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
您好!前幾天看到一個女友寫的狀態:聊勝于單親媽媽。這句話一下子刺痛了我。
我今年 43歲,兒子今年 10歲,上小學四年級。我開著一家小店,但是主要的精力放在接送兒子和輔導他功課上。我先生是一家知名品牌的經銷商主管,他的工作就是出差出差出差。因為他長期外出,所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都落在我一個人身上。就算他在家,也像老爺似的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覺,甩手掌柜一個。
看到女友的那句話,我是越想越委屈,自己不就是這樣的“單親媽媽”嗎?這個家,從結婚開始到現在,打掃衛生做家務是我,換燈泡修馬桶通下水道這些也是我;從兒子上幼兒園小班開始,爸爸幾乎從沒去接過他,家庭互動性的作業,更不可能有他的參與;孩子生病,也是我一個人扛著,想起抱著兒子半夜在醫院的過道里等到睡著的慘況,就覺得這日子沒法過了。
最初我也不想抱怨什么,因為我覺得這些事不能全怪他,我常常也下定決心讓他參與一下,但是看到他出差回來一臉疲憊的樣子,就張不開嘴再要求他去干什么。結果這成了惡性循環,他越不參與,就越不想參與了,以至于不管什么事,他都會來一句“哎你還去嗎!
他沒理我,還是去了,扔下我一個人,親戚來了,我還得賠著笑臉招呼,兩個人吃了一頓無話可說的尷尬晚餐。
從這件事情上,我也改變了一些看法,以前覺得自己是女漢子,很獨立,很為自己驕傲。現在卻覺得,什么都自己來,不管是我的事孩子的事家里的事還是他的事,都是我一個人的事,他除了負責掙錢,其它什么都不管,可是,我也沒有不掙錢啊,我也有自己的工作,怎么就變成了他的一張狗皮膏藥?
別的女人因為“不會”或者“不能”被老公疼惜的時候,我卻只能靠硬撐,因為我的老公什么都不想管,就算我跟他吵一次架之后他勉強順著我的想法去做一件事,結果也讓常常人郁悶。
比如上周他在家,讓他帶兒子檢查作業,結果他糊弄一番就草草了事,以至于兒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他不在家,我沒法跟他吵架,只能自己消化,想著如果真的沒有老公,日子也不過如此吧?現在雖然有著有夫之婦的身份,實際卻過著單親媽媽的生活,我跟他提過那么多次抗議,他都會一臉無辜地說,我也累啊,你不知道我在外面多累……到最后好像我不講道理似的。
老師,我該怎么辦?怎么才能讓老公變成真正的家庭成員?還是,徹底讓自己真的成為單親媽媽好了,至少,也許還有其它可能!
闞女士
敞開大門辦家庭
闞女士:
我的這篇小文基于你先生也會閱讀的前提。
好,我很同情你的境遇,我要是你哥哥,一定會把他罵一頓,很兇的那種。
即使我不是你的哥哥,有這個機會,我也想先罵一罵,甚至挖苦他一下。
這個批駁可以分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對比質問:“你有那么忙那么累嗎你?如果你不斷地往家里賬上打錢,如綿綿之江水,至少是涓涓之細流,或者常常喊著要買一臺全身按摩椅、手持按摩儀,哪怕是靠在老婆肩膀上喊幾聲‘老婆我好累,那么我們都相信。否則,你你你就是一個騙子!”——“你是個騙子!”請把這句話裝在鞋盒子里,扔給他。
第二個層次,追本溯源:“你以為你是誰? ”然后:“一個忘本的鳳凰男!”還“知名品牌的經銷商主管”?你就是一個重利輕義的商!
第三個層次,心理分析:“冷血!”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會忍心讓自己的媳婦“抱著兒子半夜在醫院的過道里等到睡著”,然后從沒有心疼和抱歉的表示,不用說,哪怕一個被你瞧不起的三輪車夫,恐怕也會吐出一句話:“狗屁的成功人士!”我們見過許多忙到打晃晃的成功人士,想到被自己忽略的家庭,都會難過萬分,何況你還沒怎么成功!
第四個層次,推理展望:“這樣的冷血男人,誰攤上你誰倒霉!”很顯然,如果不是妻子太沒素質,如果不是自己移情別戀,如此這般,那么一定是個特別古板、自我、浮躁、現實的男人。這是一種用再多的錢也打扮不起來的人,一種對生活沒有心情,對事業沒有熱情,對世界沒有感情的人。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言思忠,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位主管,你思了個啥?
如果三輪車夫可以誠懇地瞧不起你,對不起,你的人生成就就低于三輪車夫。
中國是一個剛剛富起來不久的國家,太多的男人還在經濟的浪潮中埋頭苦干,并認為為此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天一天地扭曲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觀。關于富裕的想象和市場化生存的新鮮感把許多“男人”變成了申請表上的“性別:男”,“人”呢?不見了。人們用閃閃發光的經濟符號裝飾自己,有禮儀而無禮貌,有笑聲而無笑意,有交際而無交流,有實力而無魅力,貌似無可奈何,實是忘記了做人的根本旨趣。
我們應當知道,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中 ,西方的管理者都把人看成是“機械人”、“經濟人”,有重物不重人的傾向,這其實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蠻荒圖景。在中國經濟發展初期,尤其是市場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許多投入經濟洪流的人們,非常自然地重蹈舊轍,以當一名“機械人”和“經濟人”為自豪,以忙累為理由,把家庭和諧和社會使命忽略不計,卻不知道自己不過是身陷歷史盲流而已。
英俊的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世紀之交,我們的地球上貧富懸殊越來越烈,有錢又有權的人如果沒有文化擔當,沒有一種為人類進步的責任感,地球就不會有和平與發展。”這位先生,不,這種先生,你們有錢又有權,可是,你們越是忙碌,地球村就越多“婚內單親媽媽”,越多的不快樂的家庭,有意思嗎?內心無愧嗎?
現在我要和闞女士說的是:“請理解婚姻的意義,然后規劃自己的人生。 ”
第一層意思是,婚姻是“陰天的帽子”,而不是“雨天的傘”。在人類歷史上,婚姻的出現首先基于一種合作的需要,如果無法合作,婚姻就毫無意義。你的婚姻其實就是一種 1+1< 1的狀況,如果經過努力無法改變,說明已經到了失效的邊緣。
第二層意思是,從一結婚開始,雙方都應當守護好自己獨立的人格。除非有特別的力量,至少精神境界不要依附,更不要縱容對方依附。除非有強大的默契,不要把對方的后方當作自己的前線。他無法開展工作是他自己要去考慮的事情,憑什么簡單地犧牲你來撐起他那一片不下雨的天?打個比方,村長想在村里蓋一個高爾夫球場來做政績,作為村民的你,如果得不到確切可信、高于原有生活水平線的利益承諾,你會愿意拆遷嗎?
第三層意思是,不要忘記規劃你的人生。你是誰?是一個老公用膝蓋都可以知道每個小時在哪里在干什么的幽怨地奔忙著家務事的資深過期美女嗎?是一個進入家庭之后就選擇最小范圍地交際、最低姿態地活命、最強程序地壓抑的中國式賢妻良母?我無數次地呼吁過“開門辦家庭”,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和這個世界密切 聯系在一起,有許多有益的活動,有充滿夢想色彩的公益計劃,有無數眉來眼去的知音(主要是指精神交流的默契,呵呵)。大自然所有生命體有一個共同的結構,就是自發趨近一個選擇空間最大的位置。可以選擇的機會越多,生命延續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也是人生規劃的最大要害。
這時突然想起一句話:你不要你的花樣盛年,你先生就敢亮出他的盛年花樣。
我覺得我基本說出了我能說的。其他更厲害的大招,我想其他老師會放出來的。
祝:夏祺!
胡劍云
男人渴望的是溫柔
闞女士:
你的丈夫不為你分擔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家庭事務都壓在你身上,以致你像個單親媽媽我很理解。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問題的原因著手。我認為你們夫妻兩人的這種生活模式是婚后長期養成的一種習慣,因為你很能干,萬事親力親為,別人干得好與不好,或許你還要加以點評。你先生本身常年單獨在外生活,自由自在。男人嘛,本來不善于家務,正好你又能干,更是求之不得。長此以往,成為一種慣例,一時很難改得過來。
顯然你老公不是壞人,經濟上還是很顧家的嘛,到不了分手的境地。人無完人,婚姻也同樣如此,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你嫁給一個體貼入微、善于打理家務的男人,或許這樣的男人是個宅男,不會掙錢,可能你也不會滿意。
按照我的建議:
第一,你要找個你們兩人都認同的親戚朋友,三人一起,認真深切地談一談你的感受,引起他的高度重視,希望他盡量少出差或調換工作崗位,至少回家以后要“將功補過”參與幸福家庭建設;
第二,家中雇個保姆,負責一般家庭事務,接送孩子上學,這樣你本人就可以從這個瑣碎的家務中脫離出來,當個“領導”,就沒有那么多的煩惱;
第三,你先生出差回來不要急于安排他干這干那,這樣他會有抵觸心理,男人渴望的是溫柔,你應該跟他出去走一走,聊一聊,談談心; 第四,如果以上三條再無效,我建議你可以請個長假找個理由休息或者外出學習,當個甩手掌柜,讓他也換位思考,嘗嘗“不自由”的滋味。
陳靈梅
變通一下說法,皆大歡喜
闞女士:
您好!
我常常收到這類的來信,我感到惋惜,為何總把一些那么重要的事情拖延到難以挽回時才去處理呢?
十年前兒子出生的時候,你和你先生就沒有制訂大家作為夫妻互相應擔當的責任,開始的時候你認為丈夫要出外賺錢比較重要,而自己就擔當起整個照顧兒子的責任,最終養成丈夫這十年來對家庭不聞不問的習慣,現在你突然要求他能做出改變留在家中教導兒子,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你的責任。
現在要解決你這個問題需要一個橋梁,就是你的兒子。你先生可能從沒處理過兒子的事情,他可能很難適應教導兒子,所以你要說服他爸爸的角色在孩子心中是不能取代的,與兒子交流、游戲、溝通也是父親的責任,讓他明白他在家庭中的貢獻直接影響婚姻質量,更重要是會決定兒子將來長大后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甚至要提醒他,如果兒子長大后變壞了,無論他賺多少金錢,也是無可挽回,那時需要花更多的金錢、時間,才能把兒子教好。
你可以先認同他現在工作、賺錢、應酬都是為了家庭,如果你們的溝通效果很好,你可以提議他嘗試一星期花一天時間,留在家中與兒子交流,很簡單的辦法就可以,比如一起看電視,在節目過后與兒子閑聊。
多鼓勵他與兒子溝通,想方法讓他也享受在家中與兒子長時間的交流,如買一些可以一家人一起玩的游戲,孩子的笑容會帶來整個家庭的快樂。丈夫在外辛苦工作,等他回到家中,發現與兒子溝通所帶來的快樂,他是會很樂意回到家中和孩子玩樂的,因為這才是他最能夠放松心情的時候。
其實他工作是很辛苦的,所以你要讓他明白回到家中與孩子游戲,能讓他重新得到力量,再出外作戰;千萬不要讓他認為,辛勞工作后又需要回來教導孩子,苦上加苦,你不要用“教”這個字,而是要他和孩子“玩”,令他開心。相信他也會慢慢在家里找到自己應屬的位置的。
Terry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