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彭美玉
2013年8月23日,在第21屆廣州博覽會上,一位游客拿起手機,打開二維碼軟件向一盒綠殼雞蛋掃去。
“嘀”的一聲,一串產品信息顯現在手機上:“產品名稱:長順綠殼雞蛋;飼養農戶:楊秀才;生產地點:貴州省長順縣新寨鄉灣河村;生產日期:2013年8月18日……”
消費者能夠對綠殼蛋進行身份認證,得益于長順縣威遠工業園區的深圳·長順“東西合作”農特產品集散中心的建成運營。
長順優質農特產品,通過信息化的網絡平臺,融入農業物流網,走進了全國市場并鏈接起出海通道。
農特產品出山門
“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為了鹽巴錢。”在過去的貴州農村,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長順縣真正把綠殼蛋雞當成一個大產業來做,實現養雞賺大錢的目的,是近幾年的事。
雞,雞蛋,面條,蘋果。這是一組相對獨立的事物,但長順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勇卻將其做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在面條成品車間,記者看到,雞蛋面、雞湯面、雞肉面、雞骨面分門別類堆滿了庫房,價格也比市場上的普通面條高出3到5倍。
“生產面條不用水,全用雞湯。”鄧勇說,這基本上是把整只雞吃干榨盡,“這些用來加工面條的雞大多過了產蛋高峰期,雞蛋面所用的雞蛋也是超市里超過15天的綠殼蛋。”
作為“長順四寶”之一的高鈣蘋果,無論個頭大小、外形美丑,其潛在的價值在天然食品公司也同樣得到充分體現。
個大色鮮的包裝上架,達不到上架標準的就用來榨汁生產蘋果醋,二次發酵后釀成蘋果酒,最后剩下的殘渣又回收來喂雞。
“目前這條生產線每分鐘僅能生產180瓶蘋果醋,另一條420瓶的生產線即將建成。”在一臺過濾機旁,鄧勇介紹說,“這才是生產線的核心,這個設備在全省同類行業中都是處于領先水平的。”
1999年來到貴州,并先后在長順安家、創業,鄧勇的產業是從400只雞開始的。
而今,公司經營的400萬只規模的長順鼓揚綠殼蛋雞養殖基地,已涉及全縣17個鄉鎮;廣順蘋果基地,已有5萬畝達到高產期。
“先把云、貴、川市場做大,再根據規模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看準了的就不放過,鄧勇始終堅信,“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刺梨作為一個產業,過去我也沒有想過,如今卻成了事實。”75歲的羅康欽,原是省財政廳的退休職工,現任職務是丹索亞刺梨莊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在羅康欽看來,做刺梨產業有兩個好處:一是保護生態環境,二是擴寬就業渠道。
“公司年產能達2000噸刺梨酒,產值3000多萬元。”羅康欽介紹,目前長順縣刺梨種植2萬畝,帶動就業上千人。
在占地18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40個碩大的發酵缸整齊排列,先進的果酒生產線彌漫著濃濃的酒香。
“零下5度低溫發酵,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酒的品質。”羅康欽說,“我們是用良心做酒。”
在羅康欽的規劃中,除了目前生產出的刺梨酒外,公司還將與貴州大學等高校聯合,研發更具科技含量的刺梨茶、刺梨精油等產品。“到那時,除了已經開拓的北京、廣州、深圳及省會貴陽等市場,國外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工業園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找準目標正確定位非常重要。”長順縣威遠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宗良說,威遠工業園立足綠色產業,加上先進的裝備制造,這樣不僅能利用資源優勢促進工業發展,而且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走進園區看成績
能容納10個人同時在井下生存96個小時,水、電、氣、冰箱、電話等一應俱全……一臺礦用救生倉,市場價格可達200余萬元。
從車間黑板上公示出的一系列省內外企業名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產品在貴州高礦重工長順有限公司已經是訂單式生產了。
2012年4月從貴陽引進,2013年5月試生產,高礦重工創下過長順工業的多項記錄。
高礦重工占地面積600畝,現已建成的生產車間占地面積達78000平方米,解決就業1000余人。
作為西南地區礦山機械最大的制造商之一,高礦重工在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道路上,自主研發高科技礦山機械產品,努力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
經相關部門檢驗檢測,公司生產的主導產品取得“MA”等國家煤礦產品安全標志證書100多個。
此外,公司還建立起從采購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管理體系,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并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企業每年都會拿出公司總收入的3%至5%進行科技研發,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公司生產的提升機就榮獲15項新型專利,另外3項發明專利正在申報中。”公司董事長王真省說,高礦重工在擴大廠房建設的同時,還將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引進一些上游的鑄造企業和鍛造企業,引進更多原料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助推園區發展。
龍頭企業的入駐,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長順工業的發展史。
幾年前,長順縣的工業發展還處在“一窮二白”的發展境地,起步晚、底子薄,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直到2010年4月威遠工業園區起步,長順的工業才有所改觀。
2010年11月16日,長順縣威遠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全面拉開了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的序幕。
在推進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管委會不斷強化產業規劃布局,堅持“項目集中、產業集群、要素集約、功能集合”的原則,結合園區區域優勢,科學、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凸現板塊特色經濟,促成抱團發展。
通過3年多的探索實踐,威遠工業園區初步形成了以高礦重工、一均電器、三川刀具為主的裝備制造及機械加工類產業集群,以丹索亞刺梨莊園、黔樽醬酒業、天然食品等為主的食品、藥品、酒業加工及種業加工類產業集群,以凱峰水泥、騰龍建材、思源建材為主的新型建材產業集群,以鐵合金產業為主的高載能產業集群。
截至2013年底,園區共簽約入駐項目82個,總投資119.47億元。2013年,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億元,占年度任務的160%。
如今,長順縣依托已經建成通車的惠興高速公路,成功融入貴陽1小時城市經濟圈。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為長順工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家門口打工成現實
26歲的朱江飛是貴州一均電器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每月近3000元的收入讓他很是滿意。
提及過去的經歷,朱江飛不無感慨,“從貴陽機電學校中專畢業后,先后在貴陽、廣州等地打工,收入不高,卻要四處漂泊。每年春節,回不回家,都是一個痛苦的選擇。”
2013年4月,在長順縣威遠工業園區管委會就業服務中心的推薦下,朱江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愿望。
2013年,和朱江飛一樣通過園區就業服務中心推薦的返鄉農民工和失地農民達1690人。“中心通過網絡、電視廣告、定點宣傳、現場招聘等方式牽線搭橋,建園以來累計推薦各類人員就業4790人。”園區管委會產業發展局局長喻璇說,園區在確保企業用工需求的同時,也建立起一系列的體制機制,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建立失地農民利益保護機制。設立失地農民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積極引導失地農民合理表達利益訴求,對經濟困難的失地農民,提供免費法律援助服務;將失地農民納入就業登記范圍,協調企業優先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把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設等民生項目,與園區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為保護失地農民利益打下堅實基礎。
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將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480元的失地困難家庭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并對園區失地農民按前3年每人每月70元標準給予生活補助;將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對通過農村合作醫療途徑仍然不能解決困難的園區失地農民進行必要的社會醫療救助;在園區規劃50余畝地,統一規劃建設失地農民安置小區,同時在園區修建公租房,優先安置園區失地農民。
探索失地農民增收致富機制。鼓勵失地農民成立“包工隊”、“運輸隊”等勞務組織,由園區就業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并提供擔保,主動承擔園區基礎設施、企業廠房等工程建設。通過BT模式新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職業中學將縣域相關勞動力特別是失地農民分類培訓為各種技術人才,為園區提供“訂單式”技術人才服務。
著力建設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體制先進、管理科學、運轉規范的工業園區,威遠正逐漸成為工業集中、集約和集群發展的“聚寶盆”。(責任編輯/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