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劉俊濤
摘 要:在節能環保的壓力下,陶瓷廢渣(如:拋光磚廢料、釉線洗漿水、釉面磚余釉等等)如何變廢為寶是我們陶瓷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余釉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對釉料的制備與使用,以及存儲過程進行了合理的跟蹤,最后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達到釉面磚余釉再利用的目的,為陶瓷企業向綠色、健康、環保的方向發展作貢獻。
關鍵詞:釉面磚;余釉;再利用
1 引言
釉面磚裝飾效果及部分物理性能主要是由釉料的性能、配方和施釉工藝來決定的。隨著消費者對陶瓷磚裝飾效果及使用性能追求的提高,釉料在瓷磚生產中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釉料的使用量占釉面磚總原料量的比例不高,但相比其成本所占的比卻較高。以某釉面磚生產企業為例,對連續2個月生產的60個產品進行分析統計,得出釉料的使用量約占總原料總量的5%左右,而其成本卻占總原料成本的50%左右。而在釉面磚的生產后,很多的釉漿沒有用完或釉線上回收的釉漿而被稱為余釉。眾所周知,釉料中一般含有毒有害物質,這些釉漿如得不到較好的利用,不僅造成生產成本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人類的生產環境,如何變廢為寶,這是我們陶瓷企業值得去深思的問題。
本文筆者主要通過對余釉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對釉料的制備與使用,以及存儲過程進行了合理的跟蹤,最后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達到釉面磚余釉再利用的目的。
2 釉面磚余釉的產生原因及性能
2.1 釉面磚余釉的產生原因
余釉是釉面磚生產過程中必然的產物,其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1)產品中試不合格而擱置形成的余釉,簡稱“中試余釉”;(2) 產品生產過程施釉線回收而來的余釉,簡稱“回收余釉”;(3) 制備加工量多于實際使用量而剩余的余釉,簡稱為“制備余釉”。余釉的產生過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通過對余釉產生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后,我們可以明確余釉的控制點,做到事前預防,也更有利于余釉的再利用。
2.2 釉面磚余釉的量
2.2.1生產單個產品余釉的量
本文以規格為600 mm×600 mm的瓷磚為例,每批次計劃產量為4000 m2,該產品釉料工藝參數如表1所示。
由表2可知,600 mm×600 mm的瓷磚不同批次生產,每次都有余釉產生,其中,各類型余釉的產生量和比例每次不同,且波動較大。說明,影響余釉的產量因素較多、涉及的范圍較廣,要全面深入的管理才能達到削減的目標。
2.2.2某時段產品的余釉總量
本文以某企業的生產線為例,通過對某正常生產時段新增余釉的數量進行統計,得出各類余釉產生量及品種數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制備余釉和回收余釉的量相當,分別占總量的37.6%和39.6%。而中試余釉量略微偏少。但是,按照余釉的品種來分,中試余釉品種數量遠大于其它兩類的余釉量。
2.3 釉面磚余釉的性能
不同類型的余釉,其性能也有所不同,跟正常使用的釉料相比,余釉的某些性能會發生較大變化。表4列出了各類余釉的基本性能情況(余釉產生后短時間內的狀況)。
由表4可知,中試與回收的余釉性能與正常使用的釉料性能有很大的差別,如:成份、顏色、比重、流速都與正常使用的釉料不同。而制備余釉與正常使用的釉料雖然在性能上與正常使用的釉沒有差別,但企業生產的產品類型多樣,生產同一批次的產品時間間隔可能較長,制備余釉長時間不使用,將會出現漿料沉淀。此時,漿料再要攪拌到與剛制備出來的漿料相比性能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不會被直接利用。
3 釉面磚的余釉利用
3.1 釉面磚的余釉利用思路和原則
從源頭控制余釉的產量是提高釉料利用的最佳方法,但從生產實際情況來看,余釉的產生是客觀存在的,其量的大小跟生產控制有較大的關系,也不可能做到零剩余。如何利用余釉是每個技術人員必須開展的工作。
筆者認為,余釉的利用思路是同類(近似)使用、優先使用、盡快使用。將余釉利用到下一批同種產品是最理想的,但實際生產過程中往往受多因素影響,同種產品下一次生產時間很難控制。因此,余釉利用的具體方法如圖2所示。
3.2 釉面磚余釉的利用方法
3.2.1記錄備案
以表4所列的釉料性能只是余釉產生后短時間內的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釉料中的水分蒸發,甲基、乙二醇等有機物的失效,其性能又會發生很大變化。因此,余釉的再利用跟時間也是密不可分的,應該對余釉進行跟蹤記錄,建立合適的檔案,以備隨時查閱和調用。
(1) 建立余釉基本檔案數據
建立余釉檔案數據是管理余釉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檔案數據應該包括基本參數(例如:數量、配方、盈余日期、比重、水分、流動度、細度等),以及配方原料的批次特點等信息。相關參數應該做到盡量準確,對于部分可變的參數應該定期更新,并記錄更新日期。
(2) 建立余釉色版信息
該方法是對余釉進行燒版定色,通過對余釉進行刮釉燒版或者印花、涂抹燒版等方式得到余釉的色版,確定余釉的發色。通過燒版定色可以獲取余釉的顏色、成熟溫度、光澤度等信息,更加直觀的判斷余釉的再利用方向。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已經形成部分沉淀或結塊的余釉,再燒版之前應該將其攪勻或回球,然后再取樣燒板。
3.2.2建立比對制度
生產技術部要及時對比生產計劃,建立余釉消耗管理制度,對于有合適的產品可以利用余釉的,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消化。
3.2.3性能調整
余釉再利用時,根據余釉檔案記錄數據和信息,與目標釉料進行對比,然后再確定調整方法,一般應該符合以下原則:
(1) 余釉的顏色應比目標釉料淺或者接近;
(2) 余釉的成熟溫度應比目標釉料低或接近;
(3) 余釉的比重應比目標釉料大或接近;
(4) 余釉無分層、結塊,其流速不快于目標釉料。
余釉調整方法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余釉性能調整涉及的指標約6個,各指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其中一個指標不符合要求時,就會同時出現其它多項指標與目標偏離,因此應該綜合各項實際情況,選擇最優的調整方案。但是,對于已經干固、結塊的余釉一般不適合以上調整方法。
4 結論
(1) 通過運用上述調整思路和方法進行運作后,使余釉的總數量和品種數得到控制,不再增長,且形成良好的再利用循環。對比利用前、后,余釉的總量下降了10%,品種數下降了40%,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 余釉的產生是客觀存在的,在釉面磚的制造全程都有其“蹤影”,而且其數量和性能不一。但消化利用是長期的工作,不可任由余釉產生,應在源頭和相關節點控制,最后再加強消化。
(3) 根據余釉產生的特點,應該建立健全合適的檔案,方便再利用時隨時調閱,并結合相關原則和技巧采取最優化的利用方法。
(4) 強化觀念,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用制度保證余釉得到合理有效的再利用。
摘 要:在節能環保的壓力下,陶瓷廢渣(如:拋光磚廢料、釉線洗漿水、釉面磚余釉等等)如何變廢為寶是我們陶瓷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余釉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對釉料的制備與使用,以及存儲過程進行了合理的跟蹤,最后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達到釉面磚余釉再利用的目的,為陶瓷企業向綠色、健康、環保的方向發展作貢獻。
關鍵詞:釉面磚;余釉;再利用
1 引言
釉面磚裝飾效果及部分物理性能主要是由釉料的性能、配方和施釉工藝來決定的。隨著消費者對陶瓷磚裝飾效果及使用性能追求的提高,釉料在瓷磚生產中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釉料的使用量占釉面磚總原料量的比例不高,但相比其成本所占的比卻較高。以某釉面磚生產企業為例,對連續2個月生產的60個產品進行分析統計,得出釉料的使用量約占總原料總量的5%左右,而其成本卻占總原料成本的50%左右。而在釉面磚的生產后,很多的釉漿沒有用完或釉線上回收的釉漿而被稱為余釉。眾所周知,釉料中一般含有毒有害物質,這些釉漿如得不到較好的利用,不僅造成生產成本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人類的生產環境,如何變廢為寶,這是我們陶瓷企業值得去深思的問題。
本文筆者主要通過對余釉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對釉料的制備與使用,以及存儲過程進行了合理的跟蹤,最后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達到釉面磚余釉再利用的目的。
2 釉面磚余釉的產生原因及性能
2.1 釉面磚余釉的產生原因
余釉是釉面磚生產過程中必然的產物,其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1)產品中試不合格而擱置形成的余釉,簡稱“中試余釉”;(2) 產品生產過程施釉線回收而來的余釉,簡稱“回收余釉”;(3) 制備加工量多于實際使用量而剩余的余釉,簡稱為“制備余釉”。余釉的產生過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通過對余釉產生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后,我們可以明確余釉的控制點,做到事前預防,也更有利于余釉的再利用。
2.2 釉面磚余釉的量
2.2.1生產單個產品余釉的量
本文以規格為600 mm×600 mm的瓷磚為例,每批次計劃產量為4000 m2,該產品釉料工藝參數如表1所示。
由表2可知,600 mm×600 mm的瓷磚不同批次生產,每次都有余釉產生,其中,各類型余釉的產生量和比例每次不同,且波動較大。說明,影響余釉的產量因素較多、涉及的范圍較廣,要全面深入的管理才能達到削減的目標。
2.2.2某時段產品的余釉總量
本文以某企業的生產線為例,通過對某正常生產時段新增余釉的數量進行統計,得出各類余釉產生量及品種數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制備余釉和回收余釉的量相當,分別占總量的37.6%和39.6%。而中試余釉量略微偏少。但是,按照余釉的品種來分,中試余釉品種數量遠大于其它兩類的余釉量。
2.3 釉面磚余釉的性能
不同類型的余釉,其性能也有所不同,跟正常使用的釉料相比,余釉的某些性能會發生較大變化。表4列出了各類余釉的基本性能情況(余釉產生后短時間內的狀況)。
由表4可知,中試與回收的余釉性能與正常使用的釉料性能有很大的差別,如:成份、顏色、比重、流速都與正常使用的釉料不同。而制備余釉與正常使用的釉料雖然在性能上與正常使用的釉沒有差別,但企業生產的產品類型多樣,生產同一批次的產品時間間隔可能較長,制備余釉長時間不使用,將會出現漿料沉淀。此時,漿料再要攪拌到與剛制備出來的漿料相比性能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不會被直接利用。
3 釉面磚的余釉利用
3.1 釉面磚的余釉利用思路和原則
從源頭控制余釉的產量是提高釉料利用的最佳方法,但從生產實際情況來看,余釉的產生是客觀存在的,其量的大小跟生產控制有較大的關系,也不可能做到零剩余。如何利用余釉是每個技術人員必須開展的工作。
筆者認為,余釉的利用思路是同類(近似)使用、優先使用、盡快使用。將余釉利用到下一批同種產品是最理想的,但實際生產過程中往往受多因素影響,同種產品下一次生產時間很難控制。因此,余釉利用的具體方法如圖2所示。
3.2 釉面磚余釉的利用方法
3.2.1記錄備案
以表4所列的釉料性能只是余釉產生后短時間內的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釉料中的水分蒸發,甲基、乙二醇等有機物的失效,其性能又會發生很大變化。因此,余釉的再利用跟時間也是密不可分的,應該對余釉進行跟蹤記錄,建立合適的檔案,以備隨時查閱和調用。
(1) 建立余釉基本檔案數據
建立余釉檔案數據是管理余釉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檔案數據應該包括基本參數(例如:數量、配方、盈余日期、比重、水分、流動度、細度等),以及配方原料的批次特點等信息。相關參數應該做到盡量準確,對于部分可變的參數應該定期更新,并記錄更新日期。
(2) 建立余釉色版信息
該方法是對余釉進行燒版定色,通過對余釉進行刮釉燒版或者印花、涂抹燒版等方式得到余釉的色版,確定余釉的發色。通過燒版定色可以獲取余釉的顏色、成熟溫度、光澤度等信息,更加直觀的判斷余釉的再利用方向。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已經形成部分沉淀或結塊的余釉,再燒版之前應該將其攪勻或回球,然后再取樣燒板。
3.2.2建立比對制度
生產技術部要及時對比生產計劃,建立余釉消耗管理制度,對于有合適的產品可以利用余釉的,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消化。
3.2.3性能調整
余釉再利用時,根據余釉檔案記錄數據和信息,與目標釉料進行對比,然后再確定調整方法,一般應該符合以下原則:
(1) 余釉的顏色應比目標釉料淺或者接近;
(2) 余釉的成熟溫度應比目標釉料低或接近;
(3) 余釉的比重應比目標釉料大或接近;
(4) 余釉無分層、結塊,其流速不快于目標釉料。
余釉調整方法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余釉性能調整涉及的指標約6個,各指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其中一個指標不符合要求時,就會同時出現其它多項指標與目標偏離,因此應該綜合各項實際情況,選擇最優的調整方案。但是,對于已經干固、結塊的余釉一般不適合以上調整方法。
4 結論
(1) 通過運用上述調整思路和方法進行運作后,使余釉的總數量和品種數得到控制,不再增長,且形成良好的再利用循環。對比利用前、后,余釉的總量下降了10%,品種數下降了40%,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 余釉的產生是客觀存在的,在釉面磚的制造全程都有其“蹤影”,而且其數量和性能不一。但消化利用是長期的工作,不可任由余釉產生,應在源頭和相關節點控制,最后再加強消化。
(3) 根據余釉產生的特點,應該建立健全合適的檔案,方便再利用時隨時調閱,并結合相關原則和技巧采取最優化的利用方法。
(4) 強化觀念,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用制度保證余釉得到合理有效的再利用。
摘 要:在節能環保的壓力下,陶瓷廢渣(如:拋光磚廢料、釉線洗漿水、釉面磚余釉等等)如何變廢為寶是我們陶瓷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余釉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對釉料的制備與使用,以及存儲過程進行了合理的跟蹤,最后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達到釉面磚余釉再利用的目的,為陶瓷企業向綠色、健康、環保的方向發展作貢獻。
關鍵詞:釉面磚;余釉;再利用
1 引言
釉面磚裝飾效果及部分物理性能主要是由釉料的性能、配方和施釉工藝來決定的。隨著消費者對陶瓷磚裝飾效果及使用性能追求的提高,釉料在瓷磚生產中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釉料的使用量占釉面磚總原料量的比例不高,但相比其成本所占的比卻較高。以某釉面磚生產企業為例,對連續2個月生產的60個產品進行分析統計,得出釉料的使用量約占總原料總量的5%左右,而其成本卻占總原料成本的50%左右。而在釉面磚的生產后,很多的釉漿沒有用完或釉線上回收的釉漿而被稱為余釉。眾所周知,釉料中一般含有毒有害物質,這些釉漿如得不到較好的利用,不僅造成生產成本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人類的生產環境,如何變廢為寶,這是我們陶瓷企業值得去深思的問題。
本文筆者主要通過對余釉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對釉料的制備與使用,以及存儲過程進行了合理的跟蹤,最后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達到釉面磚余釉再利用的目的。
2 釉面磚余釉的產生原因及性能
2.1 釉面磚余釉的產生原因
余釉是釉面磚生產過程中必然的產物,其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1)產品中試不合格而擱置形成的余釉,簡稱“中試余釉”;(2) 產品生產過程施釉線回收而來的余釉,簡稱“回收余釉”;(3) 制備加工量多于實際使用量而剩余的余釉,簡稱為“制備余釉”。余釉的產生過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通過對余釉產生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后,我們可以明確余釉的控制點,做到事前預防,也更有利于余釉的再利用。
2.2 釉面磚余釉的量
2.2.1生產單個產品余釉的量
本文以規格為600 mm×600 mm的瓷磚為例,每批次計劃產量為4000 m2,該產品釉料工藝參數如表1所示。
由表2可知,600 mm×600 mm的瓷磚不同批次生產,每次都有余釉產生,其中,各類型余釉的產生量和比例每次不同,且波動較大。說明,影響余釉的產量因素較多、涉及的范圍較廣,要全面深入的管理才能達到削減的目標。
2.2.2某時段產品的余釉總量
本文以某企業的生產線為例,通過對某正常生產時段新增余釉的數量進行統計,得出各類余釉產生量及品種數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制備余釉和回收余釉的量相當,分別占總量的37.6%和39.6%。而中試余釉量略微偏少。但是,按照余釉的品種來分,中試余釉品種數量遠大于其它兩類的余釉量。
2.3 釉面磚余釉的性能
不同類型的余釉,其性能也有所不同,跟正常使用的釉料相比,余釉的某些性能會發生較大變化。表4列出了各類余釉的基本性能情況(余釉產生后短時間內的狀況)。
由表4可知,中試與回收的余釉性能與正常使用的釉料性能有很大的差別,如:成份、顏色、比重、流速都與正常使用的釉料不同。而制備余釉與正常使用的釉料雖然在性能上與正常使用的釉沒有差別,但企業生產的產品類型多樣,生產同一批次的產品時間間隔可能較長,制備余釉長時間不使用,將會出現漿料沉淀。此時,漿料再要攪拌到與剛制備出來的漿料相比性能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不會被直接利用。
3 釉面磚的余釉利用
3.1 釉面磚的余釉利用思路和原則
從源頭控制余釉的產量是提高釉料利用的最佳方法,但從生產實際情況來看,余釉的產生是客觀存在的,其量的大小跟生產控制有較大的關系,也不可能做到零剩余。如何利用余釉是每個技術人員必須開展的工作。
筆者認為,余釉的利用思路是同類(近似)使用、優先使用、盡快使用。將余釉利用到下一批同種產品是最理想的,但實際生產過程中往往受多因素影響,同種產品下一次生產時間很難控制。因此,余釉利用的具體方法如圖2所示。
3.2 釉面磚余釉的利用方法
3.2.1記錄備案
以表4所列的釉料性能只是余釉產生后短時間內的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釉料中的水分蒸發,甲基、乙二醇等有機物的失效,其性能又會發生很大變化。因此,余釉的再利用跟時間也是密不可分的,應該對余釉進行跟蹤記錄,建立合適的檔案,以備隨時查閱和調用。
(1) 建立余釉基本檔案數據
建立余釉檔案數據是管理余釉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檔案數據應該包括基本參數(例如:數量、配方、盈余日期、比重、水分、流動度、細度等),以及配方原料的批次特點等信息。相關參數應該做到盡量準確,對于部分可變的參數應該定期更新,并記錄更新日期。
(2) 建立余釉色版信息
該方法是對余釉進行燒版定色,通過對余釉進行刮釉燒版或者印花、涂抹燒版等方式得到余釉的色版,確定余釉的發色。通過燒版定色可以獲取余釉的顏色、成熟溫度、光澤度等信息,更加直觀的判斷余釉的再利用方向。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已經形成部分沉淀或結塊的余釉,再燒版之前應該將其攪勻或回球,然后再取樣燒板。
3.2.2建立比對制度
生產技術部要及時對比生產計劃,建立余釉消耗管理制度,對于有合適的產品可以利用余釉的,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消化。
3.2.3性能調整
余釉再利用時,根據余釉檔案記錄數據和信息,與目標釉料進行對比,然后再確定調整方法,一般應該符合以下原則:
(1) 余釉的顏色應比目標釉料淺或者接近;
(2) 余釉的成熟溫度應比目標釉料低或接近;
(3) 余釉的比重應比目標釉料大或接近;
(4) 余釉無分層、結塊,其流速不快于目標釉料。
余釉調整方法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余釉性能調整涉及的指標約6個,各指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其中一個指標不符合要求時,就會同時出現其它多項指標與目標偏離,因此應該綜合各項實際情況,選擇最優的調整方案。但是,對于已經干固、結塊的余釉一般不適合以上調整方法。
4 結論
(1) 通過運用上述調整思路和方法進行運作后,使余釉的總數量和品種數得到控制,不再增長,且形成良好的再利用循環。對比利用前、后,余釉的總量下降了10%,品種數下降了40%,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 余釉的產生是客觀存在的,在釉面磚的制造全程都有其“蹤影”,而且其數量和性能不一。但消化利用是長期的工作,不可任由余釉產生,應在源頭和相關節點控制,最后再加強消化。
(3) 根據余釉產生的特點,應該建立健全合適的檔案,方便再利用時隨時調閱,并結合相關原則和技巧采取最優化的利用方法。
(4) 強化觀念,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用制度保證余釉得到合理有效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