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土木建設有限公司路橋分公司 上海 200122
在橋梁工程施工中,筑島法常用于淺水區域的樁基工作平臺或沉井、無底鋼套箱等的工作平臺。一般而言,純土或草袋筑島施工適用于水深小于3.5 m,流速小于2 m/s的河岸淺灘地區。然而,在一些交通條件、施工條件限制較大的區域進行橋梁施工時,盡管水深、地形、地質等條件都不利,筑島施工也是一種可能的選擇。我公司在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北區1#橋施工時,在橋梁跨躍水庫庫區、河岸邊坡陡峭、巖層出露且水深極大的施工條件下,進行了深水筑島圍堰施工的嘗試,取得了部分成功。
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北區1#橋位于吉林省撫松縣小山水庫庫區,該橋跨越小山水庫庫區位置的紅泥河,橋長409 m,橋型布置為3×23 m+(90 m+160 m+90 m),主橋為剛構-連續梁橋。具體橋梁布置如圖1所示。
1#橋主墩均位于河岸邊,其4#、5#橋墩均采用矩形截面雙薄壁墩,截面尺寸為9 m×2 m,墩高為32 m,承臺截面尺寸采用17.3 m×12.8 m×4.5 m,下設置厚10 cm C15混凝土墊層,基礎采用12 根Φ1.8 m的鉆孔灌注樁,設計樁長15 m。

圖1 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北區1#橋橋型布置
本橋處于河谷之間,現場地主要為林地,該區域受峽谷切割影響,山勢陡峭,交通閉塞。河谷呈近似對稱U形,西岸坡度大于45°,東岸坡度約40°,坡面中上部殘破積層覆蓋,下部基巖裸露。水位678 m時,河面寬約167 m,水庫水深35 m。兩岸岸邊高程大于715 m,河床底面高程643 m。河床水流平穩為深潭,底部大部分是水庫形成后淹沒的河灘地,土質、砂礫和卵石的覆蓋層很薄。常用水位時,4#主墩位承臺水深6.1 m,5#主墩位于水下10.2 m。兩主墩位置水下地形如圖2所示。

圖2 主墩處水下地形
本橋位于吉林省撫松縣境內的長白山西坡,屬于長白山低山丘陵地貌單元。原地面除0.3~0.7 m的黏土碎石層外,其下均為強風化玄武巖。其水下部分有0.5~1.0 m的卵礫石層,滲透系數K=80 m/d。
本工程處于紅泥河下游,小山水電站上游支汊內,距離水庫大壩1 km,水流速度較小,施工水位受到冬季蓄水、春季發電放水、雨季洪水的三重影響:即冬季為了保持庫容,小山水電站從9月下旬開始下閘蓄水,一直到次年3月,在此期間,水位標高保持在正常蓄水位681 m左右(2010年實測平均值),水深達到37 m;每年春季3月開閘放水發電,一直到10月,水庫內水位反而降低,保持在676~680 m之間(6月10日至8月15日)。雨季(從7月到9月)受松花江上游的降水、泄洪和發電放水的相互影響,9月最高洪水位達到683.5 m,泄洪后死水位達到約為674 m(2010年水位最低值),水位高差達9.5 m。水庫水位變化頻繁,有時日落差超過3 m,嚴重制約了樁基、承臺和墩身的施工組織。
紅泥河為松花江流域的一條小河,平均流量約5 m3/s,洪水出現在春季和8~9月,洪水時流量較大,約30 m3/s。
深水、陡坡、淺履蓋層橋梁基礎是橋梁的施工難點,多出現在長江、水庫地形的橋梁設計中,其施工方法主要以圍堰法、固定平臺法和浮式平臺法為主。根據本工程的特點,我們針對以上施工方法進行了技術、經濟對比。
根據本橋的施工條件,我們根據經驗和初步方案對土石圍堰法、深水護筒組合平臺+鋼吊箱法、雙壁鋼套箱圍堰法和浮式平臺+鋼吊箱法共4 種施工方案進行了經濟分析,其工期約分別為4.5 個月、7 個月、9.5 個月和7 個月,相應的費用分別為455 萬元(不含基坑)、1 024 萬元、1 532 萬元和1 377 萬元。
據上述分析,由于當地填料較充分,土石圍堰筑島施工在經濟上和施工時間上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在環境保護和適用性上具有較大的制約。本工程開工時間為8月,長白山地區的年可施工時間一般為4~10月,而橋梁基礎施工平臺預計需用時間約4 個月。采用筑島施工可在當年內完成平臺施工,有效利用第2年可施工時間,經過專家論證,采取了此實施方案。
由于橋梁基礎工程施工期已經進入當地汛期,為保證主墩的基礎及下部結構施工,其筑島圍堰必須考慮水庫5 年的設計水位、流速和因洪水迅速漲落對筑島的影響,同時必須保證施工期的邊坡穩定。
由于當地為山嶺水庫庫區,交通閉塞,大型機械設備和水上施工設備無法進入,筑島施工采用水中進占法進行。
筑島的平面尺寸應為結構開挖所需的尺寸外加護坡道寬度。根據公路施工手冊有關筑島圍堰護坡道的要求,護坡道寬度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H——筑島高度,按10 m計算(承臺外緣2 m處水深);
φ——填土的內摩擦角(飽和狀態),填黏土取15°,填石取35°。
計算得出B在填土和填石條件下分別為7.3 m和5.4 m。
考慮施工工作面每邊1.6 m,本工程筑島的平面尺寸為31.3 m×26.8 m。
根據設計圖紙,小山水庫設計常水位為676.4 m,設計高水位為683.5 m,考慮到安全超高、風浪爬高等要求,筑島標高選擇685 m。
由于本工程4#墩側正在進行市政道路工程,有較多的石質棄方可以利用,為降低工程造價,初步選擇采用該石方為主要填料。5#墩側考慮以黏土填料為主。
筑島圍堰的水力計算主要是確定迎水面的坡度和防護處理。
3.4.1 采用經驗法計算
參考國內若干已建工程水中拋土特性[3]以及水中拋填土的穩定邊坡進行坡度估算公式為:

式中:α—— 圍堰坡角角度(°),cotα=X(水平邊長)/Y(縱高度);
K——邊坡穩定安全系數;
φ——土料內摩擦角值(°)。
根據對填料的土工試驗結果,按最小安全系數取值K=1.15,按上式計算求得坡角值如下:填石:cotα=K/tanφ=1.15/tan35=1.64填土:cotα=K/tanφ=1.15/tan15=4.29
3.4.2 邊坡穩定性驗算
采用理正軟件對筑島施工的邊坡穩定性進行驗算,經過多次試算,確定坡角值為1∶2.3。通過對現場模擬,確定計算邊坡形狀如圖3所示。在圖中,邊坡形狀可以分成4 個區域:其中,①區為填土區;②區為強風化和中風化玄武巖區;③區為碎石和卵石層;④區為黏土和淤泥質土層。采用圓弧滑動法進行其邊坡安全系數的計算。

圖3 筑島邊坡模型
經計算,填石邊坡的安全系數為K=1.965,其滑動面簡圖如圖4。填土邊坡的安全系數為K=1.212,其滑動面簡圖如圖5。均滿足穩定性要求。

圖4 填石筑島邊坡滑動面

圖5 填土筑島邊坡滑動面
通過上述分析,選擇深水筑島圍堰的坡比為1∶2.3。4#墩填筑方量為33 658 m3,5#墩填筑方量為36 541 m3。
方案確定后,開始進行圍堰筑島施工。4#墩采用現場的碎石土填筑,5#墩采用黏土填筑,每15 d對水庫下的斷面進行對比測量。
4#墩筑島9月20日先行施工,40 d后,填筑3.1萬 m3,岸邊未推進,經水下測量,部分填土已堆至邊坡,實際有效方量1.7萬 m3,流失率達到46%。
5#墩從10月16日填筑,填料采用黏土,施工過程中由于水位變化頻繁,日落差達4 m,筑島時常出現坍塌現象,往往前進幾米,第二天又全部滑落水中。15 d后填筑3.1萬 m3,經水下原地面測量,5#墩邊坡未見土方,所填土方已滑落河底,形成淤泥,實際有效填方不到5 000 m3,逾2萬 m3不知去向。橋兩側筑島土方在河底中心已經合攏,并已填高逾4 m。
通過對水文、地形情況的觀測,施工暫時停工,再次對筑島方案進行論證分析。筑島方案未達到預期主要有以下原因:
(a)施工期間,因當地洪水庫區水位變化頻繁,水位驟降對填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b)筑島設計時填料的內摩擦角僅考慮了飽和狀態時的數值,但未考慮到拋填土時迎水面內摩擦角的降低,根據國內相關資料,土質填料時,拋填土時迎水面內摩擦角僅為飽和狀態時數值的一半。填黏土時,迎水面拋填時其內摩擦角一般為9°~10°,按經驗公式計算其坡角值為7.26,遠大于施工取用的2.3。
(c)采用理正邊坡穩定性計算時,坡面模型與實際有所差距,安全系數偏低。
經上述分析,對筑島施工方案進行了調整,4#墩填石方案繼續施工,5#墩填土方案變更為鋼平臺。4#墩又經過20 d填筑,順利形成了筑島平臺,實際總填方量為6.4萬 m3,為當初設計值的1.9 倍。5#墩因筑島使坡面覆蓋土層加厚,鋼平臺得以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