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信任從改變自己開始
早在幾年前,就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在呼吁,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可惜雷聲大、雨點小,甚至不少家長的做派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欺騙——家長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信息,屈尊降貴,一旦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馬上“翻臉”,嚴加管教。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愈發地在家長面前開始偽裝,對于家庭和諧、孩子成長都是極其不利的。
禹春老師指出,之所以會出現上述情況,大多是因為很多家長把“做朋友”放在嘴邊,但是心里卻還是“高高在上”,這樣的矛盾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真誠,當然不可能做到開誠布公。“我曾接觸過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兒,她告訴我父母每每在她面前做出平等、和善的姿態,都讓她覺得‘惡心,于是她也跟著做戲,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但心底的秘密是父母無論如何都無法碰觸的。”對此,禹老師指出,想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家長就要從改變自己開始,真正從心底做到“平等”,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不是天方夜譚。
與孩子感同身受
家長們也都是從十幾歲走過來的,雖說時代不同,但關于青春的故事與秘密其實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禹老師建議家長們不妨再“年輕”一次,保持自己一顆年輕的心,拋開“大人”“父母”這樣的身份,去接納孩子的思想與舉動,這樣才能讓孩子接納你的親近。
“很多孩子之所以到了青春期和家長產生了距離,都是因為他們認為家長不能理解他們,無論發生什么事情,永遠都是指手畫腳或是橫加指責,這就使得孩子的心里感覺不舒服,從而不愿意與家長交流。”禹老師指出,家長想要與孩子交流,就先要了解孩子,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了解了孩子的需求與想法,不如把自己也放到孩子那個位置去想想,如果是年輕時的自己,會怎樣做?比如說,孩子的一次考試不理想,他也會難過、失落,但是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其實這只是一次考試,沒考好不代表什么,每個人都有失敗的時候,吸取經驗,繼續努力,總會成功的。爸爸(媽媽)也曾經……”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放慢家庭生活節奏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加上孩子升入中學后學業繁忙,留給親子之間交流的時間就更為有限,不少家長為了“節約”時間,讓孩子更多地去學習,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意識、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也希望去交流、述說,而家長如果一次、兩次地打斷了他們的這種述求,就會讓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為此,她建議家長們不妨在家里放慢生活的節奏,盡量不要把工作上的事兒和情緒帶回家,多挪出一點時間來聽聽孩子的心聲,也許他們表達的內容還有些稚嫩,但卻是他們成長的起點。“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多發表自己的觀點,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周圍人發生的事,都可以讓他們來評判,這樣不但增加了親子交流的時間,也會讓家長更及時地掌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
同時,家長也要對孩子的情緒加以引導,培養他們擁有積極、樂觀、善良的性格,讓他們保持一顆善于發現的頭腦,與可以獨自分析問題的心態,這樣才會讓孩子在未來成長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別總是去命令孩子
也許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父母們習慣去“命令”孩子,甚至認為孩子服從家長是應該的,他們對家長的決定不能有異議,不得質疑。對此,禹老師特別強調,正是這樣的強硬態度,使得孩子與家長的距離越來越遠。
在與十幾歲的孩子交流時,除了要去傾聽,同時也要“解惑”。畢竟他們的閱歷與經歷還很有限,對于家長的決定可能無法理解,這就需要家長以朋友的身份去為他們答疑解惑,而這時家長的態度也至關重要。“很多家長會認為,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懂,怎么這么笨?其實,這時的家長已經完全站在一個領導者的位置在思考,而不是從一個十幾歲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此時,家長更應該耐下心來,最好用自己的經歷來解答孩子的疑惑,加深孩子的理解。”而當孩子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家長也不要過多的苛責,而是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的癥結在哪里,以期以后遇到問題時不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