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胡兵
富平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地處陜甘寧革命老區東南部,位于富平縣城西北陵園路中段的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的陵園。革命戰爭年代,賀龍、習仲勛、朱瑞、李井泉、王震、關向應、賀炳炎、甘泗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領導人都在此工作過,是陜甘寧邊區照金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在陜甘寧革命老區占有重要位置。
從西安出發沿著西禹高速30分鐘便可到富平縣,便利的交通將富平納入了西安市半小時經濟圈。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東翼,境內兩條高速、兩條省道、四條鐵路穿境而過,融入西安都市圈的步伐正在加速。
隨著富平經濟的增長,涇陽-淳化-旬邑-銅川-富平紅色旅游專線的貫通,這不僅落實了《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的基本任務,而且還將紅色區連點成線再成面,促進了紅色區域的相近相連。
富平縣是陜西省第一人口農業大縣,承擔著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責任;現已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奶山羊之鄉”、著名的“中國柿鄉”;是中國西部最大的早熟蘋果生產基地和酥梨、蔬菜、花椒、秦川牛、籠養雞、生豬生產基地縣。
通過調研了解到,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0.102億元,同比增長15.4%,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2013年,富平縣實現生產總值120.12億元,同比增長12.7%。
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下,特別是產業的蕭條,富平經濟同樣出現了下滑,從調研數據來看,富平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從2012年的15.4%下降為2013年的12.7%。2012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018億元,同比增長5.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97%,拉動全縣經濟增長1.54個百分點,占生產總值的23%;2013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5.69億元,同比增長4.4%,占生產總值的21.38%。2012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1.634億元,同比增長13.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86%,拉動全縣經濟增長4.91個百分點。2013年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5.03億元,同比增長10.2%,占生產總值的29.17%。從這兩組數據不難看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富平縣占有重要位置。
就富平縣而言,經濟增速放緩,但整體生產總值在增加,主要得益于農業的發展和旅游服務業的發展。陜西擁有奶山羊得天獨厚的生長和發展條件:一是短期內無法復制的總群數量;二是優質的種群;三是渭河以北天然優生區;四是專業的奶山羊研究機構。富平縣把握機遇和挑戰率先發展,目前具有國內最大的奶山羊存欄量近50萬只,奶源集中成規模且百分百自控,進行適度規模化養殖,因此被國務院命名為“奶山羊之鄉”。
《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實施兩年多來,在農業產業比重大、工業產業比重不足、資金短缺的條件下,富平在落實《規劃》內容上依靠現有條件,借助陜甘寧革命老區這一優先地位,將富平革命老區推到了優先發展的位置,優先配套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優勢產業,紅色富平的中國夢正在悄然改變著富平的經濟社會狀況、改變著富平人民的生活。
富平在貫徹落實《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承擔特色農業發展重任,到“十二五”末,富平奶山羊存欄數達到百萬只,增加農民純收入5.6億元;奶山羊綜合加工業總產值達到80億元,年上繳稅收4.16億元,成為國際羊奶之都。
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富平農業產品如何走出國門,步伐邁向世界,如何利用《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優勢,在紅色文化旅游業上形成點、線、面相融合,走出一條富平特色的新興產業之路。
在落實《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上,富平縣希望各級政府能加大對陜甘寧革命老區建設一體化融合上的力度,希望各級政府能在紅色旅游業的整體包裝、推廣上形成統一的推廣思路。
中國夢的實現在西部,西部夢的實現在陜甘寧。記者希望各級政府能在《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實施中對民生項目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加。同時也希望,富平縣在陜甘寧一體化發展中繼續發揚接納、包容、開放、無私的胸懷,創造富平夢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