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軼中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74)
在研究區域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過程中,對于土地利用的變化、城市化過程、土地覆蓋格局的影響以及區域環境的安全之間的作用和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對于區域環境造成的影響等比較重視。國內對于土地的利用,采用的是動態監測機制,從技術方面實現了由調查航空相片到對TM遙感影像資料的調查,后又經歷了多源衛星影像以及野外核查相互結合的步驟。
滇池是一個高原淡水湖泊,是昆明市生活以及工農業生產所需要水的來源。在這些年來因為區域發展速度提高,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所以流域之內的建設用地漸漸擴大,減少了農田以及草地的面積,導致景觀結構不合理、嚴重破碎以及景觀功能達不到要求等多方面的問題。在污染問題漸漸嚴重的過程中,人們加大了對于根源的研究力度。本文的研究區就是滇池流域,希望在昆明的發展過程中提供一定的依據以及參考。
滇池流域是在云貴高原的中部地區,在云南省屬于一個文化中心、政治、經濟以及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在24°29'—25°28'N,102°29'—103°01'E之內。地勢南低而北高,南北長度達到一百千米左右,東西寬度在五十千米左右,平均海拔將近兩千米,昆明市以及滇池流域都身在其中,氣候方面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
1970年代以來,因為昆明等四周城市工業的發展,以及四周農田的開發,造成滇池水的污染,尤其是富營養化的情形嚴重,大量藍藻生長,已造成用水上的問題。 在圍湖造田思想下,滇池由19世紀初的 500平方公里,減少到1938年的338平方公里,直到現在的290余平方公里。2007年以來昆明市政府對滇池的治理高度重視,通過幾年治理,滇池水質明顯好轉。
利用Arc GIS軟件,通過圖1中的流程,分別得到2002年和2013年兩個時期的滇池土地利用圖。


圖1 技術流程
統計2002年以及2013年對于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狀況的數據,能夠得出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狀況, 如圖2:

圖2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類型統計圖
由上圖可以直觀的得出2002年到2013年滇池流域各用地類型的變化,變化最大的是林地和其他用地,耕地和建設用地變化也較明顯。為了定量分析其土地利用變化,又制作圖3表1:

圖3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統計圖

表1 地利用類型統計表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滇池流域近10年來建設用地、林地、水域面積都有所增加,特別是林地的增加,與2002年相比翻了幾番,與之對應的耕地和其他用地的減少幅度也很大,由此可見政府對滇池流域綠化的重視,加大了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的力度,根據資料顯示,2008年以及2009年,昆明對于治理滇池的力度大大增加,只是在西山區就已經建立了較大的環湖生態帶;
據云南網2010年10月19日的新聞顯示滇池周邊3年退耕34萬畝農田。可以從遙感圖解譯的結果看出由于退耕還林的效果,如圖4、圖5所示(紅色為建設用地、綠色為林地、藍色為水域、黃色為耕地、紫色為灘涂、灰色為其他用地):

圖4 2002年解譯結果

圖5 2013年解譯結果
對于建設用地的增加,近十年來共有453.45 k m 2,并且在空間上基本上是集中在滇池北部,也就是昆明市的方向,這是城市擴張的必然結果。隨著滇池的環境好轉,當地的旅游事業肯定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必然會有更多的建設用地出現在滇池周邊,如: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等。可以從遙感圖解譯的結果看出城市擴張的結果,如圖6、圖7所示(紅色為建設用地、綠色為林地、藍色為水域、黃色為耕地、紫色為灘涂、灰色為其他用地):

圖6 2002年解譯結果

圖7 2013年解譯結果
總體來說,滇池流域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治理,生態景觀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耕地和其他用地的大幅度減少以及林地的增加對滇池流域的水土保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可能也是滇池水面面積增加了6.3 k m 2的直接原因。現在,在滇池周圍,平均可以達到100米范圍內,都建成了生態濕地。而在近幾年,預計會擴大3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滇池將擴大到近320平方公里,這是滇池自圍湖造田后的一個歷史性轉變。
另外,《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該條例由原來市級的法律法規上升為省級的法律法規,提升了保護滇池的法律效力等級,突出了滇池保護治理的重要性,同時對滇池保護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滇池保護治理各項工作的進行。
在土地利用變化的過程中,不僅包括內在的驅動力,還包含外在的驅動力,另外還有自然以及社會驅動力。所以說,分析土地利用類型在變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以及對于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因素進行控制,能夠在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以及優化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據。
在滇池人口每年增長的過程中,漸漸擴大了滇池流域的建設用地,從而減少了自然以及農用地。因此土地供給方面的矛盾漸漸加大,在人口增加的過程中,人們為了使自身發展得到維持,擴大了土地利用,所以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人地關系的過程中。
在決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過程中,經濟因素是一個非常基礎的條件,對于土地變化產生的作用會表現在經濟結構、科技進步、農業生產效益、工業發展、商業發展以及貿易發展等各個方面。這些因素的變化,會對于土地開發的各個方面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
近年,昆明市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漸增加,其城鎮化水平提高較快,昆明市2003年、2008 年的土地利用城鎮化指數E值分別為0.758 和1.065,隨時間變化而迅速增加了40%。因滇池處于昆明市,因而可以根據昆明的情況來看滇池流域,即城鎮化是引起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種新政策的實施會對一個區域景觀格局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國家大力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以來,使得區域林地面積得到很大的增加,而且不僅在山區增加林地面積,平坦地區也會得到增加,所以會大幅度增加破碎度。
在國家提倡對于第三產業,也就是旅游業的大量發展的過程中,湖區旅游業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漸漸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推動力。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其他行業也漸漸得到了發展,所以對于土地的利用類型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總結:本文的研究區是昆明市的滇池流域,對于2002年及2013年的數據進行研究,采用了Arc GIS等軟件,從土地的各個方面展開分析,包括土地總體情況、數量和利用的轉移,分析了土地利用類型變化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及產生變化的原因,從而找出了相應的驅動力。
對于土地利用以及生態景觀變化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包含了人類社會的文化、經濟以及政治活動等各個方面。因而,對于研究土地利用變化,也需要諸多學科的共同加入,協調努力才能做到最好。
[1]張加龍,鄭傳斌. 基于GIS /RS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J]地礦測繪,2011年,27卷(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