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以知識經濟為依托的文化產業在世界范圍內正在廣泛興起,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全國很多地區已經提出相關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在這種形勢下,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內蒙古地區文化產業,如何打造出本地區的文化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草原文化在內蒙古地區產業化的優勢和發展前景,以及如何凸顯地區特色,為內蒙古草原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思路,也為促進內蒙古經濟的發展提供幾點建議。
一、內蒙古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內蒙古經濟結構分析
經濟結構的構成會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健康合理的經濟結構能夠有效調節生產資料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并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內蒙古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與以前純粹的粗放型經濟不同,在文化產業全面興起的大環境下,內蒙古在大力發展工業化和農牧業產業化的同時,第三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內蒙古地區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從2009年的36.45%提高到2013年38.05%。內蒙古經濟的持續增長,第三產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內蒙古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內蒙古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必要性
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順應了全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大趨勢。隨著內蒙古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第三產業中占有絕大部分比重的文化產業作用日益凸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對各省市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等指標的測算,2004年內蒙古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54億元,從業人員11.1萬,資產總額78.1億元,全年營業收入85.7億元。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已達到150億元,隨著文化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加大,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持作用日益凸顯,這也充分表明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應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三)內蒙古文化產業的階段性特征
1.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內蒙古文化產業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是整體水平同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依舊較低。全區現有的文化產業組織,普遍呈現出分散、弱小、競爭力差的特點,市場競爭力較低,品牌效益不強,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以傳統的文化產業領域為主,缺乏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型文化產業,文化產業還沒有成為內蒙古地區的支柱性產業。
2.沒有形成完整的特色產業體系。特色是文化產業競爭力和生命力的核心。內蒙古文化資源底蘊很深,但是開發不足,目前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發掘,還沒有完全轉化成文化產業優勢,缺乏知名度,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環境,內蒙古文化產業由于起步較晚,市場競爭機制還不夠完善,面對市場規律的浮動,容易受到多方面的打擊和影響,縮減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另外,人才一直都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內蒙古地區還沒有建立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這也間接地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4.文化產業結構滯后。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受傳統經營管理體制的影響,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企業數量雖多,但是規模小、分布不均勻、素質普遍偏低,還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體制結構。
二、如何促進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草原文化是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內蒙古的草原文化是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在內蒙古地區繁衍生活時共同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稱。
草原文化具有原生態、純天然的特性,勢必會伴隨著內蒙古的現代化建設逐漸發展起來。草原文化在內蒙古有著特殊的地位,具有超然的影響力,這就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和吸引力。草原文化積極向上、崇尚自然的核心理念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要圍繞草原文化特殊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把草原文化產業發展起來。草原文化是內蒙古最為寶貴的文化資源,是內蒙古的品牌,打亮、打響這一品牌對內蒙古的發展意義深遠。這就要求我們把草原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把它融入到內蒙古的經濟發展之中,把文化生產力與經濟社會的物質生產資料相結合,促進內蒙古的經濟發展。
(二)依托草原文化發展內蒙古特色文化產業
1.打造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發展,品牌打造是首位。品牌意味著特殊、意味著創新,只有完善品牌的打造才能為產品本身開拓更廣泛的市場。草原文化是內蒙古地區原生態的本土文化,獨特性和豐富性是其無與倫比的優勢,打造一個特有的文化品牌,提高草原文化的品位,可以為文化產業確立更高的市場地位,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為草原文化的產業化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2.整合文化資源,發展內蒙古文化產業。以資源為紐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集團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市場需求是多元化和多層次的,因此,文化的產業化和市場化要符合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和培育重點文化產業,堅持文化產品的多元化和多層次原則,是草原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戰略要求。草原文化的市場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發展和壯大特色旅游業。加強對陰山文化、紅山文化、蒙元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整合一批帶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項目,致力于把旅游業打造成為草原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第二,發展廣播電影事業。大力促進廣播電影事業的集團化發展,提升廣播電影事業的產量和質量,加大草原文化的宣傳力度,以廣播電影事業為依托,全力打造草原文化品牌。第三,把草原文化產業的發展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文化產業以無污染、綠色環保著稱,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草原文化產業能夠實現“以文化帶動經濟,以經濟帶動文化”的良性循環,推動文化和經濟共同繁榮。
3.培育高素質、高水準的文化產業隊伍。文化產業的發展,高效的人力資源必不可少。文化產業是一種典型的知識經濟,創新是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石,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儲備了優秀的人才,才能使文化產業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草原文化產業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離不開一支優秀的文化產業隊伍。要廣泛吸收風險型、決策型、管理型人才,培養人才愛崗敬業、艱苦奉獻的精神。有了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夠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endprint
4.完善文化市場,培育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機制。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合理完善的文化市場能夠為文化產業的進步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決定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內蒙古的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慢,雖然與起步晚和發展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完善的文化市場也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加強文化市場的規范,勢必能夠為內蒙古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收益。
三、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景展望
(一)內蒙古文化產業逐步趨向于文化與經濟一體化
從上個世紀開始,世界經濟就被日益革新的科學技術不斷地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革新不僅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手段。經濟基礎的提升,增加了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產品因此應運而生,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文化產品的種類不斷增多,逐漸適應市場需求,逐步開始了文化的產業化升級,文化逐漸趨向藝術、體育、娛樂等領域,這既是文化的發展走向,也是經濟的發展走向,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
現如今,文化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態勢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本世紀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可以說,無論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還是區域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文化為一切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創新力源泉。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社會成員的精神文化需要與經濟的發展已經緊密結合,經濟的文化屬性越來越明顯,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類終將進入“文化發展牽引經濟”的新時代。
內蒙古近年來文化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為內蒙古GDP的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可以說,第三產業中的文化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文化產業已經逐漸融入到內蒙古整個經濟體系當中。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將來內蒙古的文化產業競爭力必將在文化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傳統文化產品向創意型文化產品轉變
文化產品是指“把文化商品化,并賦予其經濟價值的商品”,文化產品的產業化升級就是文化產業。要把傳統的文化產品向知識密集、信息密集、技術密集的創意型文化產品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結合新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不斷創新,把文化資源優勢真正轉變成文化產業的優勢。
內蒙古的文化產業現今仍然以傳統的文化產品為主,書籍、報刊、旅游等產業活動仍然是主流,然而在高新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內蒙古的文化產業必須向以創新為核心的新型文化產業逐漸過渡,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文化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穩步提升。為此,內蒙古必須著力發展軟件、設計、媒體傳播等創意型文化產品,創立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之,在當前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的時代,文化作為新的生產力,已經被全世界所應用。根據文化衍生而來的文化產業因其綠色、環保、低碳的特性擁有著其他產業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符合了可持續發展這一人類共同的目標。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和潮流,文化產業一定能夠逐漸壯大,也一定會帶領內蒙古走向文化和經濟的共同繁榮。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內蒙古文化創意人才隊伍建設研究”(2013B066)系列論文之一。
(作者單位:包頭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