存在,使目前我國在企業信用管理方面仍有許多漏洞,甚至在某些方面仍是空白。 目前,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6 條“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的規定制約了商業銀行向征信公司開放企業信用數據。 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導致我國企業征信行業發展不平衡。
符合國際慣例的完整的企業資信調查報告的信息和數據主要來自于工商、海關、法院、技術監督、財政、稅務、外經貿委、銀行等政府和業務部門,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信息和數據直接來自于企業。 從目前各政府部門對征信公司開放數據情況來看,只有工商部門基本實現了部分信息數據向公眾開放,但開放的數據不完整,目前只有企業注冊數據的開放,企業年檢數據還沒有開放,而且各地區工商部門開放的程度也不一致。另外,有些部門的數據是有償開放,但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
在現行的數據管理體制下,目前各征信公司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渠道獲得企業信用數據:一是通過新聞媒體等公開渠道;二是通過到被調查企業調查;三是通過政府部門和有關機構的渠道。
總體而言,我國企業征信數據基本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對我國企業征信行業造成很大影響:一是企業信用數據收集困難,征信報告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二是市場不公平競爭破壞了征信行業的市場秩序。三是數據收集成本較高,征信公司步履維艱。由于我國缺乏信用信息開放的相關法規和制度,一些政府部門和業務機構沒有開放其擁有的企業征信數據,即使開放,收取的費用也較高,造成征信公司盈利微薄,制約了征信市場的發展。
發展企業征信調查業,強化企業的征信意識,促進企業加強自身的信用管理, 無疑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征信行業還比較落后,企業在交易中無法全面準確地了解對方的信用狀況, 企業自身的信用行為也沒有受到應有的監控和約束。 當務之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我國企業征信行業的發展:
政府在建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中的作用,應是協助建立失信約束和懲罰機制并監督行業規范發展,具體說,政府在促進征信行業發展中應發揮以下職能:
3.1.1 依法向社會開放所擁有的企業信用數據
各相關政府部門,如工商、海關、法院、技術監督、稅務、外經貿、人民銀行、證券監管等部門,應該依法將自己掌握的企業信用數據通過一定的形式向社會開放, 以保障一部分企業的信用信息被社會知曉,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征信數據開放的通行做法,如部分國家將企業的工商登記信息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布。
3.1.2 對企業征信行業進行行業管理
行業管理的內容包括市場準入管理、 從業人員執業資格認定、執業規則的制定等內容。 企業征信行業在市場準入(包括機構準入和人員準入)方面應該是開放式的,可以按照國家對信息咨詢行業的管理和規范方式進行工商注冊及年檢。而在行業技術標準及執業規則等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可以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章。
企業資信數據庫是企業信用信息搜集、 信用記錄的一種重要形式。信用數據庫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激勵機制,即守信用的企業在數據庫中將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 從而可以幫助其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增大其市場交易中的無形資產,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商業機會。二是懲罰機制,具體的懲罰措施是,各數據庫的經營者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將收集到的企業失信情況記錄在一定時期內保留在數據庫中,使失信者接受社會懲罰。
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信用市場的激勵約束機制,能夠有效制約和降低不良信用的形成、生長和擴散,保護和激勵良好信用的發展,維持社會信用體系正常運轉。但如今,由于獎懲機制不完善,致使失信懲治力度不夠。 因此,應加大執法力度,獎懲分明。一是對信用良好、信用等級高的企業重點予以支持;二是對存在失信行為的企業實行監督機制, 并對違法行為給予警告和罰款,嚴重的可吊銷營業執照;三是建立企業信用記錄,加大輿論監督和曝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