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家亨利·菲爾丁所著的《棄兒湯姆·瓊斯傳》的寫作風格在18世紀的英國文學作品中獨樹一幟,他繼承了18世紀散文通過典型環境的烘托和細節刻畫人物的特點,以“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的特殊敘事視角,營造了機智、滑稽的喜劇氛圍,并通過人物在社會關系、語言、行動上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性格。小說規模宏大、人物眾多,以寫實的手法揭示社會生活百態,具有史詩般的氣魄。他的“散文體滑稽史詩”式小說為19世紀歐洲近代長篇小說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棄兒湯姆·瓊斯傳》是18世紀英國小說家、戲劇家亨利·菲爾丁最重要的代表作。作品篇幅宏大、內容廣泛,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描述了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與18世紀工業革命之間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百態。
就作品反映社會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這部作品可以稱為英國18世紀的散文史詩。小說主人公湯姆·瓊斯是個私生子,出生不久即被拋棄。后為鄉紳奧爾斯華綏所收養。湯姆·瓊斯與莊園主女兒蘇菲亞產生了愛情,奧爾斯華綏的外甥布力非對此非常嫉妒,同時,又一心想獨霸舅父的財產,因此極力在舅父面前中傷湯姆·瓊斯。瓊斯遭養父奧爾斯華綏誤解,被逐出家門,四處流浪,來到了倫敦。在倫敦他因打傷一個流氓而入了監獄。蘇菲亞的父親被表面上謙遜有禮、滿口仁義道德的布力非蒙蔽,強迫蘇菲亞嫁給布力非,蘇菲亞違抗父命,連夜帶著女仆逃到倫敦,尋找湯姆·瓊斯,還險遭一位貴族伯爵的侮辱。湯姆·瓊斯與蘇菲亞這一對戀人分別經歷了艱辛和磨難。后來,湯姆·瓊斯的身世得到揭示,原來他是奧爾斯華綏親妹妹的私生子,和布力非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全書以布力非迫害湯姆·瓊斯的陰謀敗露,湯姆·瓊斯重獲奧爾斯華綏恩寵,并與蘇菲亞苦盡甘來結成眷屬而告終。
該書以私生子為主人公,對當時的封建等級觀念和制度提出挑戰。男女主人公爭取自由婚姻,反抗封建禮教,反映了當時社會中青年男女對愛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美好追求。同時,通過對各類人物的命運及相互關系的描寫,弘揚了善必將戰勝惡的人道主義理想。
菲爾丁把自己嘗試的這種新的文學創作風格定義為“散文滑稽史詩”。用散文寫史詩,用“滑稽”而非“嚴肅”筆法。它既有史詩的特征,又是沒有韻律的含有幽默滑稽成分的散文體。這部小說在主題表現、敘述角度、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富有創造性,并繼承和發揚了英國幽默諷刺文學的傳統,被視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典范之作。
18世紀的英國散文繼承了蒙田、培根等的散文傳統,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豐富了寫法,使之達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和諧和完美。從書寫自我體驗和個性到探究人生思想與哲理,從描摹風俗世態、體察民眾心緒到觸及社會政治問題,散文家們時而絮語漫談,時而慷慨陳詞,或雄辯激昂,或莊嚴肅穆,或辛辣尖刻,使蘊藏在隨意均勻的散文體中的理性主義與啟蒙精神更為民眾所接受。[1]
艾迪生、斯威夫特、約翰遜這些18世紀的散文大師們既發揚了散文表現自我個性和精神面貌的功效,又使其突破了休閑娛樂的局限而介入現實人生。他們雖不把描繪環境和性格作為創作的主要任務,但他們散文中刻畫的人物和情節常能引人入勝,起到啟蒙主義者宣揚理性和教育大眾的作用。他們常用諷刺和說理兩種手段進行勸善和歸過。以斯威夫特為代表的諷刺文登峰造極,尖銳辛辣,一針見血;以約翰遜為代表的說理文邏輯縝密,凝重含蓄;艾迪生則是善于用清新脫俗的文字生動地通過典型環境的烘托和生動的細節描繪人物的大師,他的描寫使讀者在閱讀愉悅之間受到了教育和啟迪。
和16世紀培根的字字珠璣、格言警句式散文不同的是,這些散文使人們的眼睛轉向了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并從中發掘出了新意和情趣。這類散文運用散文的形式來寫人們的生活,而且刻畫得生動逼真,不啻為是對散文的一種發展和創新,為后來小說樣式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是英國18世紀小說的先聲。
菲爾丁受到笛福的冒險小說、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和當時感傷主義小說的影響,繼承了18世紀散文通過典型環境的烘托和生動的細節描繪人物的特點,《棄兒湯姆·瓊斯傳》中的場景豐富多彩,從鄉村到城市、旅店到法庭、百姓集市到上流社會的沙龍。作為一個啟蒙主義者,菲爾丁也從未忘記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他用非韻文(散文)形式、夾敘夾議地展開故事。他的第三人稱敘事視角很特別,作者本人如“洞悉一切的上帝”,時不時出現在故事的解讀中,他如一位向導,始終指引著敘事過程。隨著故事的展開贊美“真實的人性”,暴露“虛偽的人性”,創造具有真實人性的人物性格以達到娛樂和教育的目的。[1]
菲爾丁自己談到了關于“喜劇”或“滑稽”的創作意圖——他要“寫得小說里滿紙滑稽,叫世人讀了能學得寬和,對別人的癡愚只覺得好笑;同時也學得虛心,對自己的癡愚能夠痛恨”(第十三卷一章)。[2]還要“舉起明鏡,讓千千萬萬的人在私市中照見自己的丑相,由羞愧而知悔改”(《約瑟·安德魯傳》序言)。[3]亨利·菲爾丁的寫作特色之一就在于他營造了一種機智、幽默、詼諧、諷刺的喜劇氛圍。如:昂納阿姨剛一像我們看見的那樣離開了廚房,店主婦立刻就開口把她大罵起來。這個可憐的婦人,本來有好半天,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惡言惡語了,現在這些惡言惡語,從她嘴里一下傾瀉而出,就像垃圾車,剛一把擋板兒抽掉,垃圾就一下傾下一樣。派崔濟也同樣添油加醋,添磚加瓦,把他的誹謗誣蔑,乘勢摻入(第十卷第五章)。[2]而作品中的外部敘述方式在構成這種喜劇氛圍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實際的情況是:強烈的愛情這種感情,要是不能從它所愛的那方面得到滿足,是不能老老實實,悠然自足的;一個人有了愛這種感情,就不會不愛上一個人,就好像一個人有了眼睛,就不能不看東西一樣(第十卷第七章)。[2]再如:我們這部史書,恰恰在它不得不來一個向后轉而追溯它已往的行蹤以前,已經說過蘇菲亞和她的女仆如何離開客店了;因此我們現在要對那位令人愛慕的人逐步追隨,而把她那個不值得理睬的情人,在一個較長的時期里,暫且撇開,叫他對自己的惡運,或者毋寧說是惡行,自悲自嘆去好啦(第十卷第二章)。[2]這種外部敘述的顯著特點,就是作者對作品的干預以及其戲劇性的體現。
《棄兒湯姆·瓊斯傳》中所反映出來的道德觀念以及其喜劇性的敘述方式,是歷代批評家反復討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作品獨特的敘述方式,充分體現了菲爾丁的喜劇風格。作為小說起步階段的一位作家,菲爾丁開創的這種創作風格,為后來狄更斯和薩克雷等善于表現社會真實生活的作家的創作奠定了基礎。[4]
史詩原指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古代敘事長詩,“史詩”這個詞在現代語文中,多用來指虛構的文藝作品,其特點是規模宏大,人物眾多,結構嚴謹,構思巧妙、涉及大量的虛構地理,時間跨度大。史詩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元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著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小說《棄兒湯姆·瓊斯傳》的社會背景十分廣闊,全書洋洋灑灑十八卷,前六卷寫鄉村,中間六卷寫由鄉村到倫敦旅途中的情景,最后六卷寫發生在倫敦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畫廊類型眾多,關系復雜,至少描繪了上百個人物,其中較重要的有四十多個,菲爾丁對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刻畫是極其深刻的。他通過人物在社會關系、語言、行動和日常生活細節上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在菲爾丁所描繪的人物畫廊里,人人性格鮮明,每個人無論從外表方面或在他們的行為語言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絕不雷同。他們多是既有高度概括性(共性),又有自己特征(個性)的典型。菲爾丁在《約瑟·安德魯傳》三卷一章里聲明:“我描寫的不是某個個體,我描寫的是性格;不是某個人,而是類型。”[3]實際上,菲爾丁在這里論述的“典型”,不僅強調某類人物的性格,同時也強調人物的個性。他說:“有些特點是各行各業大部分成員所共有的。優秀作家的才能就在于能保持這些特點而同時在運用這些特點時又能使之各有不同。其次,優秀的作家還有這樣一種本事,那就是,同是一種罪惡或愚蠢推動著兩個人,而他能分辨這兩個人之間的細微區別。”(第十卷一章)[2]亨利·菲爾丁分別以“鄉村”、“在路上”和“倫敦”為背景,以細致、栩栩如生的筆墨刻畫了從貴族、鄉紳、商人到冒險家、守林人,從教師、軍官、店主到流氓、小偷和強盜等社會各階層人物,如:正直熱情、善良寬容但沖動魯莽的主人公湯姆,純潔美麗、忠于愛情、堅持婚姻自主的蘇菲亞,表面謙和有禮、內心自私卑鄙、詭計多端的偽君子布力非,滿口仁義道德卻暗地里偷情的偽善哲學家斯奎爾,膽小迷信、蒙受不白之冤的小知識分子派特里奇,淫蕩虛榮的貴婦貝拉斯頓夫人等。他們每個人都個性鮮明、有血有肉,惟妙惟肖,為讀者展示了那個時代形形色色人物的全景圖。
菲爾丁意識到小說的特點應是反映廣闊繁復的社會生活,而不應僅僅局限在個人的經歷、命運和感受上。他的這種小說被認為是“無所不包的小說”,正因為如此,菲爾丁才一反18世紀小說的既成風氣,不采用第一人稱而運用第三人稱來進行敘述,大膽而自信地采取了“全知全能”的立場和視角。在每一卷的第一章,作者均就與該卷內容有關的題目發表一篇議論,除文學見解外,還議論社會、人生道德、善惡等。如:第二卷第七章題目“簡敘明智夫妻如何從仇恨中汲取快樂,同時為不計朋友缺點之人作簡短辯護”,第三卷標題“此卷所敘,包括湯姆·瓊斯十四歲至十九歲數年中在奧維資先生府里所發生最重要之事件。讀者于此卷中,亦可獲得幼童教育之某些啟發”等。這樣,就得以從外在視點對時空幅度極為廣闊的社會生活作大規模的展現;也正是他的“散文體滑稽史詩”式的長篇小說,才首次在真正的意義上實現了黑格爾所說的“中產階級的史詩”,并且開拓了以19世紀小說為代表的歐洲近代長篇小說的廣闊前景。[4]
18世紀是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剛剛興起的時代,作為一種散文體的虛構故事,這時的小說還沒有成為成熟的藝術形式,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文體,小說以其機智幽默和洞察人生的智慧,征服了很多讀者。這一時期出現的菲爾丁對小說這一新興文學樣式的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鞏固了小說的歷史地位,他出色的文學實踐為這種新興的文體開辟了道路。菲爾丁也因而被稱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
[1]侯維瑞.英國文學通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亨利·菲爾丁.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M].蕭乾,李從弼譯.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5.
[3]Henry Fielding. The History of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M].US: Dover Publications,1987.
[4]朱維之,趙醴,崔寶衡.外國文學史[歐美卷](第三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