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堡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第二個市轄區,是承接寧夏東西南北的地理中心。紅寺堡區是寧夏設立的一個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用于安置自然環境惡劣的寧夏南部山區的貧困群眾。
資源豐富 紅寺堡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常年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風光資源豐富。境內有豐富的煤炭、白云巖、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煤層氣、銅礦、陶土等礦產資源。太陽山礦區煤炭資源儲量127億噸;白云巖儲量約18億噸;石灰石的遠景儲量約49億噸;石膏的探明儲量7994萬噸。
景觀獨特 城區建成寧夏移民博物館,為寧夏第二大博物館,集中展示寧夏古今移民全過程,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國家紅色旅游線路和寧夏“黃河金岸”旅游圈一處獨特景觀。位于城區東南26公里處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羅山,群峰疊翠,風光秀麗,為寧夏第三座大山和中部干旱帶最大的水源涵養地,素有“荒漠翡翠”、“瀚海明珠”之美譽。羅山富含珍貴樹種的森林,近百種國家級、省級重點保護動植物,稀有而珍貴,具有極高的保護、觀賞和研究價值。茂林深處的云青寺,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歷史。羅山腳下的新莊集移民舊址、航空旅游基地、萬畝葡萄觀光園等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佳地。
慈善興業 紅寺堡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建設“黃河善谷”的戰略部署,舉全區之力發展慈善產業,在全國率先開啟了從慈善“輸血”到產業“造血”的創新發展之路,建成全國首個慈善工業產業園——弘德工業園,構筑了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發展平臺。試點推行重度殘疾人福利津貼制度,切實解決殘疾人實際困難和生活保障問題。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流媒體對紅寺堡發展慈善產業進行深度宣傳報道,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紅寺堡已成為慈善產業的發源地,“黃河善谷”的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