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總承包公司 上海 200135
某工程地下室2 層,裙房地上3 層,塔樓地上17 層,裙房建筑高46.65 m,塔樓高99.95 m。建筑東西向長550 m,南北向寬320 m,工程總用地面積190 246 m2,總建筑面積841 584 m2,地下部分為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地上為鋼框架、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圖1)。工程特點、難點如下:

圖1 工程及周邊概況
本工程建筑東西向長550 m,南北向寬320 m。圍墻東西向長約630 m,南北向寬約360 m,基坑面積140 230 m2。如此大面積的單體,材料的需求量很大,而如何將鋼筋、模板、鋼管等建筑材料運輸至各區塊是保障工程順利進行的關鍵。
本工程圍墻邊距圍護樁距離較小,部分圍墻距離圍護樁僅6.9 m。狹小的空間致使場內部分環形道路寬僅為4 m,這給基坑內材料運輸帶來很大的困難。
本工程底板厚800 mm,最厚處達4 200 mm,地下部分混凝土約350 000 m2,保障混凝土施工順利及有效的進行是本工程又一重點。
根據以上工程特點,準備2 套施工方案進行實施。
2.1.1 施工部署
基礎及地下結構連為一體,施工時以南北向為分界線,結合工程布局,將總體區段劃分為6 個施工區,即將塔樓分別并入I~V區段內,西端下沉廣場IX區為一個區段。為便于施工組織流水,再按后澆帶設置細分成各個細部施工段,以使進行整體區段間流水作業,如圖2所示。
基礎墊層、防水及基礎結構隨土方開挖工作面的提供跟進施工;區段間大的流水順序以Ⅰ→Ⅸ、Ⅱ→Ⅲ、Ⅳ→Ⅴ區;區段內以后澆帶分塊為單位組織段內細部流水施工。

圖2 方案一地下結構施工流向
2.1.2 機械設備計劃
(a)為滿足本工程主體結構施工期間鋼筋、模板、鋼管垂直運輸需要,計劃投入24 臺固定式自升塔吊,其中1 臺FO23B,臂長60 m;1 臺QTZ80塔吊,臂長60 m;22 臺C6015塔吊,臂長60 m;這些塔吊的布置基本能覆蓋整個工程施工操作面,具體位置見圖3。

圖3 方案一地下結構施工布置
(b)本工程的鋼筋下料不同施工階段均有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各設若干套鋼筋加工機械。除塔吊吊運外,成型鋼筋、模板、鋼管等材料的運輸配備250 kN汽車吊6 輛,500 kN汽車吊6 輛,平板汽車6 輛,有條件的用于場內倒運。
(c)混凝土泵布置在施工道路旁和需要澆筑混凝土的施工區,現場平常放置24 臺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澆筑時,把輸送泵用拖車拖至需要澆筑混凝土的區域,每次使用輸送泵數量根據混凝土方量具體確認,混凝土輸送泵處地面進行場地硬化。
2.2.1 施工部署
工程總體區段劃分為6 個施工區,即I~V及Ⅸ區,區段內按后澆帶分為若干施工段,以便進行整體區段間流水作業。基礎墊層、防水及基礎結構隨土方開挖工作面的提供跟進施工;區段間大的流水互不影響,除Ⅸ區外(不是關鍵節點),其余5 個區段可同時施工;區段內以后澆帶分塊為單位組織段內細部流水施工,見圖4。

圖4 方案二地下結構施工流向
沿東西向在基坑內設置若干條臨時下基坑便道,以解決施工過程中水平運輸的問題。
2.2.2 機械設備計劃
(a)本工程主體結構施工階段,計劃投入22 臺固定式自升C6015塔吊,臂長60 m;塔吊的布置基本能覆蓋整個工程施工操作面,具體位置見圖5。

圖5 方案二地下結構施工布置
(b)本工程的鋼筋下料按區域劃分,每個區域各設若干套鋼筋加工機械。除塔吊吊運外,成型鋼筋、模板、鋼管等材料的運輸配備250 kN汽車吊3 輛,500 kN汽車吊3 輛。
(c)混凝土泵布置在施工道路旁和需要澆筑混凝土的施工區,現場平常放置6 臺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澆筑時,把輸送泵用拖車拖至需要澆筑混凝土的區域,每次使用輸送泵數量根據混凝土方量具體確認,混凝土輸送泵處地面進行場地硬化。
方案二與方案一進行對比,其施工優缺點見表1。
開工后以圍墻劃分,設置2 道環形施工道路。圍墻內沿基坑邊設置寬6 m厚200 mm C30的鋼筋混凝土環形道路。
圍墻外在工地南側及西側澆筑寬12 m厚300 mm C30鋼筋混凝土施工道路,再利用奔競二路、青年路組成外環道路。
參照以往施工經驗,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沿圍墻周邊每200 m設置一個大門,由于東面和西面為材料及車輛的主要進出方向,因此相應增加了1個大門。即現場共設置13 個大門,以保證各種材料車輛運輸的順利有序。

表1 方案對比特點
基坑內,南北兩側設置2 條東西向18 m寬的下基坑便道,Ⅰ、Ⅲ、Ⅴ區分別設1 條南北向臨時道路,在基坑內部形成“兩橫三縱”的交通體系,具體位置見圖6。

圖6 地下結構施工布置
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沿東西向在基坑內設置若干條臨時下基坑便道:
(a)塔吊工作半徑為50~60 m,為保證塔吊的全覆蓋及避免二次倒運,每隔100 m設置1 道施工便道。
(b)汽車泵工作半徑為40 m,配合部分固定泵,可極大的提高混凝土澆筑的施工效率。
(c)考慮將來便道上設置混凝土泵停靠點,在其中的一個區塊進行混凝土施工情況下,并不影響其它區塊正常的材料運輸,即至少可容3 輛車輛并排通行——便道寬度不小于9 m。
(d)本工程軸線間間距,即基礎承臺間距為9 m。考慮承臺的寬度及承臺與基礎底板鋼筋的預留,將施工便道寬度設置為18 m。
下基坑道路路面標高與基礎底板頂面一致,坡度設置為5°~6°,本工程基礎底板面標高為-10.1 m(相對標高),因此放坡長度設置為100~120 m。
下基坑坡道需要較大的放坡,這勢必對原設計圍護體系產生影響,為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對原圍護設計進行部分變更。
根據放坡角度及長度,計算出西側道路處圍護樁需向西側偏移32 m。按三級放坡計算,在距道路兩側12 m處增設圍護樁,以保證止水帷幕的完整。詳見圖7。
當下基坑便道兩側結構施工至±0.00 m,便道區段沿東西向開始由中間向兩側進行基礎底板施工。

圖7 圍護樁變更平面示意
本工程自2011年10月開工,截至2013年1月結構施工至±0.00 m,共向場內輸送了鋼筋72 900 t,模板420 530 m2,木方10 330 m3,混凝土360 640 m3。工程各個環節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總工期比原計劃提前了約30 d。施工方案的選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