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哈爾濱萬達文化旅游城配建住宅3#、5#地塊項目工程屬于特大綜合型旅游文化商業住宅建筑群,總建筑面積75.1 萬m2,地下15.6 萬m2,地上59.5 萬m2。共包含有高層住宅7 棟(地下1 層地上33 層,高度100 m)、超高層住宅4 棟(地下1 層地上49 層,高度150 m)及配套商業服務(2 層,高度9 m)。
地下室為不規則長方形,最長邊463.38 m,最短邊248.16 m,基礎形式為筏板+樁基礎、柱下獨立基礎、墻下條形基礎和防水板。基礎整體采用C30抗滲混凝土,抗滲等級P6。
本工程地下室為超長混凝土結構,影響其開裂的因素比較復雜,主要是混凝土收縮、溫度應力、混凝土養護等。混凝土產生的裂縫不但影響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使用性,而且如果大面積修補封堵必然造成項目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技術措施控制混凝土開裂。
如果按規范要求只設置后澆帶,經計算每間距32 m必須設置一道,導致地下室結構后澆帶數量眾多,施工復雜,不但造成后期封堵施工作業量大,也難以保證施工質量。
同時后澆帶需在結構達60 d后才封堵,勢必影響地下室頂板上的穿插作業,將嚴重影響工程的整體進度。
超長混凝土結構無縫施工技術與設置后澆帶的傳統施工做法相比,其具有以下技術優勢:
(a)可以實現連續施工,大大節約工期。
(b)避免了后澆帶的施工冷縫,確保建筑結構質量的整體性。
(c)可以實現連續施工,不需要延長基坑降水措施,節約施工成本。
(d)實現鋼筋混凝土結構連續施工,簡化施工工序節約成本。
通過計算本工程沉降后澆帶、后澆式膨脹加強帶和連續式膨脹加強帶具體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后澆帶、膨脹加強帶的布置
(a)主樓周邊及地下室頂板(底板)設置寬1 m沉降后澆帶,地下室頂板后澆帶最大設置間距100 m,最小間距40 m,滿足計算要求。
(b)地下室頂板設計寬2 m連續式膨脹加強帶和后澆式膨脹加強帶,平均每30 m設置1 條后澆帶或膨脹加強帶,將地下室頂板分割成900 m2左右的抗裂單元,以確保抗裂效果。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時,采用低水化熱水泥,在保證混凝土強度情況下降低混凝土的單位用水量。采用連續級配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在保證可泵性的前提下,采用粒徑大、線膨脹系數小、巖石彈模較低的骨料,減少用單位混凝土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有利于減少混凝土的收縮、泌水,降低水化熱。
本工程選用5~31.5 mm連續級配碎石。嚴格控制骨料含泥量,粗骨料的含泥量應盡量控制在1%以內,細骨料的含泥量應盡量控制在2%。
混凝土摻加粉煤灰、礦粉礦物摻合料、高效緩凝型減水劑、膨脹抗裂劑等材料,減少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減少延緩混凝土水化熱,有效控制水化熱產生的溫度應力。
為控制該工程混凝土的溫度應力產生的收縮、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地下室工程混凝土(底板、頂板、側墻)中均摻加HEA高效抗裂防水劑。地下室混凝土普通部位HEA的摻量為8%,加強帶、后澆帶部位混凝土中HEA的摻量為12%。
3.2.1 膨脹加強帶設置
經與設計溝通,并結合上述理論依據和工程實際施工需要,沿地下室平面結構(板、外剪力墻)每30~40 m設置1 道膨脹加強帶,其中以連續澆式膨脹加強帶為主,后澆式膨脹加強帶局部設置(圖2)。

圖2 膨脹加強帶設置
膨脹加強帶設計寬度為2 000 mm,在底板和墻體處垂直加強帶方向設加強鋼筋,鋼筋為該方向受力鋼筋與分布鋼筋的1 倍,與原鋼筋間隔布置。膨脹加強帶的兩側采用5 mm密目鋼絲網,為防止混凝土壓壞鋼絲網,并用立筋Φ8 mm@150 mm及水平筋Φ16 mm@200 mm骨架加固,防止混凝土流入加強帶。
膨脹加強帶是一種“抗”的措施,所以在連續施工的混凝土構件中,為提高其抵御收縮應力的能力,膨脹加強帶內底板(墻)中增設Φ10 mm@150 mm水平溫度鋼筋(垂直于加強帶長度方向),并均勻布置在上下層鋼筋上,兩端各伸出膨脹帶約1 000 mm,并固定在上下層(或內外層)鋼筋上。
根據《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178—2009)規定和設計圖紙要求的限制膨脹率,經實驗室試配確定HEA高效抗裂膨脹劑在地下室的膨脹加強帶兩側的摻量為8%,膨脹加強帶內為12%。
3.2.2 膨脹加強帶澆筑方式
如圖3所示,在連續式膨脹加強帶范圍內(也即后澆式膨脹加強帶兩側的區域)可以實現整體連續澆筑混凝土,而留置的后澆式膨脹加強帶在兩側混凝土澆筑完15 d后澆筑。

圖3 連續式、后澆式膨脹加強帶澆筑
住宅主體周邊設置沉降后澆帶,在地下室頂部設置伸縮后澆帶,后澆帶寬度1 000 mm。底板后澆位置設置加強筋,其配筋為板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2,沿板厚B中部設置300 mm×3 mm止水鋼板,并在板底部留縫位置設置外貼式止水帶(圖4)。
外墻后澆帶做法與底板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不設外貼止水帶,如圖5所示。頂板后澆帶在板厚中部設置膨脹止水條,具體如圖6所示。后澆帶應采用內摻微膨脹劑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兩側先澆部分高一級。
沉降后澆帶在主體結構頂板澆注14 d后,提供沉降觀測數據,經設計同意后澆注混凝土,地下室頂板溫度伸縮后澆帶,在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60 d,并經設計同意后澆注,養護時間不少于28 d。

圖4 底板后澆帶構造

圖5 外墻后澆帶構造

圖6 頂板后澆帶構造
(a)嚴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坍落度不能滿足泵送及配比要求時不得卸車,現場施工嚴禁向混凝土罐車及泵槽內加水。
(b)混凝土振搗必須密實,不能漏振、欠振,也不可過振。振搗做到快插慢拔,振搗時間為20~30 s,以混凝土面不再出現氣泡、不再顯著下沉、表面泛漿為準。
(c)膨脹加強帶按規定順序澆筑,澆筑前,應將先期澆筑的混凝土表面清潔干凈,并充分潤濕。振搗時應加強新舊混凝土結合處的振搗。
(d)底板和頂板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在混凝土終凝前用木抹刀、鐵抹刀搓壓混凝土表面,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現裂縫(主要是沉降裂縫、塑性收縮裂縫和表面失水干縮裂縫),抹壓共3 遍,混凝土原漿收面后立即進行養護作業。
(e)嚴格控制混凝土出機溫度和入模溫度,減少混凝土內外溫差,避免溫度變化過快;避免高溫下混凝土施工,盡量選擇夜間進行混凝土施工。
(f)地下室板結構采取覆蓋不透水、氣的薄膜布(如塑料薄膜布)方式進行養護。在混凝土澆筑完成時,收面后用薄膜布進行覆蓋混凝土表面(圖7),同時適當地澆水,這樣能保證混凝土在不失水的情況下得到充分的養護,確保質量。

圖7 混凝土養護
通過采用加大后澆帶設置距離,增加連續式膨脹加強帶和后澆式膨脹加強帶,并添加外加劑等綜合措施的混凝土超長結構裂縫控制技術,在保證地下室結構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的前提下,減少了混凝土結構開裂的情況,避免了大型地下室大面積滲漏的隱患。
與大量設置后澆帶的傳統做法相比,節省了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費,便于大型地下室在保證工程質量前提下,優化施工順序布置,有利于工程工期的順利實現,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