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東梅 杜勇鋒


一、主要指標比較
(一)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國第21位
上半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增速7.6%,較上年同期低1.4個百分點,排全國第21位,較上年同期下降1個位次;排西部第11位,與上年同期相同。地區生產總值7338.66億元,排全國第16位、西部第3位,總量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均與上年同期相同。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其中,廣東、江蘇、山東分別以30879億元、30115億元和28080億元的總量規模位居全國前三甲。從增速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7.4%,較上年低0.5個百分點。重慶、貴州、西藏以10.9%、10.8%、10.7%的增速排全國前三。
(二)內蒙古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國第18位
上半年,內蒙古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下同)增速為9.2%,較上年同期低2.4個百分點,排全國第18位,較上年同期下降5個位次;排西部第8位,較上年同期上升1個位次。
上半年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8.8%,較上年同期低0.5個百分點。與之對應,全國大多數省份工業增加值增均有所下滑,除海南、上海、湖北、湖南和河南分別高于上年同期2.8個、1.5個、0.9個、0.7個和0.1個百分點外,其余26個省份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內蒙古工業產品銷售率同比下降,排全國第20位
上半年,內蒙古工業品產銷率為96.6%,較上年同期低0.2個百分點,排全國第20位、西部第3位,在全國和西部的排名均較上年同期上升1個位次。
上半年,全國工業品產銷率為97.5%,與上年同期持平。西藏、甘肅、青海等15個省份工業品產銷率均同比提高,湖南、重慶與上年持平,新疆、寧夏、山西等14個省份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四)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下降,排全國第25位
上半年,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除說明外均為此口徑)6436.71億元,排全國第15位、排西部第3位,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均與上年同期相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排全國第25位,較上年同期上升2個位次;排西部第12位,較上年同期下降1個位次。內蒙古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7217.82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較上年同期低5.4個百分點。
從總量看,上半年,全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2770.45億元,其中,江蘇、山東、河南以18447.01億元、17591.62億元和13154.06億元的投資總量位列全國前三。
從增速看,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3%,增速較上年同期低2.8個百分點。有18個省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貴州、青海和新疆分別以24.6%、24.5%、24.2%的增速位列全國前三位。分區域,全國東、中、西部投資增速均同比下降,中西部雖仍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但降幅較大。上半年,東、中、西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分別下降2.4個、5.8個和4.1個百分點,中、西部增速分別高于東部1.5個和2.3個百分點。
從結構看,三次產業中,內蒙古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較低。上半年,內蒙古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分別為7.3%、51.8%和40.8%,第三產業投資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8個百分點。優勢特色產業中,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仍是內蒙古投資的主要領域。上半年,能源行業占全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4%、化工為17.7%、冶金建材為26.0%,三行業投資總額占全區工業投資七成。
(五)內蒙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國第27位
上半年,內蒙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5%,較上年同期低0.2個百分點,排全國第27位,較上年同期上升2個位次,排西部第11位,較上年同期上升1個位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563.84億元,排全國第20位、西部第4位,在全國和西部的排名均較上年同期下降1個位次。
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4198.67億元。廣東、山東、江蘇三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萬億,分別以13547億元、11463.7億元和11304.4億元列全國前三位。從增速看,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1%,較上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有21個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于全國,浙江、吉林兩省與全國持平,8個省份低于全國。
(六)內蒙古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全國第10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全國第22位
上半年,內蒙古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2元,較上年同期增收966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73元,收入排全國第10位、西部第1位,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均與上年同期相同。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增速排全國第13位、西部第8位。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8元,較上年同期增收1241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81元,收入排全國第10位、西部第1位,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均與上年同期相同。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3%,增速排全國第12位、西部第7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3元,較上年同期增收465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60元,收入排全國第22位、西部第4位,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均與上年同期相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3.1%,增速排全國和西部的第6位。
上半年,全國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較上年同期增收977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9個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分別以23432元、22240元和17236元排全國前三位。從增速看,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8%,有14個省份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新疆、湖北、貴州以12.1%、11.9%和11.7%的增速排全國前三位。
上半年,全國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20元,較上年同期增收1272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9個省份,上海、北京、浙江以24732元、24161元和20937元排全國前三位。從增速看,全國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6%,有17個省份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或持平。新疆、青海分別以11.5%、11%的增速排全國前兩位,江西、貴州以10.6%的增速并列第三。
上半年,全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3元,較上年同期增收544元,有13個省份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浙江和北京以12230元、10979元和10099元排全國前三位。從增速看,全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有21個省份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或持平,西藏、新疆和青海以14.8%、14.5%和14%的增速排全國前三位。
(七)內蒙古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同比上升,排全國第21位
上半年,內蒙古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41.3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收30.76億元,財政收入排全國第21位(黑龍江省尚未公布上半年財政數據), 較上年同期下降4個位次,排西部第5位,較上年同期下降3個位次。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3.4%,較上年同期低7.7個百分點,排全國第30位、西部第12位,分別較上年下降5個和1個位次。
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7463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收6048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較上年同期高2.4個百分點。全國有22個省份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西藏、新疆、湖北分別以26.7%、21.2%和19.7%的增速排全國前三位。
二、初步結論
(一)絕大多數省份經濟增速仍低于年初確定的全年目標,但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普遍高于一季度,全國經濟有望繼續企穩回升
上半年,除河南、青海高于上年同期水平0.4個和0.1個百分點外,其余29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同比下降。與各省份2014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相比,除安徽省外,其余30個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低于全年目標。雖然各省份經濟增速與上年及本年全年目標尚有差距,但普遍較一季度有回升。二季度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效果顯現,各省份經濟動能有所恢復。從上半年數據看,除天津、遼寧等5個省份外,其余26個省(區、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高于一季度。下半年,隨著市場逐步回暖及相關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全國經濟企穩基礎將進一步夯實,增速有望繼續小幅回升。7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7%,已連續5個月回升。主要分項指數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物流業景氣指數于較高水平上仍有小幅回升。同期,鐵路、道路、水運等運輸企業業務回升也較明顯,表明倉儲環節庫存周轉加快,存量有望下降。總體,實體經濟需求趨于改善,企業經營形勢進一步恢復,再加上國家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措施效應的逐步顯現,下階段全國經濟活動活躍度總體上呈增強趨勢,經濟增長有望進一步小幅回升。
(二)全國區域經濟仍延續西高東低的增長格局
相對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經濟仍保持較高增速。根據上半年數據,東部11省市中,僅天津保持兩位數的GDP增速,為10.6%。同期,實現GDP兩位數增長的省份中,除了天津外的其他5個省(區、市)均屬西部:重慶、貴州、西藏、青海、新疆經濟增速分別排全國第一、二、三、五和六位;上半年,低于全國平均增速的8個省市中,北京、遼寧等5個東部省市位列其中,占六成以上,其中,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僅為5.8%,排全國第30位;上半年,20個中西部省份中,有16個省份的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西部地區,除寧夏外其余11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高于東部地區的主要原因除了二季度以來市場需求有所恢復之外,國家政策重心轉向穩增長,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對西部經濟增長產生較強的拉動力,上半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73億元,其中中西部鐵路占比達80%以上,GDP增速超10%的6個省份中,西部的青海、新疆、重慶、貴州都是鐵路建設的主戰場。二季度,服務業、出口也是帶動中西部經濟回升的關鍵因素。以陜西省為例,上半年,陜西投資增速比一季度回落了3.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但同期第三產業增速高于一季度近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較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較快增長對陜西經濟形成有力支撐,使其經濟在投資放緩和工業增長乏力的情況下較一季度增速提高0.5個百分點;以廣西為例,上半年,廣西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低于一季度2個和0.1個百分點,但同期的出口增速高于一季度5.5個百分點。由于出口加快對廣西經濟形成較強支撐,使其經濟在投資、工業都放緩的情況下比一季度增速高0.5個百分點。雖然二季度中西部成績可圈可點,但中西部地區大多數仍為投資主導型經濟,因此,后期投資仍是帶動其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但因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階段一些行業投資難度將加大,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趨于減弱。同時,像內蒙古、山西等以煤炭、化工等重化工業為主導的中西部省區,仍會面臨產能過剩問題,這些因素將會削弱中西部現有的經濟增速優勢,需要中西部省份盡早應對。
(二)全國區域經濟仍延續西高東低的增長格局
相對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經濟仍保持較高增速。根據上半年數據,東部11省市中,僅天津保持兩位數的GDP增速,為10.6%。同期,實現GDP兩位數增長的省份中,除了天津外的其他5個省(區、市)均屬西部:重慶、貴州、西藏、青海、新疆經濟增速分別排全國第一、二、三、五和六位;上半年,低于全國平均增速的8個省市中,北京、遼寧等5個東部省市位列其中,占六成以上,其中,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僅為5.8%,排全國第30位;上半年,20個中西部省份中,有16個省份的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西部地區,除寧夏外其余11個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高于東部地區的主要原因除了二季度以來市場需求有所恢復之外,國家政策重心轉向穩增長,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對西部經濟增長產生較強的拉動力,上半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73億元,其中中西部鐵路占比達80%以上,GDP增速超10%的6個省份中,西部的青海、新疆、重慶、貴州都是鐵路建設的主戰場。二季度,服務業、出口也是帶動中西部經濟回升的關鍵因素。以陜西省為例,上半年,陜西投資增速比一季度回落了3.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但同期第三產業增速高于一季度近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較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較快增長對陜西經濟形成有力支撐,使其經濟在投資放緩和工業增長乏力的情況下較一季度增速提高0.5個百分點;以廣西為例,上半年,廣西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低于一季度2個和0.1個百分點,但同期的出口增速高于一季度5.5個百分點。由于出口加快對廣西經濟形成較強支撐,使其經濟在投資、工業都放緩的情況下比一季度增速高0.5個百分點。雖然二季度中西部成績可圈可點,但中西部地區大多數仍為投資主導型經濟,因此,后期投資仍是帶動其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但因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階段一些行業投資難度將加大,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趨于減弱。同時,像內蒙古、山西等以煤炭、化工等重化工業為主導的中西部省區,仍會面臨產能過剩問題,這些因素將會削弱中西部現有的經濟增速優勢,需要中西部省份盡早應對。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