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娟 劉彥新
(大連交通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8)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育人過程中積淀、凝聚、傳承并發展的校園精神,對于學校師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規范、引導、促進和教育的功能,尤其對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正可謂“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活力,加強青年教育和培養,就是為國家發展積蓄力量。如何構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實現育人功能,本文綜合研究提出了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和活動載體建設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八大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概括的表達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要注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盡享知識盛宴,激發學習潛力,在互動實踐中達到不教而教的效果。進行思想武裝和行為引導,從正面的教育到側面的感染,給學生灌輸一種思想,對待社會發展的思想,對待自己行為的思想,這些思想上的引導,加之行為上的規范,為學生注入了完善自我的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價值信念,把許多傳統的價值觀凝聚民族的精神融進了校園文化的血液中。構建健康的心理環境,師生們會從校園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自我的心理認知規律和反應機制,從而達到化解消極情結、激發向上情緒的育人目的。
當前,各學校對校園文化內涵的認識不到位,缺乏時代特征,校園文化的形式雖然多彩紛呈,但是形式對內涵的表現還不到位,缺乏針對性,缺乏感染力,缺乏聯動效應,缺乏系統的規劃和連貫性。對校園文化建設缺乏足夠認識和準確定位,保障機制不強,缺乏針對學生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系列自下而上的整體規劃,形式對內涵的表現還不到位,缺乏針對性,缺乏感染力。
立足于新形勢,面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積極構建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為內涵的校園文化,統籌規劃校園物質、精神文化建設,加強組織保障,不斷創新形式載體建設,有效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效。
校園文化建設應著眼于內涵建設的政治、民族屬性,把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融入在教學環節中、師生日常行為上,學生的課余活動中。統籌規劃校園環境的社會、教育和地域屬性,不斷加強師生文化素質建設。
加強信息素養能力建設,提高網絡知識、操作技能的普及程度,增強學生信息辨識能力和處理應用能力。構筑網絡平臺,鼓勵學生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打造文化精品,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掌握和疏導學生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關注和情緒,傳遞思想,掌握網絡文化育人主動權、網上輿論引導話語權、網絡管理主導權。
呼吁教育管理部門針對青少年學生成長過程,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生理特征,通盤考慮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制定循序漸進的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同時,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舉辦類似“家長公眾開放日”的家庭公眾與校園交流活動,讓更多的家庭、公眾參與校園文化生活,逐漸拉近社會、家庭與學校的距離,增加校園文化建設的聯動效應。
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打造一批示范性經典文化活動。如“五四青年科技文化藝術節”、“紀念一二·九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可以圍繞突出校園文化活動的精神內涵,打造品牌,真正做到用高雅的藝術感染人,用高尚的情操陶冶人,用純潔的心靈美化人。
校園文化的建設沒有一蹴而就的公式和模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特色和理念,但最終都將融匯在于“中國夢”的大潮中。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提高的過程。校園文化的建設要設計長遠規劃,要循序漸進,堅持邊實踐、邊創新、邊提升,永葆校園的生機和活力。
[1]趙存生,方惠堅,鄭惠堅.大學文化研究與建設[J].中國圖書評論,2002(12):14-18.
[2]楊海波,鄭永廷.創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J].高教探索,2003(12):66-67.
[3]王雪君.對理工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6):9-10.
[4]王強.理工科院校校園文化缺失與建設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板,2007(4):18-20.
[5]趙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與大學的文化使命[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8-10.
[6]崔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思考[J].人民論壇,2012(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