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用傳統的方法完整地建造一棟房子,平均需要40000個步驟,但如果能像拼裝模型那樣造房子就容易得多。在米蘭設計周的 Hacked lab 實驗室里,來自英國的一家非營利機構展示了一幢從網上下載,并打印組裝的房子——維基房屋(Wikihouse)。
“如果20世紀最偉大的設計工程是消費的民主化,我想21世紀最偉大的設計工程是制造的民主化。”英國建筑設計師阿拉斯泰爾·帕爾文(Alastair Parvin)想用維基的開源思想,讓每個人都可以用低成本、標準化的方式去制造自己的住宅。
維基房屋的創始人帕爾文發明了這樣一種新的開源建造形式,用戶不需要接受專門的職業訓練,都可以通過該開源網絡免費的數據庫里,下載Skechup軟件繪制的3D模型,去選擇一種建筑設計方案。維基房屋提供了房屋設計的標準和指南,包括釘子的使用、連接部位的結構與規格。它還根據房屋的寬度將設計歸于不同的系列,這個標準化的過程也使開源項目的質量得到了保證。用戶只要點擊屏幕上一個寫著“我要造這棟房子”的按鈕,他們便可以將房子的每個部分“自動生成”。通過一臺數控機床,高效地切割膠合板,便能將單個模塊“打印”出來。
由于采用榫卯結構,所以用戶只需楔子和釘子,即可將它拼接起來。組件的每塊都會標上號碼,盡量減少給用戶帶來的困惑。通過兩三個人的努力,就可以將一層層的板材拼接變成梁柱。當用戶們全部拼裝完成之后,就會發現搭建起來的房子好像從宜家買回來的家具一樣,堅固、簡單卻耐用。在完成房屋的基礎部分后,用戶還可以在此之上,添加窗戶、隔熱層、覆蓋層等設施,滿足個性化和復雜功能的需求。只要一天時間,就可以建成一座185平方米的房子,速度是人力的200倍。毫無疑問,用這種方式蓋房子,也會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經濟學人》雜志曾經以15世紀印刷術和18世紀蒸汽機的誕生作比,預測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社會化制造”,將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它縮短了消費者和制造者之間的距離,甚至模糊了兩者的界限。當“社會化制造”成為主流,這會引發深刻的行業變革。從原理上來看,打印房子再進行拼裝和打印其他的東西并無二致,只不過材料不同,尺度變大了。按照帕爾文的說法:“現在衣服、鞋子和汽車都已經可以自動生產了,房屋如果仍舊需要人們按照之前的方法去建造,未免太不合理。”
維基房屋希望將建筑設計與開源結合起來,讓任何人都能設計、下載和制造房屋的建筑構件,并能快速地建造起簡易房屋,無論是在窮困地區的貧民窟,剛剛經歷過自然磨難的災區,還是在需要歷險生存的野外。從2011年9月運行至今,這個開源建筑項目已經在各國的設計師群體里像病毒般地傳播,并逐漸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
有人利用開源的圖紙在擁有巨大空間的室內搭建了獨立的會議室,這只是最基本的“玩法”。在新西蘭的基督城,有一支團隊利用維基房屋的資源建立了震后應急建筑和臨時安置性住房。維基房屋也已經與里約熱內盧的一支團隊合作,在出名的貧民窟里建造社區工廠和微型大學。在很多人看來,貧民窟或許會因為這種廉價的造房方式而消失;而且,它也很有希望走向太空,建造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的月亮和火星建筑,為人類移民太空鋪平道路,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科幻。
這位酷愛白襯衫和牛仔褲的大男孩,說起他的設想時充滿了激情和堅定。與大部分的設計師不同,他把視角投向了傳統建筑外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問題。作為維基房屋的創始人,他思考的是21世紀的城市發展中,如何對市民的賦權以及如何由用戶引導建筑的社會化生產。所以當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提出“自由的新生”時,這位30歲的青年建筑設計師也主張“維基房屋應當為人民所擁有、為人民而服務、在人民中誕生”。
記者:能否介紹下“維基房屋”的概念?
帕爾文:原先建筑業通過集中化的投資和生產,再被分配到消費者手中,現在建筑業轉變為更加靈活、投入更少的生產方式,甚至變得有條件按需生產,一切都可以用數據傳輸。未來的建筑設計會變得更加重要,與此同時,盜版也更加容易。那為什么不將設計開源化,讓一些設計師為其他人提供服務,供所有人免費下載使用呢?基于這樣的想法,維基房屋是一個開源的建造工具包,它使得任何能夠上網的人,都可以進入一個共享的建筑設計數據庫。你若想建一幢房子,可以從網上下載模板,如果你會3D建模,根據自己的情況作修改,接著找到所有需要打印的零部件,打印出來組裝就行了。
記者:為什么創立這么一個開源的非營利組織?
帕爾文:2008 年我從建筑學院畢業去找工作,金融危機讓失業嚴重。作為建筑專業的三流畢業生,我預計自己的年薪能夠達到24000英鎊,從整個世界的人口來說,我已經是最富有的那1%了。事實上對于建筑業,有一個讓人著迷的悖論——所謂的建筑行業,無非就是為世界上最富有的那1%人口去設計房子。而這也讓我思考,我究竟在為誰工作?在建筑改變社會的那些時間里,那1%的人的審美,總是會代表著另外的99%,而我們這些具有智慧的設計師和建筑師,則成為了這個世界上唯一有可能為那1%的富豪們造房子的人。事實上,這并不是一種聰明的商業策略。我認為,下一代建筑師所面臨的挑戰便是,如何將客戶群體的范圍,從這1%擴大到所有的人。
記者:維基房屋是不是在效仿“維基百科”?
帕爾文:維基百科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著手為99%的人設計建筑,現有的發展模型是不足以解決問題,但如果大家都能集思廣益,各抒己見的話,那將是非凡的壯舉。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我們之間的關系,更改變了我們和建筑物之間的關系。何不打造一個物理版本的維基百科?當某些事物放眼群眾時,它必將經久不衰、打破常規。我想,科技如今已經站在了我們這邊,我們面臨著工業革命時代以來,建筑業的最大規模變革。
記者:傳統建筑法和開源建筑法的最大差異在哪里?
帕爾文:事實上,這種方法并沒有什么創造性。我十分認同凱恩斯的邏輯,這位經濟學家曾說過一句話:運送食譜比運送蛋糕餅干要容易得多,我們的建屋理念也是如此,讓用戶之間共享和改良“食譜”。在過去的幾年里,開源軟件的使用使得這一切正在成為現實——人們可以從網上下載免費的藍圖以供己用。傳統的建筑行業和開源建筑行業之間的區別,可能只在于網絡上——但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區別。我們在一個“創作共享理念授權同意書”的框架下開展維基房屋項目,現在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協力下載、使用、破解并修改它,這確實讓人驚訝。
記者:維基房屋能給那99%的人口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呢?
帕爾文:這類科技給人們帶來的福利便是大幅減少了生產對成本、時間以及技能的要求。它們正挑戰人們固有的消費觀念:要想負擔得起,必須標準化生產。這些科技還大規模普及了真正復雜的生產能力。我們確確實實已經進入了這樣的未來——工廠遍地都是,每個人都是設計師。當我們還在思考主流的意識沖突,誰才是“生產”一詞的代言人時,這種科技便會給我們合理的解釋:事實上,誰都不是;又或者,每個人都是。“長尾效應”已經跨越了新經濟的疆界,進入建筑這樣的傳統行業。僅在英國,建造一座房屋的成本就從1971年的5000英鎊上升到了現在的20萬英鎊。數以億計無力承擔住房建造、翻新成本的世界人口,代表了一個巨大的長尾建筑市場,這條長尾能有多長,恐怕誰也無法預知。
記者:維基房屋在便捷地大規模生產的時候,如何保持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帕爾文:這靠設計的開源。在世界不同的地區使用維基房屋,在西非加納的建筑,一定看上去會和格拉斯哥的不一樣。如果它們看起來一模一樣,一定是發生了某種錯誤。假如在10個不同的國家建造維基房屋,它們一定會根據當地的氣候、經濟、文化條件,而產生不同的10個類型。沒有兩個維基房屋是完全相同的,我們的設計在向“全球化時代的本土化”靠攏,我們可以讓產品也像達爾文的生物那樣不斷進化。
記者:為什么會想到采用數控機床去“打印”開源建筑?
帕爾文:當你突然擁有一臺3D 打印機,且你的資源也能從其他人的3D 打印機上打印出來時,你會覺得十分有趣。看到3D打印機的時候,我覺得數控機床也是這樣,這種機器就是能夠切割膠合板的打印機。雖然膠合板容易切割“打印”,但它本身還遠遠不是一種理想的“開源材料”。下一步我的目標就是要找到其他更多元的材料,包括回收塑料等,未來的終極目標是找到沒有廢棄物產生的材料,形成一個真正的閉環制造。通過數控機床,你可以為這座房子添加新的元素,甚至可以在隔壁再來一座新的房子。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完整的、由平民領導的城市發展模型以及開源系統的巨大潛力。
記者:維基房屋現在遇到過哪些困難?
帕爾文:每天有超過7萬人次訪問我們的網站,很多人通過推特了解我們的最新進展,包括議員、木工和大學生群體,還有上百名投資者希望給我們注資。在面對舊世界固有的經濟模式時,我們要克服許多困難,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在于,首先需要解決法律授權和融資之間的矛盾。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和法律生態,希望讓設計師的才能得到尊重。維基房屋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因此只能通過募捐的方式融資,而無法得到天使資本的投資。其次,作為一個自由的、開源的非營利組織,我們希望讓這個平臺變成一個更透明、更民主的社區治理模式,而不會被某些個人所壟斷和侵占。因此,我們設計了維基房屋的“憲法”和章程,保證這個組織的長期獨立性。
記者:從技術上來說,有哪些需要逾越的障礙?
帕爾文:開源的原則需要落實到現實,那就是物理細節,比如我們永遠不會設計人們舉不動的材料。或者當你在設計一塊材料的時候,你要確保你沒有將它放在錯誤的位置——哪怕你放錯了也沒關系,因為它們都是對稱的。我們思維中最根深蒂固的事,可能就是開源先鋒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所提出的想法“像狐貍一樣懶惰”。不要時刻都想著去全盤推倒,去想想那些已經行之有效的事物吧,然后將它為己所用。這可能和我們在任何建筑學校都能學到的相悖——抄襲和模仿是件好事。
記者:維基房屋曾經獲得過“TED 2.0城市大獎”,開源建筑和2.0城市之間有哪些聯系?
帕爾文:20世紀的建筑業總是和金融行業一樣崇尚“大”,我們自身的思維早已拜工業時代所賜,形成了一個定勢。那么,如果一個城市現在不是由幾個“大”的單位來建造的,而是由大家一起出謀劃策來建造的話,又會怎樣呢?而當這一切都成為現實時,人們的價值觀念會因此改變,他們對自己住所的要求也會徹底改變。隨之提出的問題也會十分有趣——我們應當如何去規劃一座城市?我們的設計服務,它的銷路又在哪里?對于我們的民主社會來說,被歸還給每個人的建造權又意味著什么?
記者:在你看來,維基房屋還可以在哪些方面不斷進步?
帕爾文:現在的維基房屋平臺還只是提供那些簡單結構的解決方案,這需要更多對開源、分享精神有興趣的協調參與者,一起為公共提供更多的方案。需要進一步改進我們的軟件,減少需要花費的時間、搭建房屋所需要的技能,以及節省材料上的成本。我們還需要更好的社區性協作機制,支持更多的人共同參與,需要實驗更多的新型材料、新型技術。現在我們制作的還只是雛形,將來會有兩層樓、擁有復雜結構的維基房屋出現。只有這樣具備居住功能的房屋真正出現,被更多的城市青睞時,才是維基房屋的成功。
記者:能否展望下維基房屋的未來?
帕爾文:我們的一個愿望是維基房屋會成為新的社區經濟發展模式。新的城市規劃應該是通過市民協商發展起來,這樣一個公共的平臺可以更好地促進市民間的交流、促進技術的分享,也能更好地讓政府、企業幫助社區發展。我個人也希望能讓這種開源模式應用到其他行業,比如現代農業和糧食的生產。盡管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是開源、低成本、高產出的有機農作物,離不開更高效的農業工具、對大數據的管理和對機械設備的利用,這和現代工業生產其實并無差別,而這種現實版的農業“維基百科”也將造福地球上占據多數的農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