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軍隊都是沒有戰斗力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國家集中財力發展經濟。軍隊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貫徹要“忍耐”的方針,軍費有所減少,各項經費的缺口較大,不足部分需要軍隊自籌解決。在這種形勢下,以盈利掙錢、彌補經費不足為目的的經營性生產逐步發展起來。1988年前后,當時的一位中央領導提出,要給軍隊一個政策,叫做“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此后,部隊便辦工廠、建礦山、搞公司,搞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更為高漲,干了一些按照社會分工不該由軍隊干的事,雖然為部隊解決了一些困難,但也引發了不少矛盾。江主席主持軍委工作以后,多次強調“軍隊要吃皇糧”,重申了這一符合軍隊社會職能的思想。但由于整個軍費滿足不了需求,軍隊生產經營的規模就難以得到有效控制。據1993年上半年的統計,全軍生產經營實體已達上萬個,其中絕大部分是80年代后期辦起來的,從業人員80余萬。這是一個不小的攤子。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擺到了新一屆軍委的面前。
7月中旬,軍委常務會議集中討論研究軍隊生產經營問題。大家一致認為,軍隊生產經營,對于彌補各項經費的不足,保證部隊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樣搞下去,弊端太多。總部規定生產用兵不得超過5%,是就全軍而言的,但實際上各級都要用,結果大大突破了這個比例,影響了戰備訓練。不少單位搞經營,還動用部隊裝備,挪用正常經費,實際上是轉移國防費。如把這些扣除掉,真正的收益所剩無幾,有的甚至是負數。
軍隊從事生產經營,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與民爭利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引發了一些軍政、軍民矛盾,有的官司甚至打到了軍委,突出表現在軍隊在山西搞的煤炭開采和運銷。在收益分配上,由于是自收自支,駐城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部隊與駐邊遠艱苦地區的部隊差別較大,影響了軍隊內部的團結。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單位的生產收益進了“小金庫”,財務管理混亂,為鋪張浪費、貪污腐敗開了方便之門,腐蝕了一些人,包括個別高級干部。1993年以后陸續發生的這類案件,確實令人觸目驚心。
江主席對軍隊的生產經營整頓改革工作十分關心,對部隊生產經營中發生的問題尤為憂慮,作過多次重要批示。1993年8月20日,他親自主持軍委常務會議,再次討論整頓改革軍隊生產經營工作。這次會議確定,軍以下作戰部隊一律不得從事經營性生產。這是一個重大決策。會議還決定,將軍隊在山西辦的煤礦、洗煤廠、煤炭集運站等,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后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國務院決定給原經營單位一定數額的專項補貼。
11月3日,全軍生產經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開始時,我代表軍委講了話。
在談到軍隊不能經商時,除會議印發的材料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軍隊經商腐敗的事例外,我專門講了淮海戰役中的一個例子。戰役之初,國民黨決定放棄海州、連云港,讓其第9綏靖區的部隊退守徐州。如是這樣,敵人集中在一起,仗就很難打。當時,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在海州有幾處鹽店,他怕蝕掉本錢,竟提前告訴其經紀人,搞得滿城風雨,而第9綏靖區司令李延年卻還不知道此事。李延年事后感慨地說,劉峙這樣看重錢財,泄露軍事秘密,不敗何待!這個故事,我后來在全軍紀律檢查工作會議上也講過。經商,必然會引起軍隊的腐敗,而腐敗的軍隊都是沒有戰斗力的。
會后,各單位也都積極行動起來,按照軍委的決定,對生產經營進行了清理整頓、集中歸口管理。到1994年底,整頓改革軍隊生產經營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盲目發展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由此引發的各種違法違紀行為得以及時處理,影響部隊建設的消極因素明顯減少。
黨的十五大之后,軍委根據新的形勢,采取了新的舉措。1998年3月,軍委決定非作戰部隊也不搞經營性生產。7月,黨中央又明確作出軍隊、武警部隊不得經商的決定。這是加強軍隊建設的重大舉措。
軍委在整頓全軍生產經營的同時,要求各部隊大力發展農副業生產。在這之前,有的部隊只重視那些可以賺錢的項目,忽視農副業生產,個別的甚至把農場的土地承包給附近的農戶耕種。
我曾經算過一筆賬,1993年全軍共有390萬畝耕地,高于全國人均水平,潛力非常大。搞好農副業生產,關系到部隊的切身利益,廣大官兵的積極性很高,很快就行動起來。各級地方政府也十分支持,有的提供技術培訓,有的提供優良品種,有的甚至免費為駐城市部隊提供菜地。(摘自《張震回憶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