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恩

2013年,石阡縣生產總值完成38.3億元,同比增長16.6%;工業總產值完成14.5億元,同比增長19.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億元,同比增長3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億元,同比增長13.8%;財政總收入4.2億元,同比增長24.2%;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46.8億元、30.8億元,同比增長23.3%、2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613元,同比增長21.2%;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至5253元,同比增長16.2%。綜合預排名從2012年的全省第81位上升到第66位,群眾滿意度從全省第44位上升到前10位,實現同步小康創建的良好開局。
2014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7%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20%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7%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8‰以內。
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實干。全縣上下必須始終做到思想同心、目標同向、工作同力,以敢于負責的精神自我加壓,以敢于擔當的姿態破難求進,以百倍的信心和決心投入到石阡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去,大力發揚“務實苦干,改革爭先”的新時代石阡精神,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做到“五個著力、五個爭先”,建設美好幸福新石阡。
著力增強發展活力
在深化改革開放上爭先
石阡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更大的力度優化發展環境、以更大的力度深化各項改革、以更大的力度擴大對外開放,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助轉型,以改革增效益,以改革惠民生,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努力把石阡打造成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區。
著力推動轉型升級
在加快產業發展上爭先
石阡要加快構建具有特色的產業體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千方百計做優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做優一產突出特色帶動。全縣要堅持以發展工業的理念抓農業,依托優越的生態和豐富的資源,大力實施“三個萬元”工程,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發展山區高效農業。切實抓好茶葉基地、油茶基地、特色農業園區和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等項目建設;積極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申報認證和品牌打造工作,努力建設一批安全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基地;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鼓勵支持林地、耕地規范有序流轉,不斷釋放農村發展潛能。
做大二產強化發展支撐。堅持“兩條腿走路”發展工業不動搖,縣內發展工業園區,縣外發展“飛地經濟”,走一條具有石阡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著力把縣內、縣外兩個工業園區打造成為石阡工業發展的增長極。
加快培育產業集群,搶抓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加強與戰略投資者的合作,大力引進一批白酒、礦泉水、石材、茶葉生產加工等重大項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重點抓好大關酒業、佛頂山水泥、盤興石材、武陵石材等項目建設。
做強三產激活發展動力。積極參與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深度挖掘石阡旅游發展潛力,充分發揮現有國字號品牌的綜合效應,放大現有優勢,積極創建以溫泉、佛頂山為核心的石阡國家公園,促進山、水、泉、城一體的旅游產業發展,著力打造高端度假休閑養生目的地。同時,加強旅游資源整合、保護與開發,把旅游業打造成石阡的富民產業。
著力突破發展瓶頸
在完善基礎設施上爭先
石阡將2014年作為“項目推進年”,突出項目帶動,加快交通、水利、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夯實同步小康創建物質基礎。
完善現代交通網絡。搶抓全省加快推進高速公路、水運建設三年會戰和鐵路建設大會戰機遇,圍繞構建以縣城為重點的交通網絡目標,加快建設集鐵路、公路、水路為一體的綜合運輸體系。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全面推進木瓜溪、獐子溝、殺牛沖、河下屯等水庫建設,爭取龍井二塘水庫立項,確保完成縣城污水處理二期及本莊、龍塘、中壩污水處理工程,統籌推進渠系配套、煙水配套、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建設,加大病險水庫治理力度,逐步解決農業生產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水務體制改革,推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水利事業大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宜居帶動宜業、宜業提升宜居的思路,嚴格規劃控制,拓展城鎮發展空間,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定居創業,走有特色、集約型、多樣化的山區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項目牽動,實行多元化投入,每年集中改造2~3個鄉鎮,努力在全縣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堅持產業興城,發展新型工業、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產業,增強城鎮輻射帶動能力。強化以電力、通訊、網絡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
著力促進社會和諧
在保障改善民生上爭先
石阡全縣領導干部把讓群眾過上美好生活作為工作的最高追求和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著力強化社會保障工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充分就業、公平就業、穩定就業。形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和扶貧方式轉變,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實行開發式扶貧與低保式扶貧并舉的模式,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
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突出教育優先發展地位,促進教育協調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切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全面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大計生家庭幫扶力度。完善公共養老服務,積極培育發展民營健康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力打造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美麗鄉村,扎實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不斷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
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嚴守加快發展和生態保護“兩條底線”,嚴格環境管理,推進節能減排,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力爭將石阡打造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避免和減少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發生。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著力打造堅強堡壘
在加強黨的建設上爭先
石阡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著力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以黨建工作創新推動改革創新、加快發展。
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黨員干部頭腦,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目標指導工作實踐,凝聚全社會力量推進全縣各項事業發展。
努力打造優秀干部隊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二十字”好干部標準,結合石阡實際,堅持“三個三”選人用人導向,真正選用“政治可靠、勤思善學、敢于擔當、心懷群眾和‘老黃牛精神”的好干部。對人才善待包容、大膽使用,優化人才發展的工作、生活和政務環境,吸引各類優秀人才來到石阡、留在石阡、建設石阡。
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把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這項重大政治任務貫穿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作者系石阡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