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宇 鄭耿濤 王 茜
(1.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 上海200233;2.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119077)
環境現如今成為公眾關注的主要話題。 從霧霾到河湖污染,從化工企業到市政項目,從糧食安全到飲用水水質,環境影響無處不在,與公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逐漸地,公眾開始加入環境監督的隊伍,對身邊的環境重視程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公眾參與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參加到行政行為做出的過程中,以達到控制行政權力和保護自身權利的一種制度[1]。 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是指規劃編制機關、建設單位或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等與公眾間互動與信息反饋的過程,是決策部門收集、吸納公眾意見及公眾參與決策的過程[2]。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貫穿整個評價過程。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公眾合法的環境權益,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更全面地了解環境背景信息,發現潛在環境問題,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3]。
網上報紙公示等媒體對環境的報道公眾很少關注,對周圍的建設項目也不甚了解。 甚至對當地的居民做環境調查的時候,居民都不愿意積極的加入。公民環保意識不夠,導致參與性降低,對于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很難推進。
增強居民積極性,而不是一味地主動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公眾變被動為主動,自身投入到環境保護行動當中。
公民是公眾參與的主體,積極的加入并參與環境保護,提出自身對環境發展的意見及見解,是對我國環境事業發展的響應及肯定。 公眾的環保意識及親自參與的積極性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公眾對建設項目污染環境意識的增強是件好事情,但是自身意識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 居民不單單只是從環境方向考慮問題,牽涉到個人利益、經濟利益。公眾對環境的反饋是要給與鼓勵并支持,但是居民應該客觀公正的反應環境狀況,說出項目建設對當地的環境影響。 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了解公眾的訴求,有利的推進工作的發展。
環境宣傳和教育工作是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有效途徑。對于公眾來說,參與環境保護和管理,既是自身的權利,同時也是一種義務。 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張貼標語、印發宣傳材料,以及在中小學增加環保教育課等多種形式,大力普及環保知識,讓公眾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 在宣教活動中,注意選用生動事例,從周圍環境出發,從心靈深處喚醒人們愛護環境的熱情。
居委社區積極參與宣傳,為居民起到表率的作用,降低居民對環境保護征求意見的可疑性。環境保護調查部門及主管部門應當保護好公眾的個人隱私,防止個人信息的泄漏,提高公眾對環保調查的信任程度,調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同時,居民要有維護環境保護家園的責任感。 “責任在心、行動在手”。 只有學生、公民、專家、企事業團體、非政府機構環保組織等切實了解和感受到身邊、本區域的環境問題,時刻懷有保護環境的綠色家園之心,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環境保護,為環境獻計獻策。
環境保護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環節,可以促使各種環境活動向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防止以犧牲環境獲取利益,使環境政策民主化,最大限度的保護公眾的環境利益和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時機完善,合理平衡環境影響、社會影響、決策調整成本等之間的關系。 使得公眾更好的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為社會及環境行使參與環境事務的權利。
構建公眾參與激勵制度,喚起公眾內心環保意識,鼓勵人人參與,促進居民不斷對環境保護的關心。只有公民積極參與,與政府、社會等進行互動交流,才能更好的將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關乎調動公眾環保的主動性,親身參與的積極性。應當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完善機制,充分發揮公眾參與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作用。
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有助于政府及時了解民意,緩解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有助于了解難以鑒別的環境影響情況,以作為確定項目和環境影響二者之間關系的重要依據;另外,公眾參與還有助于制定出最佳的環保措施及適合項目建設的最理想方案。 公眾參與環保,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
但是,公眾參與的完善在環境影響評價中任重道遠,既要保障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又要提高公眾參與的普遍度。 在總結公眾參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適時的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相應制度,讓公眾參與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切實發揮作用。
[1]白秀蘭.淺析公眾參與理論及其制度構建[J].前沿,2007(7):195-197.
[2]劉磊,周大杰.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模式與方法探討[J].上海環境科學,2009,28(5):216-221.
[3]辛言君.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77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