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安
豐黎種業,一家縣級種業公司,憑借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打拼出種業市場一片廣闊的天地。河南浚縣,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豐黎種業在這樣的糧食基地中肩負著怎樣的責任?
河南浚縣,西依淇河,中部有衛河蜿蜒縱貫全境,豐富的水資源灌溉著萬頃良田。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一家“中國種業50強”——浚縣豐黎種業有限公司(下稱豐黎種業)。就是這家種業公司,開創了縣級種業公司育種的先河,自主培育了數十個小麥、玉米新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豐黎種業的原動力在哪里?其魅力何在?帶著這一疑問,記者走進了豐黎種業。
改制:老企業煥發新活力
經營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快慢。作為1978年組建的老牌種子公司,浚縣種子公司適時而動,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轉變企業體制,當很多縣級種子公司還在徘徊的時候,完成改制的浚縣豐黎種業有限公司的牌子已經懸掛在公司門口好幾年了。
今年7月19日,河南省洛陽、新鄉、濮陽、南陽等10多個地市的種子管理站“掌門”到豐黎種業“取經”,先后參觀了豐黎種業科研育種中心和玉米展示田,并就下一步種子企業發展工作進行了座談。豐黎種業總經理張希俊就改制后豐黎種業的發展作了詳細介紹,前來“取經”的站長對豐黎種業的成績贊不絕口。
這一幕僅僅是豐黎種業成功改制后接待來學習訪問的一個縮影。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生物技術迅猛發展,種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而中國種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品種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對較弱,種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的頒布,拉開了我國種業體制改革的序幕,我國民族種業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在扶大扶強的種業政策下,兼并重組成為種業企業發展的不二選擇。
為壯大自身實力,2012年7月,豐黎種業開始新一輪改制,和鶴壁人民集團旗下的佳吉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了強強聯合。改制后的豐黎種業,資本更加充裕,注冊資本達6286萬元,流動資金上億元;股份更加集中,股權更加明晰,佳吉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達51%,企業決策效率比以前更加提升。再次改制后,豐黎種業已經完全升華為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種業企業。
科研:合力助推打造新平臺
在種業界,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第一生產力,還是種業企業的生命。要想真正擁有自己的科研團隊并培育出優秀的農作物品種,對于縣級種業公司來說是極其困難的,這正是中國上千家中小種業企業之“痛”。受地域、體制、實力等條件限制,90%的縣級種業公司都沒有自己的科研體系,有的甚至就沒有科研部門,在國際種業巨頭的沖擊下,其生存發展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以張希俊為首的豐黎種業團隊,早在1998年就開始組建自己的科研體系。科研工作說起來似乎容易,可一旦接觸到實際,張希俊深感“問題”很多。科研育種被稱作農業的“芯片”行業,技術性、專業性要求比較高,而且繁瑣、辛苦、耗時,很多人一生也難有一個成果問世。
為了解決科研人員少、科研水平有限等瓶頸問題,豐黎種業以擴大公司育種平臺為切入點,狠抓橫向聯合。
在公司科研處于初級階段之際,豐黎種業以借船出海的科研發展模式,采用引智借力的合作手段,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同時與國家玉米品種改良中心河南分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教育單位進行廣泛的橫向聯合,全面開展小麥、玉米等新品種選育工作。
為加快育種科研步伐,豐黎種業每年投入100多萬元進行科研創新,作為一家縣級種業公司來說,這筆科研創新資金在同行業也是不多見的。同時,在浚縣西區租地100畝作為試驗基地,在海南、甘肅等地建立了科研育種基地。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豐黎種業擁有國審玉米品種2個;省審玉米品種9個,國審小麥品種1個,省審小麥品種1個,還有一批小麥、玉米品系(組合)正在參加各級試驗,表現突出。尤其是2009年以來,豐黎種業自主選育的浚麥99—7、浚麥K8、黎樂66玉米品種相繼通過國家審定。作為一個縣級種業公司,5年間能培育審定2個國審品種、1個省審品種,這在全國種業界也是不多見的。
質量:誠信品牌奠定專業口碑
優良的品種要想轉化為生產力、造福廣大農民,需要誠信的經營方式和完善的服務體系。豐黎種業始終堅持質量為企業生命的經營觀,把質量視為公司發展的立足點。豐黎種業自成立以來,沒有一例因為質量問題受到投訴,所繁育的種子從來沒有出現過庫存積壓,這在種業界可以說是個奇跡。
為什么豐黎種業36年來沒有出現過庫存積壓呢?記者驚訝地問張希俊。“我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公司發展不求速度,但一定要做到穩健發展。我們經營種子幾乎每年都有市場缺口,不盲目上量,從來不做超公司能力的生產經營。切實做到寧缺毋濫,既然做就要將種子做成精品,經受得住市場的檢驗,所以這么多年來我們在農民中口碑很好。”
“具體到質量管理上,豐黎種業員工有‘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的深刻認知,這是人的因素。再就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堅持‘四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基地、統一供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檢驗加工收購。我們還堅持在生產中為廣大農民做好技術服務,達到良種良法的有機配合,使廣大農民最大限度減少生產上的損失。”在談到質量管理方面,張希俊這樣回答。
質量方面豐黎種業有過深刻的教訓,張希俊給記者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1994年,玉米制種困難大,一般以外調為主,但外調種子質量存在風險,公司為了做到對種子質量心中有數,就在本地進行‘掖單12玉米制種。由于氣候原因,該品種母本雄穗散粉過快,純度存在一定問題,收獲后進行了室內純度鑒定,并到海南進行種植鑒定,鑒定結果純度不達標。經公司領導討論,為了保證農民利益和公司信譽,這批種子全部轉商,對于提前包衣的一部分種子挖坑深埋,對制種戶留下的小部分玉米種全部召回,這樣公司損失很大,對職工的震撼很大,部分職工都留下了眼淚。雖然為此損失很大,但我們對農業、對農民質量至上、誠信經營的企業形象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誠信經營方面,豐黎種業始終堅持多做少說,以實際工作和優良品質來體現豐黎的誠信,打造豐黎的品牌形象。36年來,豐黎始終堅持每年營銷結束后及時為經銷商結算、返款;嚴格按照以實際生產量簽訂合同額度,及時發貨。這么多年同客戶始終融洽互信。市場信譽度、美譽度很高。
36年來,豐黎種業一直走在河南省乃至全國種子行業前列,獲得了業內一致好評。豐黎種業先后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10余項,地市級獎勵30余項,先后被評為“全國種子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種子工作紅旗單位”,先后被授予“國家級冬小麥原種生產基地”“全國小麥種子質量認證試點單位”“中國種業五十強”“河南省種子質量先進企業”“河南省種子經營誠信企業”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