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雪婷



一、提升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意義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單元,既是城鎮經濟與農村牧區經濟的接合部,又是工業經濟與農牧業經濟的交匯點,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銜接處。著力壯大縣域經濟,是內蒙古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8大定位”戰略目標的重要平臺,是協調推進“3個著力、3個更加”的關鍵所在,是順利實施“7項重點任務”的客觀需求。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是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同時,提升呼和浩特縣域經濟競爭力是深入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統籌城鄉的必然選擇。本文擬構建適合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指標體系,考察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競爭力實際狀況,提出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競爭力加快提升的對策建議。
二、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概況
呼和浩特市下轄5個旗縣,縣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底,總人口數108.3萬,人口密度為71.4人/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底,5個旗縣地區生產總值741.36億元,占全市的比重為32.8%;其中,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旗縣有土左旗、托縣、和林格爾縣等3個,分別達到213.1億元、237.4億元、168.8億元,列入第十一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分別排名34位、42位、64位。5個旗縣的工業增加值為403.9億元,占全市的比重為66.3%。5個旗縣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76.3億元,占全市的比重為31.7%。5個旗縣的固定資產投資284.55億元,占全市的比重為21.9%。
三、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
(一)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對縣域經濟競爭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使用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根據縣域經濟競爭力所包括的內容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借鑒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參照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依據指標選取的步驟,并結合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作者設置了由1個1級指標、4個2級指標、16個3級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該指標體系基本上涵蓋了縣域經濟競爭力所包括的全部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呼和浩特市各縣的縣域經濟競爭力情況。本文數據資料來源于《2013呼和浩特經濟統計年鑒》。
(二)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因子分析
1.標準化處理。將原始數據錄入SPSS19.0統計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建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陣。
2.因子分析。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從表2可看出,前3個主成分方差的累積貢獻率達到了93.11%,由此可見,3個因子包括了16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因此,按照累積貢獻率>80%的原則,選取前3個因子作為主成分,分別用Fi(i=1,2,3)表示。
建立公共因子矩陣,按方差最大法對公因子矩陣進行正交旋轉,以提高公共因子的信息解釋能力,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陣(表3)。
由表3可知,各主成分對原始指標的反映有明顯的側重性,因子載荷的絕對值越大,表明對其所代表的指標變量的解釋性越好。第一主成分在地區生產總值(x1)、地方財政收入(x2)、第二產業總產值(x6)、工業總產值(x8)、建筑業總產值(x9)、在崗職工工資總額(x15)、衛生機構數(x16)具有正高載荷;第二主成分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4)、第一產業總產值(x5)、第三產業總產值(x7)、公路里程(x10)、郵電業務總量(x11)、全社會就業人口(x1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x14)具有正高載荷;第三主成分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x3)、本地電話用戶(x12)具有正高載荷。
確定了3個主成分后,通過回歸分析法計算出3個主成分得分函數的系數,根據主成分系數矩陣,可以得到下面的得分函數(表4)。
F1=0.108X1+0.093X2+0.044X3+0.031X4-0.025X5+0.173X6-0.059X7+0.176X8+0.182X9-0.070X10-0.095X11-0.074X12-0.045X13-0.006X14+0.152X15+0.188X16
F2、F3的函數形式同F1。需要注意的是,等式中的各項指標值均為標準化后的數值。因此,在求各公共因子得分時,代入的必須是標準化的數據。
3.計算綜合得分
計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后,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綜合得分。其公式為:F=0.5738 F1+0.2162 F2+0.1411 F3
將《2013呼和浩特經濟統計年鑒》各旗縣的標準化數值代入因子得分函數和綜合得分的計算公式中,可以得到各縣的每個公共因子的得分及其綜合得分(表5)。
(三)結果分析
1.各旗縣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存在較大差距。綜合得分的正負表示各縣縣域經濟競爭力與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相對位置,正值說明該縣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負值則說明該縣的水平落后于平均水平。根據《2013呼和浩特經濟統計年鑒》各旗縣的數據情況分析,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土左旗的競爭力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武川縣、清水河縣的競爭力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托克托縣的競爭力水平位于第一位,清水河縣排名最后。
2.各旗縣縣域經濟發展各有特點。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在綜合實力、第二產業方面競爭力要強于其它三個旗縣;土左旗在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基礎設施、人民生活水平競爭力方面要強于其它旗縣;武川縣僅在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具有一定競爭力;清水河縣競爭力較弱。
四、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對策
(一)實施大縣城戰略,努力提高縣域城鎮化水平
按照“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強”的要求,規劃建設各旗縣所在地,打造幾個集約緊湊、特色鮮明、和諧宜居的衛星城,提高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縣城對鄉村經濟和農戶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斷提升工業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
“十二五”末,力爭打造4個千億級重點園區(托—清工業園區、沙爾沁新區—盛樂園區、金橋開發區、金川—金山—裕隆工業園區)和1個國家級高新區。大力發展乳業、電力、云計算、光伏、粉煤灰綜合利用等在全國具有明顯影響力的幾大產業集群。托克托縣、清水河縣重點打造重化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電力、高鋁粉煤灰和水泥產業;和林縣重點打造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土左旗重點發展高端乳業和機械制造產業。
(三)堅持服務業興縣戰略,大力發展縣域服務業
一是圍繞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抓好農業生產、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農業金融保險等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二是圍繞工業新型化的要求,大力發展云計算、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建設乳業綜合服務體系和云計算產業園區、煤炭物流園區、綜合物流園區等集聚區。三是圍繞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大力發展信息消費和服務消費。四是充分發揮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發展大青山農業觀光生態旅游和黃河文化風情旅游等旅游項目,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
(四)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綠色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實施自然生態恢復戰略。尤其對于清水河縣、武川縣及其他旗縣部分偏遠地區,堅定不移實施“收縮轉移、集中發展”戰略,搬遷釋放出來的區域,遵循自然規律,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讓生態自然恢復。同時,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提升首都“生態屏障”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楊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