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人
(張家口日報社,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淺析新聞攝影“三貼近”途徑
□宋英人
(張家口日報社,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新聞媒體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必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必須深入基層去采訪拍攝,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才能展示給讀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才能更好地傳達、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踐行“走轉改”。
新聞攝影以其直觀、真實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日益受到人民群眾的重視和歡迎。讀圖時代的到來,如何才能使新聞攝影作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呢?
要充分認識到“三貼近”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新聞攝影的題材來源于社會,來源于群眾,更來源于生活。沒有第一手的題材,沒有到達第一現場,沒有體驗真實的生活,就無法拍到真實感人的新聞圖片。浮光掠影般的采訪,拍出的新聞圖片就會缺乏說服力,甚至使新聞報道內容脫離實際,脫離本來面目,脫離群眾。只有我們真正深入生活,做到“三貼近”,才能準確把握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向,拍到的圖片才能真實可信地反映客觀事件的本質,新聞攝影的真實性才能體現出來。
只有堅持“三貼近”,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才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第一現場,及時地拍攝出好的新聞圖片。如果通過其他渠道得到了一些新聞線索或者消息,往往是事件已經發生,或者已經過去。過后的補拍,已經沒有了事件現場,最精彩的瞬間已經消失,新聞圖片的一切要素都會大打折扣。
作為攝影記者,在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接近群眾的基礎上進行報道,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報道的片面性,避免出現虛假新聞,做到準確、全面、客觀的反映所發生的事件。攝影記者貼近實際深入生活,充分與群眾深入溝通、交流,有利于與人民群眾建立良好的聯系,避免了高高在上,聽不到群眾的聲音,得不到最及時信息的弊端。
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到“三貼近”,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記者的思想水平,增強記者的政治責任感,將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優良傳統與時代責任融為一體,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用好的新聞攝影作品去激發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智慧和力量,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第二,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經常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是我們新聞攝影的根基,是新聞攝影報道的源泉。無論是正面宣傳,還是批評性報道,在深入生活、深入實際中都能夠有針對性地抓住順應時代要求的題材,拍攝出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例如,記者深入到河北省蔚縣進行采訪,在一個鄉村遇到了“出殯”的場面,發現消失多年的“大出殯”已有日趨盛行的苗頭,筆者也有這方面的攝影報道設想,就立即跟蹤拍攝,最后以《陋俗殯葬勞神傷財》一組圖片見報,對過分鋪張浪費、帶有迷信色彩、大操大辦喪事的做法給予批評報道,令人警醒,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
第三,善于捕捉新聞亮點,提高新聞攝影報道的敏感性。堅持“三貼近”,有利于抓住具有新聞價值的亮點。例如,筆者來到下花園區采訪,在采訪過程中得知第二天北京新型建材集團將在此正式投產粒狀棉廠,這是本市迎來的第一家北京外遷企業。筆者感到這是一條很好的新聞,立即決定留下來進行采訪,隨后以文字加圖片的形式,在《張家口日報》和《張家口晚報》一版刊出,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表揚。
第四,堅持實事求是看問題,把握事件的本質,避免和防止主觀性和片面性,更容易傾聽群眾的心聲。例如,筆者到涿鹿縣采訪,在工作之余,來到城郊觀賞農林場景,路中遇到一農婦,向記者傾述她們種植蘆薈的遭遇,她們一家辛辛苦苦種植的大棚蘆薈,在收割季節,回收經銷商一夜之間不知去向,農民們眼看著蘆薈已經成熟,卻無處銷售,一年的辛苦和投資就要付之東流,心急如焚,欲哭無淚。筆者抓住這一線索,看到了農民想致富,但致富路又充滿風險和艱難,心想作為記者就要為群眾說話,堅決抨擊奸商的不法行為。隨后與另外一名記者以《成熟的蘆薈難出棚》編發了攝影專版,在河北省新聞獎評選中獲得一等獎。
第五,要有十分的敬業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險,與群眾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新聞攝影的性質決定了作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必須要有敬業精神,不到第一現場不動快門。一些新聞,特別是一些突發新聞,在采訪中具有一定危險性,記者應在盡可能保護好自己的同時,完成好采訪拍攝任務。一次商場突發特大火災,已是晚上9點多,當時筆者正在附近,便立即跑步趕回單位,拿起照相機奔向火場。這時消防人員已經到達現場,商場樓上的玻璃被火燒得直往下掉。在消防人員的配合下,我冒險拍攝了一組滅火救災鏡頭,受到領導好評。在采訪蔚縣大南山《鄉村醫生》中,我跟隨醫生雪中送醫,在零下20多度的深山中,堅持跟拍,拍攝出一組較好的圖片。在中國晚報新聞獎評選中,《鄉村醫生》榮獲攝影類三等獎,我與這位鄉村醫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三貼近”,鏡頭才能深刻地體現出時代性、生動性、現場性,體現出人民群眾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