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葉俊+吳文仙+楊儀+楊彥榮+姚源清
編者按:生態文明貴陽論壇2014年年會共設近百場主題分論壇,圍繞綠色發展產業轉型、和諧社會包容發展、生態安全環境治理、價值倫理文明對話等話題展開,不少都是匯聚全球智慧的思想盛筵。本刊選擇部分論壇進行報道,呈現嘉賓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新“絲路”新未來
綠色絲綢之路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重新設計、重新構建世界經濟的機會。
——素拉杰(泰國前副總理)
7月11日,包括馬耳他總理約瑟夫·穆斯卡特,瓦努阿圖副總理哈姆·利尼,原國務委員戴秉國等重量級嘉賓,以“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四國,提出共同建設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在訪問東南亞國家時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倡議。“一路一帶”戰略構想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新絲綢之路又該如何建?圍繞著這些話題,穆斯卡特、哈姆·利尼以及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泰國前副總理素拉杰等國外嘉賓先后發言,他們都高度肯定了中國“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并希望能積極參與其中。
“絲綢之路的核心理念是接觸、連接和互聯互通。”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表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我們向外看,而不僅僅把視角禁錮在自己的國家內部。
“綠色絲綢之路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重新設計、重新構建世界經濟的機會。”素拉杰認為,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將把全球一半的人口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并為各國提供更多貿易和投資機會。在這樣的框架下,提出綠色絲綢之路的概念,能讓我們充分把握住綠色經濟帶來的各種機遇,實現社會公平平衡、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減少環境風險。
貴州與綠色絲綢之路的建設有著怎樣的關聯?這個話題同樣得到了與會者的關注。“綠色的貴州,就像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片綠肺。”原國務委員戴秉國認為,貴州與絲綢之路有著很深的淵源,而且必將在綠色絲綢之路的建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貴州人民為生態文明而努力,因生態文明而受益。”
參加論壇的國內外專家還分別從體制機制建設、互聯互通、就業等方面對如何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提出了更加專業化和具有可行性的意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如何讓絲綢之路綠起來,關鍵是要有合理的機制。他提出,開展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讓碳匯指標貨幣化,用綠色金融杠桿、免稅政策等調動社會積極性,推動生態產業發展。
中華文化的生態智慧
中華文明雖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始終保持著“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
——葉小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
7月10日,“中華文化與生態文明論壇”在悠揚的古琴聲中拉開了帷幕。
今年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兩場在貴陽市孔學堂明倫堂舉辦的“中華文化與生態文明”論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來自中華文化的思想資源和全球視野。
依托文藝復興崛起的西方工業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它以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增長為基礎,存在著無限的經濟增長欲求與有限的資源環境供給之間的矛盾。也徹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人類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敵人。世界發展模式期待深刻轉型。那么,路在何方?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開宗明義的提出,“生態危機是當今世界人類生存危機的一部分,在和平時期,它是關系到所有人生活質量生命安全,關系社會持續發展的大事。環境保護問題的根本在于文化,而不是技術。”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葉小文認為,中華文明在生態文明新時代應當迸發出新的活力,“中華文明雖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始終保持著“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契合時代需求。”
“延續千年不斷的中華文明,有著自己的生存智慧,給人以啟示‘我與你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生命的交互與對等,我與你不可分。”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林安梧同樣認為,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中,中華文明具有著獨特價值。
美國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宋雅杰表示,著眼于全球文明的視野,需要把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整合起來進行學習。“我們研究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固然重要,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整合起來進行思考同樣不可或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多元文化共生的文明對話。”
暢談中華文華,并非中國學者的“一言堂”,許多外國學者應邀出席此次論壇,他們對中華文明有著深入研究,并站在不同的視角,分享了他們的觀點。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安樂哲說:“從修身立德切入,最后歸結為責任。中國的崛起帶來世界整個秩序的變化,希望中國在文化上也能對整個世界的秩序做出貢獻。”
圍繞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思想與生態文明主題,深入探討儒家“天人合一”、佛家“萬物皆有生命”以及道家“道法自然”的學說,十數位文化大家、知名學者先后發言,孔學堂內,弦歌之聲不斷……
后2015時代的反貧困
綠色扶貧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多維扶貧。
——張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主任)
在2000年9月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各國領導人就消除貧窮、饑餓、疾病等問題商定了一套有時限的目標。這些目標主要包括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等八個方面。這些目標和指標被置于此后全球議程的核心,統稱為千年發展目標。所有目標完成時間是2015年。
后2015時代馬上到來。在今年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反貧困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性話題。7月11日,在“生態文明與反貧困”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社會發展和反貧困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就如何促進社會和諧包容發展等問題展開了探討。
“國家亟需創新扶貧開發理念,轉變扶貧反貧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認為,中國在扶貧取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缺陷,因而反貧困工作須“從開發型向發展型、單一項目型向綜合和系統型、從政府為主導向多元參與和共治型、從經濟型向人與生態共生共榮型轉變。”
針對中國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所取得的矚目成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諾德厚·阿蘭首先予以積極肯定,同時也希望中國能在國際扶貧中繼續擔當責任,“中國既要滿足國際社會對發揮扶貧領導力的期望,又要致力于解決貧困問題,應對新問題和挑戰,應該與其他國家分享扶貧和經濟發展經驗。”
“包容性發展不僅體現為發展果實共享,同時也包括過程容納參與者。”在貧困群體的行動主體重構上,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哈米德·謝里夫表示,要倚靠社會力量和企業,提高社區能力和意識,從而發揮貧困群體在脫貧中的主體作用。
與哈米德·謝里夫的觀點不同,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則認為,“精準扶貧”和網絡化為城市志愿者和農村需求對接提供了可能和便利。通過更多志愿者參與,配合政府的主力扶貧,把志愿者與農村需求對接起來,也可以走出一條新的扶貧路子。
事實上,反貧困并不只是單一的經濟扶貧,正如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主任張琦所說,“綠色扶貧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多維扶貧”。對此,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廖曉義也以精神扶貧、社會扶貧和生態扶貧予以了積極回應,“精神扶貧要用共同的夢想凝聚人心,社會扶貧要城鄉共生,生態扶貧要注重環境保護。”
通過對話,論壇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反貧困貴陽共識(2014)》。宣言認為,只有將經濟、社會、生態文明“三位一體”統籌,才能促進反貧困工作的突破。
企業、NGO面對面話“綠”
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與NGO合作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進程。
——馬軍(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在世人心中,企業和NGO(非政府組織)有著不同的目標:NGO以慈善公益為出發點,是為了提高特定的社會目標,在社會中扮演“公民衛士”的角色;企業是為了最大化股東利益,以謀取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在國家致力于發展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之下,NGO面對企業,能否消除“隔膜”、達成共識、攜手同行?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貫穿于“企業家精神與綠色NGO”分論壇之中。
7月11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的“企業家精神與綠色NGO”分論壇上,政府代表、知名企業代表以及綠色NGO組織代表三方圍繞“如何以企業家精神推動綠色NGO發展”、“綠色NGO作為社會企業如何通過技術與管理的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綠色NGO如何與相關產業和城市的企業家進行合作”三個話題展開討論。
NGO在中國是新事物。NGO也被理解為第三部門(TheThirdParty),即民間團體,相對政府(第一部門)和企業(第二部門)之外的第三部門。使用這一詞語似乎在NGO與政府、NGO與企業之間放上了楚河漢界,這會導致人們先入為主的認為NGO的使命純粹就是為了監督政府和企業,因而當NGO具有盈利目的或者盈利特征時,就會招致爭議。這樣帶來的弊端是,NGO成了尷尬的“苦行僧”,殊不知若奉行“君子固窮”的工作態度和做法只會制約NGO的進一步發展,使之陷入困境。論壇主持人,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認為,“自由度更高的圓桌會形式可以讓企業家和NGO代表能夠敞開心扉,坦誠交流,雖然針鋒相對,但可以談出真知灼見。”大量案例證明,企業家和NGO合作是有必要的,只要合作模式得當,合作過程保持公開透明,NGO就不會由于和企業合作而喪失其公正客觀性。
論壇上,各方代表表明觀點: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NGO希望企業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社會生態效益,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與NGO合作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進程;丹佛斯中國副總裁車巍認為,企業承擔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毋庸質疑,但企業會有選擇地開展公益實踐,在與政府、社會合作的時候會有自己的考量,更多時候會選擇有較強執行力的NGO合作;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廖曉義認為,國際NGO領域的一些變化表明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已越來越密切,NGO工作者同樣需要了解企業家精神,NGO不但要了解企業家精神,還應該將企業家精神運用到NGO管理之中。
會議最終形成“NGO貴陽共識”:NGO與企業要加強交流對話,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謀求共同進步,推動社會發展;企業愿意為NGO在中國開展活動提供更多支持,推動整個環境保護項目的發展;企業和NGO要積極開展更多合作,遵守環境法律,履行環境責任,在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更多領域實現雙方共贏;企業與NGO積極借助溝通平臺,通過規律性、經常性的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最大力度發揮大數據的潛在價值,讓討論轉變為政府的執法行為、消費者的綠色選擇。
環境法治刻不容緩
從水源頭到水龍頭,要嚴格目標責任……多種手段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劉寧(國家水利部副部長)
“諸位,正當我們口渴難耐時,卻發現桌上的這瓶水是被污染了的無法下口,該怎么辦呢?”7月12日,在“大都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分論壇上,水利部副部長劉寧拋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引起了與會嘉賓的激烈討論。劉寧認為,水源保護是飲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嚴防死守。“從水源頭到水龍頭,要嚴格目標責任,落實水源保護規劃,強化執法監督,完善科技標準,以制度、管理、監督、科技等多種手段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不僅僅是飲用水,土壤、食品、海洋、森林等的保護與發展方面,都離不開環境法制建設。
在“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環境法”分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政法力量應強力介入環保領域,建立專業的生態保護政法體系治理環境污染,改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打擊力量弱”的現狀。
環境法專家、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說,過去在生態保護領域法規不健全,對環保違法犯罪行為處罰太輕,“長期以來,形成了‘企業污染、老百姓受害、政府買單、法院干瞪眼的情況。”而環保執法力量的欠缺,更使一些企業“膽大妄為”。
在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方面,“貴陽模式”獲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認可。2007年11月,貴陽中院環境保護審判庭、清鎮法院環保法庭成立,形成以環境公益訴訟及環保審判為一體的“貴陽模式”。
“通過立法方式解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出路。”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孫潮認為,在中央立法為主的體制下,地方立法應該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多年來,我們立法最大的教訓是太過于原則,我們過多地強調法律的統一性,使得很多地方性法規在制定過程中只是重復了中央立法的基本原則,而沒有具體化,可操作性不強。”而在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互動”中,孫潮建議要“發揮地方立法的制度優勢,增強地方性環境立法的時效性,在地方環境立法的實施機制上更加注重司法手段,實現立法與司法的良性互補。”(責任編輯/蔣葉俊)
企業、NGO面對面話“綠”
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與NGO合作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進程。
——馬軍(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在世人心中,企業和NGO(非政府組織)有著不同的目標:NGO以慈善公益為出發點,是為了提高特定的社會目標,在社會中扮演“公民衛士”的角色;企業是為了最大化股東利益,以謀取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在國家致力于發展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之下,NGO面對企業,能否消除“隔膜”、達成共識、攜手同行?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貫穿于“企業家精神與綠色NGO”分論壇之中。
7月11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的“企業家精神與綠色NGO”分論壇上,政府代表、知名企業代表以及綠色NGO組織代表三方圍繞“如何以企業家精神推動綠色NGO發展”、“綠色NGO作為社會企業如何通過技術與管理的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綠色NGO如何與相關產業和城市的企業家進行合作”三個話題展開討論。
NGO在中國是新事物。NGO也被理解為第三部門(TheThirdParty),即民間團體,相對政府(第一部門)和企業(第二部門)之外的第三部門。使用這一詞語似乎在NGO與政府、NGO與企業之間放上了楚河漢界,這會導致人們先入為主的認為NGO的使命純粹就是為了監督政府和企業,因而當NGO具有盈利目的或者盈利特征時,就會招致爭議。這樣帶來的弊端是,NGO成了尷尬的“苦行僧”,殊不知若奉行“君子固窮”的工作態度和做法只會制約NGO的進一步發展,使之陷入困境。論壇主持人,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認為,“自由度更高的圓桌會形式可以讓企業家和NGO代表能夠敞開心扉,坦誠交流,雖然針鋒相對,但可以談出真知灼見。”大量案例證明,企業家和NGO合作是有必要的,只要合作模式得當,合作過程保持公開透明,NGO就不會由于和企業合作而喪失其公正客觀性。
論壇上,各方代表表明觀點: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NGO希望企業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社會生態效益,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與NGO合作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進程;丹佛斯中國副總裁車巍認為,企業承擔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毋庸質疑,但企業會有選擇地開展公益實踐,在與政府、社會合作的時候會有自己的考量,更多時候會選擇有較強執行力的NGO合作;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廖曉義認為,國際NGO領域的一些變化表明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已越來越密切,NGO工作者同樣需要了解企業家精神,NGO不但要了解企業家精神,還應該將企業家精神運用到NGO管理之中。
會議最終形成“NGO貴陽共識”:NGO與企業要加強交流對話,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謀求共同進步,推動社會發展;企業愿意為NGO在中國開展活動提供更多支持,推動整個環境保護項目的發展;企業和NGO要積極開展更多合作,遵守環境法律,履行環境責任,在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更多領域實現雙方共贏;企業與NGO積極借助溝通平臺,通過規律性、經常性的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最大力度發揮大數據的潛在價值,讓討論轉變為政府的執法行為、消費者的綠色選擇。
環境法治刻不容緩
從水源頭到水龍頭,要嚴格目標責任……多種手段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劉寧(國家水利部副部長)
“諸位,正當我們口渴難耐時,卻發現桌上的這瓶水是被污染了的無法下口,該怎么辦呢?”7月12日,在“大都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分論壇上,水利部副部長劉寧拋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引起了與會嘉賓的激烈討論。劉寧認為,水源保護是飲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嚴防死守。“從水源頭到水龍頭,要嚴格目標責任,落實水源保護規劃,強化執法監督,完善科技標準,以制度、管理、監督、科技等多種手段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不僅僅是飲用水,土壤、食品、海洋、森林等的保護與發展方面,都離不開環境法制建設。
在“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環境法”分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政法力量應強力介入環保領域,建立專業的生態保護政法體系治理環境污染,改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打擊力量弱”的現狀。
環境法專家、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說,過去在生態保護領域法規不健全,對環保違法犯罪行為處罰太輕,“長期以來,形成了‘企業污染、老百姓受害、政府買單、法院干瞪眼的情況。”而環保執法力量的欠缺,更使一些企業“膽大妄為”。
在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方面,“貴陽模式”獲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認可。2007年11月,貴陽中院環境保護審判庭、清鎮法院環保法庭成立,形成以環境公益訴訟及環保審判為一體的“貴陽模式”。
“通過立法方式解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出路。”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孫潮認為,在中央立法為主的體制下,地方立法應該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多年來,我們立法最大的教訓是太過于原則,我們過多地強調法律的統一性,使得很多地方性法規在制定過程中只是重復了中央立法的基本原則,而沒有具體化,可操作性不強。”而在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互動”中,孫潮建議要“發揮地方立法的制度優勢,增強地方性環境立法的時效性,在地方環境立法的實施機制上更加注重司法手段,實現立法與司法的良性互補。”(責任編輯/蔣葉俊)
企業、NGO面對面話“綠”
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與NGO合作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進程。
——馬軍(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在世人心中,企業和NGO(非政府組織)有著不同的目標:NGO以慈善公益為出發點,是為了提高特定的社會目標,在社會中扮演“公民衛士”的角色;企業是為了最大化股東利益,以謀取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在國家致力于發展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之下,NGO面對企業,能否消除“隔膜”、達成共識、攜手同行?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貫穿于“企業家精神與綠色NGO”分論壇之中。
7月11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的“企業家精神與綠色NGO”分論壇上,政府代表、知名企業代表以及綠色NGO組織代表三方圍繞“如何以企業家精神推動綠色NGO發展”、“綠色NGO作為社會企業如何通過技術與管理的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綠色NGO如何與相關產業和城市的企業家進行合作”三個話題展開討論。
NGO在中國是新事物。NGO也被理解為第三部門(TheThirdParty),即民間團體,相對政府(第一部門)和企業(第二部門)之外的第三部門。使用這一詞語似乎在NGO與政府、NGO與企業之間放上了楚河漢界,這會導致人們先入為主的認為NGO的使命純粹就是為了監督政府和企業,因而當NGO具有盈利目的或者盈利特征時,就會招致爭議。這樣帶來的弊端是,NGO成了尷尬的“苦行僧”,殊不知若奉行“君子固窮”的工作態度和做法只會制約NGO的進一步發展,使之陷入困境。論壇主持人,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認為,“自由度更高的圓桌會形式可以讓企業家和NGO代表能夠敞開心扉,坦誠交流,雖然針鋒相對,但可以談出真知灼見。”大量案例證明,企業家和NGO合作是有必要的,只要合作模式得當,合作過程保持公開透明,NGO就不會由于和企業合作而喪失其公正客觀性。
論壇上,各方代表表明觀點: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NGO希望企業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社會生態效益,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與NGO合作積極推動生態文明進程;丹佛斯中國副總裁車巍認為,企業承擔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毋庸質疑,但企業會有選擇地開展公益實踐,在與政府、社會合作的時候會有自己的考量,更多時候會選擇有較強執行力的NGO合作;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廖曉義認為,國際NGO領域的一些變化表明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已越來越密切,NGO工作者同樣需要了解企業家精神,NGO不但要了解企業家精神,還應該將企業家精神運用到NGO管理之中。
會議最終形成“NGO貴陽共識”:NGO與企業要加強交流對話,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謀求共同進步,推動社會發展;企業愿意為NGO在中國開展活動提供更多支持,推動整個環境保護項目的發展;企業和NGO要積極開展更多合作,遵守環境法律,履行環境責任,在雙方可以開展合作的更多領域實現雙方共贏;企業與NGO積極借助溝通平臺,通過規律性、經常性的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最大力度發揮大數據的潛在價值,讓討論轉變為政府的執法行為、消費者的綠色選擇。
環境法治刻不容緩
從水源頭到水龍頭,要嚴格目標責任……多種手段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劉寧(國家水利部副部長)
“諸位,正當我們口渴難耐時,卻發現桌上的這瓶水是被污染了的無法下口,該怎么辦呢?”7月12日,在“大都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分論壇上,水利部副部長劉寧拋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引起了與會嘉賓的激烈討論。劉寧認為,水源保護是飲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嚴防死守。“從水源頭到水龍頭,要嚴格目標責任,落實水源保護規劃,強化執法監督,完善科技標準,以制度、管理、監督、科技等多種手段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不僅僅是飲用水,土壤、食品、海洋、森林等的保護與發展方面,都離不開環境法制建設。
在“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環境法”分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政法力量應強力介入環保領域,建立專業的生態保護政法體系治理環境污染,改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打擊力量弱”的現狀。
環境法專家、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說,過去在生態保護領域法規不健全,對環保違法犯罪行為處罰太輕,“長期以來,形成了‘企業污染、老百姓受害、政府買單、法院干瞪眼的情況。”而環保執法力量的欠缺,更使一些企業“膽大妄為”。
在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方面,“貴陽模式”獲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認可。2007年11月,貴陽中院環境保護審判庭、清鎮法院環保法庭成立,形成以環境公益訴訟及環保審判為一體的“貴陽模式”。
“通過立法方式解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出路。”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孫潮認為,在中央立法為主的體制下,地方立法應該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多年來,我們立法最大的教訓是太過于原則,我們過多地強調法律的統一性,使得很多地方性法規在制定過程中只是重復了中央立法的基本原則,而沒有具體化,可操作性不強。”而在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互動”中,孫潮建議要“發揮地方立法的制度優勢,增強地方性環境立法的時效性,在地方環境立法的實施機制上更加注重司法手段,實現立法與司法的良性互補。”(責任編輯/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