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前
(民和縣林業局,青海 民和810800)
根據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的發布信息看,2014 年5 月全國森林火災爆發頻繁。據初步統計共發生大小森林火災達21 起。云南、四川、山東是高發區,過火面積少則幾十公頃,多則幾百公頃。蔥蘢的森林瞬間化為灰燼,災難性的后果令人扼腕嘆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 月30 日13 時俄羅斯境內森林大火越過界河,燒入我國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烏瑪林業局伊木河林場,經奮力撲救,到5 月2 日23 時才全線合圍,控制火勢。①
“4·30 森林火災”是一次特大森林火災,火災過火面積達到2703公頃。
今年5 月發生的21 起森林火災, 據已經查明的起火原因都是人為的:吸煙、燒荒、電線短路等。
森林中的喬木、灌木、雜草、蕨類、苔蘚、地衣、枯立木、腐朽木、枯枝落葉以及地下層的腐殖質、泥炭等,都是極易燃燒之物。森林火災不但燒毀大面積的林木,傷害林區的動物,而且還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貧瘠,破壞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甚至會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
森林火災突發、災害隨機性大、短時間內就能造成巨大損失,不可挽回。 開展林區的防火工程建設,防患于未“燃”,至關重要。
從宏觀的布局到微觀的設置,從預防體系到應急機制,建立森林立體防護網,規劃林火阻隔網絡是首要。
林火阻隔是利用林區的道路、防火隔離帶、防火林帶和河流、湖泊等人工設施或天然景物來防止林火的蔓延,是突發火災事故后,有效防止和阻截森林火災的擴展、減少火災損失、提高林區防火控制能力的方法。
林火阻隔工程必須充分結合林區地勢,利用河流、山脊、道路、溝壑等自然條件,實施綜合性阻隔。 其規模應根據植被類型、火險區等級、火災危害程度以及經營管理水平等綜合條件考察確定。同時,還應該關注到氣象、火源性質、撲救能力以及火行為等因素。
林火阻隔工程應當相互銜接,組成完整的封閉式阻隔網絡。 阻隔工程一般來說分為:自然障礙阻隔,如河流、溝壑、巖石裸露地帶、沙丘、水濕地、水凍區等;工程阻隔,如防火隔離帶、防火溝、生土帶、道路工程(公路、鐵路)等;生物阻隔,如防火林帶、農田、菜園等。
林火阻隔工程依托自然和人工工程建設,是森林防火最有效的措施,它的重點是防火隔離帶的工程建設和防火林帶生物阻隔工程。 根據林業部批準公布的《森林防火技術工程標準》,防火隔離帶的種類和標準:國界防火隔離帶,寬度50~100 米;林緣防火隔離帶,寬度20~30米;林內防火隔離帶,寬度20~30 米;道路兩側防火隔離帶: 標準鐵路每側寬度30~50 米(距中心線), 森林鐵路每側寬度20~30 米(距中心線),林區公路每側寬度8~10 米(距中心線);居民點防火隔離帶(包括林場址、倉庫、居民村(寨),野外生產作業點等),寬度30~50 米;人工幼林防火隔離帶,寬度8~10 米。
當然,在實踐中,可以考慮具體情況在山口、溝谷風口地段的適當加寬防火隔離帶。
除了執行防火隔離帶標準建設,近年來,國家林業局把建設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實施綠色防火作為預防林火蔓延,減少森林火災損失和危害,促進森林資源長治久安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組織制定了生物防火建設規劃,專門做出決定,明確要求各地把以生物防火林帶做為主體的林火阻隔網絡體系建設與林業工程建設同步規劃、 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并采取一系列切實有力措施全面推進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
防火林帶的樹種選擇,抗火性能強是最重要的考量。 防火林帶的樹種除了適應本地生長,還應該具有這樣的特性——耐火性強、含油脂少,不易燃燒的;生長迅速,郁閉快、適應性強,萌芽力高的;下層林木應耐潮濕與上層林木種間關系相互適應的; 無病蟲害寄生和傳播的。
森林防火是一個全方位的立體防護體系,林火阻隔建設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還應該注重相關配套設施,如:布設瞭望塔(臺) ,根據規定林地連接成片、面積在5000 公頃以上或不足5000 公頃而實際需要的③,均應建改防火瞭望工程。對面積較大,地形復雜的林區、可以考慮組建瞭望網;建立林火氣象預測預報站(點),預測站的控制半徑以15 公里~30 公里為宜④;構建防火通信網(站),負責林火的監測瞭望、信息傳遞、指揮調度、林火撲救、后勤供應等職責。 防火通信網絡以國家森林防火總指揮部為中心,輻射各省(自治區)森林防火指揮部,各地森林防火指揮部,以及各縣區所轄基層單位;布點防火檢查站(哨),負責日常森林生態的管理,巡邏防火,養護防火道路,修建防火隔離帶和撲救林火,減少森林火災隱患,宣傳森林消防意識。
總之,構建完善的森林防火立體防護體系,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森林火災事故的發生,扭轉火災突發后被動救火的尷尬局面。
森林防火時刻不能松懈,各項措施復雜,需要配合的人和環節多,尤其需要每一項工作和環節要落到實處。
保護好森林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有了森林我們才能享受“青山長在,碧水常流”的人間佳境。
[1]陳艷英,游揚聲,何正明,曾瑜.重慶市森林火災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4(13).
[2]曾凡義,沙艷賓.我國森林防火現狀及火災控制策略[J].科技致富向導,2013(11).
[3]鄒林紅.林芝縣天然林林下可燃物載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2(20).
[4]銀潔瓊,張貴.湖南省森林火災應急資源規模測度指標體系研究[J].湖南林業科技,2012(03).
[5]劉煥婷,孫月洋,侯德建.再談黑龍江省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J].防護林科技.2012(02).
[6]溫作民,郭梅,呂柳.江蘇省林權制度改革后森林防火配套政策研究[J].林業經濟,2011(05).
[7]禹建穎.淺析中國森林火災影響因素及發生的原因[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8).
注釋:
①以上的森林火災信息根據國家林業局網站公布的官方信息整理.
②③④文中所列樹種、瞭望塔和預測站建立的標準,適用了黑龍江省林業工程勘察設計標準化研究所編制,林業部批準的《森林防火技術工程標準》所作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