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煉為人之德
中國古人所倡導的為人之德有自強、持節、知恥、勇毅、廉潔、勤儉、愛物等。對于領導者來說,養氣、節制、謙虛是重要內容。
第一,養氣。
這里的“氣”指正氣、做人的氣節等。孟子的“養氣”學說為歷代賢人志士所信奉。
當弟子公孫丑問孟子擅長什么時,孟子回答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位弟子又問什么是浩然之氣,孟子回答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孟子的“氣”也就是“勇氣”的氣、“士氣”的氣。而“浩然”,則是盛大流行的樣子。可見,浩然之氣是指人在道德意識支配下所產生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和偉大而剛強的精神氣質。所謂的養氣,就是指修煉并獲得浩然之氣。
第二,節制。
節制是重要的傳統道德規范。節制,就是要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則,控制和限制自己的情欲和行為,使自己守正祛邪、舉止有度、取用有節。孔子提出“節用而愛人”;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墨家強調節用不費;《易經》也告誡,君子要以節儉為美德,不可追求榮華富貴,強調“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節制是事業發展的需要。內心守定質樸,減少私欲雜念,才能放下包袱,有所作為。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對于不應為的有所節制,才能做好該為的事情。
第三,謙虛。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可見,謙是被古人作為世間大道來認識的。
謙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管子說:“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不失于人矣。嘗試多怨爭利,相為不遜,則不得其身。”所以,保持謙和的姿態,才能有良好的人際環境。老子認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保持這樣的謙下、虛懷的態度,才能不至于成為孤家寡人。
謙下才能有成就。對于這一點,老子有非常精辟的論述。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說,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謙就是讓,讓則有失,而正是失造就了得,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
修煉處事之德
在仁義道德的大原則下,中國人的處事之德也有多方面的表現。對于領導者來說,誠信、有恒、力行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誠信。
誠信是誠實而有信用,被儒家視為進德修業之本、立人之本和立政之本。這里的誠信重在個人“誠”的修養,強調為人以“誠”。
“誠”歷來為人們所崇尚。《莊子》對此有深刻地剖析:“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其大意是:所謂真,就是精誠的極點。不精不誠,不能感動人。所以,勉強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并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外表嚴厲其實并不威嚴,勉強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其實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的怒氣未曾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熱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內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這就是人們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
第二,有恒。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恒心,才能成就事業。《易經》中也專門設《恒》卦倡導人們做事要有恒。其中說,“君子以立不易方。”主張君子要樹立恒久不變的正確思想。
在古人看來,恒方能成功地治家。《易》有:“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治理一家人,君子的日常言語必切合實際,言而有物,居家行事必守恒不變。廣義地看,領導班子的建設,乃至整個組織的管理,都離不開持續的正確管理。
第三,力行。
以儒家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強調力行的實踐精神。孔子崇尚“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強調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為什么要力行?在荀子看來,這是因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修德的方法和條件
第一,反思自我。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還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以說,自省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也是修養道德、提高思想境界的階梯。
孟子明確提出人要反求諸己。他說了一段著名的話:“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在這里,孟子一口氣提出三個需要反求諸己的情況:如果我愛人,可是人不親近我,那就要反躬自問是不是自己的仁愛還不夠?我管理人可是人不聽從我管理,那就要反躬自問,是不是自己的智能還不夠?我對人有禮貌,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對待,那就要反躬自問是不是自己的恭敬還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問。
反求諸己的核心是知恥改過。孟子認為修養道德必須能夠知恥改過,對自己的行為正誤保持清醒的認識,正確的就要堅持,錯誤的就要改正。總之,經常地反思自我,不如別人就要奮力追趕,有了錯誤就要堅決改正,這就是修養道德的正確態度。
第二,創造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歷史上,孟母三遷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環境對人的成長的影響。其實,孔子早就說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于修煉道德與心性是不可缺少的。
其一,要回避消極的環境。所謂“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其實,任何不利于培養良好道德情操的環境都是需要遠離的。
其二,要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古代先哲注重交友的重要性,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也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孟子也告訴自己的弟子,要結交天下“善士”,“尚友”是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
第三,積極實踐。
儒家認為人必須有某種憂患意識,并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磨煉與考驗,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完善起來。所以,要積極在實踐中、在艱難困苦中磨煉意志。孟子又說:“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這些人都經歷了長期的磨煉。這大概是因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總之,逆境困苦是人修德的好時機,人面對逆境時,不應該悲觀喪志,應懷著極大的希望而奮發圖強。(摘自李雪峰:《中國管理學: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有刪節。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