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孫彥潘祎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8)
離開高中進入大學,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面對著在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社交環境等各方面發生的變化,大學新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對環境變化時通常無法有效排解心中的障礙,無法及時調整自身狀態,來應對客觀環境變化的大趨勢,這十分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大學生心理適應問題就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和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進入大學,大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遠離父母的呵護,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環境。很多學生都面臨著第一次和陌生同學共處一室的情況,大學新生要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適應他人的生活方式,在適應的過程中就很容易造成一時難以接受的諸多心理問題。另外,很多學生在離開家長的呵護之后,也要開始熟悉獨自安排生活、處理個人生活中的瑣事,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難以適應的心理問題。
大學的學習模式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和高中有著很大差別,因此,一些大學新生剛進入大學,難免會有不適應學習環境的焦慮心態產生,比如不能及時跟上老師思路、課后復習沒有頭緒、擔心考試失利等等。甚至個別學生因為心態上的不適應,還會產生比較消極的厭學情緒,覺得所學專業不適合自己,對學習生活提不起興趣。除此之外,由于大學是以自主學習為主,這就導致部分同學因為缺少了高中緊張的學習氛圍和老師家長的督促監管,產生了找不到學習目標的茫然感和不適感。
面對大學里形形色色的事物、更豐富的知識和更精彩的體驗,很多大學生初來乍到,往往首先遇到心理不適應的情況。一方面,能考上大學,在父母和親友的眼里都是一名優秀的學生,然而,在人才濟濟的大學里,面對一些新同學的出類拔萃時,就會有難以企及的挫敗感和自卑感。另一方面,大學是一個新的起點,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和人脈圈,一些性格內向的同學就會跟不上快速的交往節奏,難以迅速融入新集體。而在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沖突也在潛移默化地考驗著學生們的心態和適應能力,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心理健康問題的隱患。
當今社會,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即使受到良好的素質教育和父母影響,有些大學生還是難免會有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問題。在大學生活中,學生們常常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如果沒有長久的耐性和意志力,不能樂觀面對挫折,很多學生就會在逐步適應新環境、逐步適應挫折的道路上被淘汰,進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另外,還有部分學生過于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高,不能夠正確認識自身能力。這些學生極易產生自卑情緒和自我否定心理,態度消極,畏縮不安,在適應新環境時難以把握正確的心態,從而誘發心理問題。
不良的家庭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其中,一類學生由于家庭不和諧、父母離異、經常受到父母打罵等原因,形成自卑、嫉妒或仇恨等消極的心理狀態。第二類學生成長在條件優越的家庭中,受到父母溺愛和過度保護,有嚴重的依賴心理,缺乏和社會的交流和親身實踐,也缺少面對挫折和打擊時獨立面對解決的能力。第三類學生則是被父母寄予過度的期望,長期處于父母的嚴格要求之下,久而久之,心理承受了過度的壓力。以上三種家庭環境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會導致學生的適應性差、心理不健全。
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還不健全,缺少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師資力量不夠,不能正確合理地引導學生完善其心理適應能力,也無法根本地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困難,為之排解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而當前社會的激烈競爭格局讓很多大學生都難以適應,就業壓力和生存壓力,以及飛速發展的社會形態、新事物的迅速普及讓眾多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因而導致了一系類心理適應問題的產生。
針對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適應性問題,高校應抓住新生入學教育的有利契機,利用全校新生大會、軍訓教育、班主任走訪和年級大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通過校紀校風教育、專業思想教育等例行學前教育,對新生進行鼓勵和激勵,幫助他們度過最初的適應期,加強期心理適應能力,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學生的重要角色轉換。幫助大學生在入學初期少走彎路,盡快地融入嶄新的大學生活。要引導大學新生建立樂觀積極的心態,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信心迎接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使之樹立遠大的目標理想,正視自身能力,合理規劃四年的大學生涯,充實地走過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
大學生除了完成既定的課堂學習之外,還有很多可利用的課余時間。課余生活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效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對于大學新生適應環境和培養良好心理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應合理規劃大學生課余時間,在團委學生會的帶領下,開展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開設有針對性的趣味小課堂,提供專業性較強的實踐機會,充實學生們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動手能力,開闊人際交往范圍,引導學生在趣味中樹立信心、開發潛能。幫助大一新生尤其是家鄉較遠、初來大學對環境和生活習慣不適應的新生迅速融入集體,放松他們的緊張心態,幫助其建立樂觀積極的心態,降低恐懼不安心理,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勇敢地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困難和挫折。
由于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產生的初期往往不是十分明顯,因此高校應提高敏銳度,防患于未然,搭建由班主任、輔導員和心理健康咨詢師共同組成的心理健康平臺,及時對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了解,掌握學生心理動向,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適應問題的陰霾。舉辦心理講座,開展一系列心理健康課程,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進行宣傳,加強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其建立樂觀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幫助和鼓勵他們積極面對挫折,迎難而上,避免心理適應問題的發生和惡化,讓學生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復雜的環境,順利地適應和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去。
[1]鐘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2]黃兆信,李遠煦.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研究:從高中與大學銜接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0(5).
[3]姚志紅.淺談大學新生問題及入學教育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