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
從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到苗族歌舞、服飾、節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脈,需要保護、傳承和悉心呵護。
西江千戶苗寨,一個“藏在貴州大山里的桃花源”,一個“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地”,一個“用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
這個居住著1288戶、近6000村民的“世界最大苗寨”,不僅擁有規模龐大的苗族民居,而且擁有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
近年來,隨著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多,游客需求的日益多元,西江苗寨,正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努力打造景區“升級版”。
提質擴容
六年前,西江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旅游景區,雖然有著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卻因種種瓶頸讓外來者望而卻步。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和養殖,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村里80%以上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
2008年,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召開,全面開啟了西江苗寨旅游的新時代。經過六年的發展,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文化旅游資源不斷開發,外來游客人數不斷增多,不僅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而且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一個“聚寶盆”。
伴隨著旅游的火爆現象甚至節假日的“井噴”狀況, 西江苗寨容量較小、檔次不高、設施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以至于從去年10月3日開始,西江苗寨不得不發出公告,限定每天進入景區的游客人數。
提質擴容迫在眉睫,景區升級勢在必行。
從完善基礎設施著手,雷山縣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利益共享”的方式,多方合作,共同開發,實現多贏。一方面,加快凱雷高速公路和環雷公山旅游公路建設,著力解決和改善交通瓶頸,為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提供水、電、路、訊和土地收儲服務;另一方面,從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文化旅游發展專項基金,用于鼓勵和扶持文化旅游公司、組織和個人。
在西江景區,記者看到,環線路燈項目、污水管網收集工程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已進入內部裝修、設備安裝階段;景區燈光系統提升項目開始規劃設計;干榮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已完成萬米長廊工程設計,即將進入施工階段……
此外,投入9000萬元的營上綜合服務區場平工程已基本完成,一系列配套設施也在相繼跟進。
——容納4000輛車的生態停車場,有效地解決了車輛出進問題;
——擴建后的表演場,由原來只能容納500人擴展到現在容納3000多人;
——刺繡、蠟染、織布、斗鳥、斗牛等民間工藝和民俗活動展示,進一步提升民族歌舞文化內涵。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使西江苗寨景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截止6月19日,景區實際購票游客25.65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60% ;實現購票收入2060.92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0.12% ;實現綜合收入2547.68萬元,同比增長21.08%。
按照計劃,在提質擴容工程全面啟動之后,西江苗寨將力爭用幾年時間,打造貴州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的5A級龍頭景區。
樂業富民
一業崛起百業興。西江旅游的迅速發展,帶動起其他產業的逐漸壯大。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楊小米嗅到商機,回到西江苗寨租了一棟兩層結構的民居,開辦了一家名叫“阿米苗家”的“農家樂”。
雖然是侗族人,但在苗寨生活多年的楊小米已經逐漸“苗化”了,唱苗歌、說苗話都不在話下。
“店里雖然請了20多名員工,但旅游旺季我還得要自己去干活,周末還要把親戚請過來幫忙才行?!睏钚∶渍f,她的“農家樂”接待一天最多時可達300人,一年可凈賺20多萬元。
在西江苗寨,同樣經營“農家樂”的苗族姑娘潘小蘭,每天都在忙著迎接源源不斷的客人。
“日子越過越好,既能在家中就業,又能在父母身邊盡孝?!?潘小蘭說,更讓她高興的是,從小就學會的苗族歌舞,現在居然也能用來賺錢了。
在潘小蘭的“農家樂”里,游客不僅能品嘗到苗鄉美食,還能了解苗族特有的餐飲文化,欣賞苗族歌舞。
幾年來,潘小蘭心中始終堅持著一個夢想:把自己的“農家樂”辦成一個民族文化培訓基地,讓更多的苗族年輕人了解、學習本民族文化。
現年36歲的潘世龍,是家族第六代銀飾加工傳承人,2001年貴州大學畢業后,他曾在貴陽打工多年,但總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
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進西江,潘世龍籌資10萬元開起了銀飾店,當年不僅收回了成本,還賺了10多萬元。第二年,“苗王銀莊”正式開業,潘世龍當起了總經理。
以前作為紀念品贈送的銀飾、剌繡、蘆笙等民族民間工藝品,隨著旅游的開發,現已成為旅游市場最具潛力的民族旅游商品。在西江苗寨銀飾鍛造、剌繡、蘆笙制作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6項屬于民族民間手工“絕活”,推進“非遺”與市場緊密結合,如今已成為當地部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目前,雷山縣已發展“農家樂”328戶,直接從事旅游行業人數達5000多人,帶動5萬農民脫貧致富。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的茶葉、銀飾、刺繡、天麻、黑毛豬、林下土雞等產業的發展壯大,僅茶葉基地就達9.8萬畝,2013年實現茶產值達5.5億元,受益茶農達1.04萬戶。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一業帶三產,即旅游業帶動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正逐步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崩咨娇h委書記黃清發說。
留住根脈
一個旅游景區的美麗轉身,引來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北京電視臺《家有童心》、上海尚星《美食大王牌》、中央電視臺《中國大觀》等欄目均對西江苗寨進行過拍攝宣傳。
外塑形象,內強品質。作為民族文化類景區,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因此,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開發,成為提升景區文化品味,豐富景區文化內涵的重要形式。
“公司一方面重視演出質量的提升,對表演場舞臺進行優化改造的同時,推出《美麗西江》大型實景民俗晚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景區周邊規劃工作,組建嘎歌古道資產運營公司,加快對環寨公路片區挖掘和開發,以推進景區業態的完善與苗族文化的展示?!蔽鹘裘缯幕糜伟l展有限公司營銷公司副經理余世光說,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探索,景區實現了從觀光游到體驗游的逐步轉變,從而讓旅游的節奏“慢”下來。
然而,當旅游業的發展給西江帶來大把鈔票時,“城鎮化”這股微風卻悄悄地改變了苗家人的生活。景區的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在無形之中破壞了苗族文化的原滋原味。
雷山縣敏銳地意識到苗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保護。
以旅游為載體,通過申遺來加強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為旅游發展提供永續的發展動力。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年、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苗族鼓藏節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實際上,從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到苗族歌舞、服飾、節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脈,需要保護、傳承和悉心呵護。
因此,西江景區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致力于以現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保護好現有文化,以項目化的方式來拯救瀕危文化,以旅游開發的方式來挖掘遺失文化。一方面,重視苗族文化的社會傳承,做好苗族傳統文化“進校園”,通過對“文化自信”的培養,逐步提高和強化村民的“文化自覺”。另一方面,重視苗族文化的對外弘揚,通過旅游開發、宣傳營銷、現代傳媒以及創意產業開發等形式,將苗族文化推向世界,提高苗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與感召力。
2013年,《全球手工藝保護貴州宣言》發布,來自世界各國的民間藝術國際組織官員、學者和手工藝人等100余人在西江千戶苗寨參加簽字儀式。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西江苗寨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文化與旅游“聯姻”,推動了西江千戶苗寨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編輯/喻丹)
從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到苗族歌舞、服飾、節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脈,需要保護、傳承和悉心呵護。
西江千戶苗寨,一個“藏在貴州大山里的桃花源”,一個“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地”,一個“用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
這個居住著1288戶、近6000村民的“世界最大苗寨”,不僅擁有規模龐大的苗族民居,而且擁有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
近年來,隨著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多,游客需求的日益多元,西江苗寨,正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努力打造景區“升級版”。
提質擴容
六年前,西江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旅游景區,雖然有著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卻因種種瓶頸讓外來者望而卻步。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和養殖,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村里80%以上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
2008年,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召開,全面開啟了西江苗寨旅游的新時代。經過六年的發展,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文化旅游資源不斷開發,外來游客人數不斷增多,不僅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而且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一個“聚寶盆”。
伴隨著旅游的火爆現象甚至節假日的“井噴”狀況, 西江苗寨容量較小、檔次不高、設施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以至于從去年10月3日開始,西江苗寨不得不發出公告,限定每天進入景區的游客人數。
提質擴容迫在眉睫,景區升級勢在必行。
從完善基礎設施著手,雷山縣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利益共享”的方式,多方合作,共同開發,實現多贏。一方面,加快凱雷高速公路和環雷公山旅游公路建設,著力解決和改善交通瓶頸,為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提供水、電、路、訊和土地收儲服務;另一方面,從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文化旅游發展專項基金,用于鼓勵和扶持文化旅游公司、組織和個人。
在西江景區,記者看到,環線路燈項目、污水管網收集工程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已進入內部裝修、設備安裝階段;景區燈光系統提升項目開始規劃設計;干榮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已完成萬米長廊工程設計,即將進入施工階段……
此外,投入9000萬元的營上綜合服務區場平工程已基本完成,一系列配套設施也在相繼跟進。
——容納4000輛車的生態停車場,有效地解決了車輛出進問題;
——擴建后的表演場,由原來只能容納500人擴展到現在容納3000多人;
——刺繡、蠟染、織布、斗鳥、斗牛等民間工藝和民俗活動展示,進一步提升民族歌舞文化內涵。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使西江苗寨景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截止6月19日,景區實際購票游客25.65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60% ;實現購票收入2060.92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0.12% ;實現綜合收入2547.68萬元,同比增長21.08%。
按照計劃,在提質擴容工程全面啟動之后,西江苗寨將力爭用幾年時間,打造貴州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的5A級龍頭景區。
樂業富民
一業崛起百業興。西江旅游的迅速發展,帶動起其他產業的逐漸壯大。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楊小米嗅到商機,回到西江苗寨租了一棟兩層結構的民居,開辦了一家名叫“阿米苗家”的“農家樂”。
雖然是侗族人,但在苗寨生活多年的楊小米已經逐漸“苗化”了,唱苗歌、說苗話都不在話下。
“店里雖然請了20多名員工,但旅游旺季我還得要自己去干活,周末還要把親戚請過來幫忙才行。”楊小米說,她的“農家樂”接待一天最多時可達300人,一年可凈賺20多萬元。
在西江苗寨,同樣經營“農家樂”的苗族姑娘潘小蘭,每天都在忙著迎接源源不斷的客人。
“日子越過越好,既能在家中就業,又能在父母身邊盡孝。” 潘小蘭說,更讓她高興的是,從小就學會的苗族歌舞,現在居然也能用來賺錢了。
在潘小蘭的“農家樂”里,游客不僅能品嘗到苗鄉美食,還能了解苗族特有的餐飲文化,欣賞苗族歌舞。
幾年來,潘小蘭心中始終堅持著一個夢想:把自己的“農家樂”辦成一個民族文化培訓基地,讓更多的苗族年輕人了解、學習本民族文化。
現年36歲的潘世龍,是家族第六代銀飾加工傳承人,2001年貴州大學畢業后,他曾在貴陽打工多年,但總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
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進西江,潘世龍籌資10萬元開起了銀飾店,當年不僅收回了成本,還賺了10多萬元。第二年,“苗王銀莊”正式開業,潘世龍當起了總經理。
以前作為紀念品贈送的銀飾、剌繡、蘆笙等民族民間工藝品,隨著旅游的開發,現已成為旅游市場最具潛力的民族旅游商品。在西江苗寨銀飾鍛造、剌繡、蘆笙制作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6項屬于民族民間手工“絕活”,推進“非遺”與市場緊密結合,如今已成為當地部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目前,雷山縣已發展“農家樂”328戶,直接從事旅游行業人數達5000多人,帶動5萬農民脫貧致富。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的茶葉、銀飾、刺繡、天麻、黑毛豬、林下土雞等產業的發展壯大,僅茶葉基地就達9.8萬畝,2013年實現茶產值達5.5億元,受益茶農達1.04萬戶。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一業帶三產,即旅游業帶動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正逐步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崩咨娇h委書記黃清發說。
留住根脈
一個旅游景區的美麗轉身,引來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北京電視臺《家有童心》、上海尚星《美食大王牌》、中央電視臺《中國大觀》等欄目均對西江苗寨進行過拍攝宣傳。
外塑形象,內強品質。作為民族文化類景區,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因此,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開發,成為提升景區文化品味,豐富景區文化內涵的重要形式。
“公司一方面重視演出質量的提升,對表演場舞臺進行優化改造的同時,推出《美麗西江》大型實景民俗晚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景區周邊規劃工作,組建嘎歌古道資產運營公司,加快對環寨公路片區挖掘和開發,以推進景區業態的完善與苗族文化的展示?!蔽鹘裘缯幕糜伟l展有限公司營銷公司副經理余世光說,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探索,景區實現了從觀光游到體驗游的逐步轉變,從而讓旅游的節奏“慢”下來。
然而,當旅游業的發展給西江帶來大把鈔票時,“城鎮化”這股微風卻悄悄地改變了苗家人的生活。景區的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在無形之中破壞了苗族文化的原滋原味。
雷山縣敏銳地意識到苗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保護。
以旅游為載體,通過申遺來加強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為旅游發展提供永續的發展動力。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年、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苗族鼓藏節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實際上,從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到苗族歌舞、服飾、節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脈,需要保護、傳承和悉心呵護。
因此,西江景區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致力于以現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保護好現有文化,以項目化的方式來拯救瀕危文化,以旅游開發的方式來挖掘遺失文化。一方面,重視苗族文化的社會傳承,做好苗族傳統文化“進校園”,通過對“文化自信”的培養,逐步提高和強化村民的“文化自覺”。另一方面,重視苗族文化的對外弘揚,通過旅游開發、宣傳營銷、現代傳媒以及創意產業開發等形式,將苗族文化推向世界,提高苗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與感召力。
2013年,《全球手工藝保護貴州宣言》發布,來自世界各國的民間藝術國際組織官員、學者和手工藝人等100余人在西江千戶苗寨參加簽字儀式。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西江苗寨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文化與旅游“聯姻”,推動了西江千戶苗寨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編輯/喻丹)
從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到苗族歌舞、服飾、節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脈,需要保護、傳承和悉心呵護。
西江千戶苗寨,一個“藏在貴州大山里的桃花源”,一個“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地”,一個“用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
這個居住著1288戶、近6000村民的“世界最大苗寨”,不僅擁有規模龐大的苗族民居,而且擁有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
近年來,隨著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多,游客需求的日益多元,西江苗寨,正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努力打造景區“升級版”。
提質擴容
六年前,西江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旅游景區,雖然有著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卻因種種瓶頸讓外來者望而卻步。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和養殖,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村里80%以上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打工。
2008年,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召開,全面開啟了西江苗寨旅游的新時代。經過六年的發展,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文化旅游資源不斷開發,外來游客人數不斷增多,不僅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而且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一個“聚寶盆”。
伴隨著旅游的火爆現象甚至節假日的“井噴”狀況, 西江苗寨容量較小、檔次不高、設施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以至于從去年10月3日開始,西江苗寨不得不發出公告,限定每天進入景區的游客人數。
提質擴容迫在眉睫,景區升級勢在必行。
從完善基礎設施著手,雷山縣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利益共享”的方式,多方合作,共同開發,實現多贏。一方面,加快凱雷高速公路和環雷公山旅游公路建設,著力解決和改善交通瓶頸,為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提供水、電、路、訊和土地收儲服務;另一方面,從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文化旅游發展專項基金,用于鼓勵和扶持文化旅游公司、組織和個人。
在西江景區,記者看到,環線路燈項目、污水管網收集工程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已進入內部裝修、設備安裝階段;景區燈光系統提升項目開始規劃設計;干榮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已完成萬米長廊工程設計,即將進入施工階段……
此外,投入9000萬元的營上綜合服務區場平工程已基本完成,一系列配套設施也在相繼跟進。
——容納4000輛車的生態停車場,有效地解決了車輛出進問題;
——擴建后的表演場,由原來只能容納500人擴展到現在容納3000多人;
——刺繡、蠟染、織布、斗鳥、斗牛等民間工藝和民俗活動展示,進一步提升民族歌舞文化內涵。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使西江苗寨景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大提高了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截止6月19日,景區實際購票游客25.65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60% ;實現購票收入2060.92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0.12% ;實現綜合收入2547.68萬元,同比增長21.08%。
按照計劃,在提質擴容工程全面啟動之后,西江苗寨將力爭用幾年時間,打造貴州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的5A級龍頭景區。
樂業富民
一業崛起百業興。西江旅游的迅速發展,帶動起其他產業的逐漸壯大。
2011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楊小米嗅到商機,回到西江苗寨租了一棟兩層結構的民居,開辦了一家名叫“阿米苗家”的“農家樂”。
雖然是侗族人,但在苗寨生活多年的楊小米已經逐漸“苗化”了,唱苗歌、說苗話都不在話下。
“店里雖然請了20多名員工,但旅游旺季我還得要自己去干活,周末還要把親戚請過來幫忙才行?!睏钚∶渍f,她的“農家樂”接待一天最多時可達300人,一年可凈賺20多萬元。
在西江苗寨,同樣經營“農家樂”的苗族姑娘潘小蘭,每天都在忙著迎接源源不斷的客人。
“日子越過越好,既能在家中就業,又能在父母身邊盡孝。” 潘小蘭說,更讓她高興的是,從小就學會的苗族歌舞,現在居然也能用來賺錢了。
在潘小蘭的“農家樂”里,游客不僅能品嘗到苗鄉美食,還能了解苗族特有的餐飲文化,欣賞苗族歌舞。
幾年來,潘小蘭心中始終堅持著一個夢想:把自己的“農家樂”辦成一個民族文化培訓基地,讓更多的苗族年輕人了解、學習本民族文化。
現年36歲的潘世龍,是家族第六代銀飾加工傳承人,2001年貴州大學畢業后,他曾在貴陽打工多年,但總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
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進西江,潘世龍籌資10萬元開起了銀飾店,當年不僅收回了成本,還賺了10多萬元。第二年,“苗王銀莊”正式開業,潘世龍當起了總經理。
以前作為紀念品贈送的銀飾、剌繡、蘆笙等民族民間工藝品,隨著旅游的開發,現已成為旅游市場最具潛力的民族旅游商品。在西江苗寨銀飾鍛造、剌繡、蘆笙制作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6項屬于民族民間手工“絕活”,推進“非遺”與市場緊密結合,如今已成為當地部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目前,雷山縣已發展“農家樂”328戶,直接從事旅游行業人數達5000多人,帶動5萬農民脫貧致富。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的茶葉、銀飾、刺繡、天麻、黑毛豬、林下土雞等產業的發展壯大,僅茶葉基地就達9.8萬畝,2013年實現茶產值達5.5億元,受益茶農達1.04萬戶。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一業帶三產,即旅游業帶動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正逐步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雷山縣委書記黃清發說。
留住根脈
一個旅游景區的美麗轉身,引來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北京電視臺《家有童心》、上海尚星《美食大王牌》、中央電視臺《中國大觀》等欄目均對西江苗寨進行過拍攝宣傳。
外塑形象,內強品質。作為民族文化類景區,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因此,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開發,成為提升景區文化品味,豐富景區文化內涵的重要形式。
“公司一方面重視演出質量的提升,對表演場舞臺進行優化改造的同時,推出《美麗西江》大型實景民俗晚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景區周邊規劃工作,組建嘎歌古道資產運營公司,加快對環寨公路片區挖掘和開發,以推進景區業態的完善與苗族文化的展示?!蔽鹘裘缯幕糜伟l展有限公司營銷公司副經理余世光說,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探索,景區實現了從觀光游到體驗游的逐步轉變,從而讓旅游的節奏“慢”下來。
然而,當旅游業的發展給西江帶來大把鈔票時,“城鎮化”這股微風卻悄悄地改變了苗家人的生活。景區的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在無形之中破壞了苗族文化的原滋原味。
雷山縣敏銳地意識到苗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保護。
以旅游為載體,通過申遺來加強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為旅游發展提供永續的發展動力。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年、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苗族鼓藏節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實際上,從苗寨的木質吊腳樓,到苗族歌舞、服飾、節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脈,需要保護、傳承和悉心呵護。
因此,西江景區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致力于以現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保護好現有文化,以項目化的方式來拯救瀕危文化,以旅游開發的方式來挖掘遺失文化。一方面,重視苗族文化的社會傳承,做好苗族傳統文化“進校園”,通過對“文化自信”的培養,逐步提高和強化村民的“文化自覺”。另一方面,重視苗族文化的對外弘揚,通過旅游開發、宣傳營銷、現代傳媒以及創意產業開發等形式,將苗族文化推向世界,提高苗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與感召力。
2013年,《全球手工藝保護貴州宣言》發布,來自世界各國的民間藝術國際組織官員、學者和手工藝人等100余人在西江千戶苗寨參加簽字儀式。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西江苗寨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文化與旅游“聯姻”,推動了西江千戶苗寨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編輯/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