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軍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短短三年,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不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還樹起了“美麗鄉村”的牌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抬頭離天三尺三,出門走路腰半彎;下山買鹽八九里,爬坡上坎腿打顫;光棍帽子一大摞,半夜愁醒母心寒。”
三年前,這首流行在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一帶的順口溜,是周坪人祖祖輩輩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周坪人對這句順口溜仍記憶猶新,但他們居住的家園已經改天換地。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短短三年,周坪村不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還樹起了“美麗鄉村”的牌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逆境中點燃美麗夢想
“大竹山9個、虎坳6個、巖灣5個……”
6月1日,在大竹山自然寨,周坪村黨支部副書記彭昌智掰著指頭一數,三年前這幾個寨子28歲以上50歲以下的光棍就有20來個。因光棍多,周坪被周邊群眾笑稱為“光棍村”。
大竹山、虎坳、巖灣3個村民組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幾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坡度接近七十度,四周被群山包圍,距離最近的公路也有八九公里。
這里地質結構松散,一下雨就容易滑坡,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常受到威脅;這里水資源匱乏,一遇干旱,人畜飲水緊張。此外,閉塞的交通也影響到村民的生產生活。
原來居住在大竹山50多歲的村民項勝蘭說,交通不方便最大的麻煩就是救急。寨子里的婦女生產遇到難產時,要去醫院搶救,救護車進不了寨,又打不通電話,全靠人力將產婦抬到最近的公路,再去找車,很多產婦往往等不及到醫院就發生意外。
從大竹山、虎坳、巖灣幾個自然寨走到最近的岑(岑鞏)石(石阡)公路要翻越幾座大山,行程八公里;到最近的小鋪小學要走上近十公里,其間還要淌過一條無橋的大河。為了安全,孩子要等到八九歲才能上學,部分孩子因為路途艱險無法正常上學,文盲半文盲在寨子里比比皆是。
窮則思變,再多困難都不能阻攔周坪人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望。
大竹山村民彭昌智是最早被窮困逼出大山的人。17歲那年,彭昌智看到寨子里好幾位叔伯一直在打光棍,自己又有兄弟五六個,家里窮得叮當響,大哥二哥三十好幾了也沒能娶上嫂子,觸動很大。
“道路不通、信息閉塞,住在大陡坡上,經常發生山洪泥石流,簡直是生活在絕境之中,我就橫下心大著膽子往外闖。”彭昌智說,他外出打工掙到錢后,回鄉動員兄弟、鄉親搞種植業和養殖業,后來又合伙在村里開了山泉飲用水廠。
通過勤勞致富的彭昌智帶著全家率先從山里搬遷到山下公路旁邊的開闊地,過上安穩生活。“想起鄉親們還生活在山里,心里就特別難過,立志要發動大家走出山溝溝。”彭昌智說。
富裕起來的彭昌智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沒有忘記仍守在大山里的父老鄉親。2010年初,彭昌智經過一番籌劃后,開始進山挨家挨戶動員巖灣、大竹山、虎坳3個村民組的鄉親搬遷下山。
彭昌智的想法與當地群眾的愿望一拍即合,搬遷動員格外順利。
2010年3月初,按照群眾的統一意見,新家住址選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的兩座荒山上,經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巖灣、大竹山和虎坳三個村民組的50戶群眾集資30余萬元,請來挖掘機推平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運10多萬方土石,平整好了13500平方米的宅基地,啟動修建統一規劃的移民新區。
讓美麗夢想成為現實
宅基地平整完后,鄉親們已經家徒四壁,剛剛拉開建設序幕的移民新區工程被迫停下來。
平整宅基地時能賣的都賣了、能借的都借了,想到還要投入巨額建房款,有的群眾開始打起退堂鼓。
困難之時,周坪村支兩委將這一情況及時向注溪鎮黨委政府報告,鎮里又向岑鞏縣委、縣政府進行了報告。
“群眾有這么好的搬遷愿望和熱情,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有困難我們就得出手幫襯,一定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獲知情況后,岑鞏縣委書記吳明如是說。
隨后,吳明將周坪村納為自己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聯系點,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
摸清情況后,通過論證,縣里決定動員環境像巖灣、虎坳、大竹山一樣惡劣的麻栗山、麻栗溝自然寨一起整體搬遷下山,統一規劃建設周坪移民新村,并把移民新村作為全縣唯一的州級美麗鄉村(試點)來打造,組織協調交通、水利、電力、電信等30多個部門,對口幫扶解決群眾搬遷難題,采取群眾集資少部分與部門幫扶大頭的方式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短短三年,在周坪廣大黨員干部和移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下,一個全新的美麗鄉村如畫卷般舒展開來。
初夏時節,走進周坪移民新村,一幢幢雅致的徽派小康樓簇立在玉帶一般的龍江河畔,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水、小康訊和健身娛樂場、公共服務房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讓移民群眾的生活過得方便愜意。
移民新村門前,經過改造的稻田大壩和四周經過坡改梯改造的層層坡帶,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園區現有650余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800余畝思州柚基地、200畝葡萄基地、200余畝金秋梨基地和200畝藥材基地,不僅形成美麗鄉村一道多彩的景致,而且成為群眾小康生活的有力支撐。
目前,周坪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從三年前的1200余元增加到7000余元。“五年后,僅周坪村千畝思州柚產業保守估計就可為村民帶來人均一萬余元的收益。”注溪鎮黨委副書記楊通金說。
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幫扶發展的產業獲得收益,勤勞的周坪人還通過自己的努力創業致富。今年42歲的彭昌智是鄉親眼里的大能人,他帶領群眾發展種植業、與自家兄弟投資辦山泉飲用水廠,年產值達到600余萬元,解決村里22人的就業問題。他還與3名鄉親投資100余萬元開了一家塔吊公司,去年每人從公司獲得30萬元的收益。
在政府的幫扶下,村民還利用龍江河良好的水資源發展養殖業。雙女結扎戶陳精屏是全縣有名的女能人,她去年養鵝600只、養鴨1000余只,獲利8萬余元,加上丈夫跑貨物運輸一年10余萬元的收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美麗鄉村的幸福故事
時下,在周坪美麗鄉村,在暢通的岑石公路與美麗的龍江河畔,一幅幅美景惹人注目。
在娛樂健身場地,老人們在健身器材上悠閑地扭動著腰肢、胳膊,小孩們騎著自行車和玩具車追逐嬉戲。
在公共綠化場地,各種草木正在開花、抽葉,展現出一幅生動和諧的美景。
在周邊產業帶,國家級雜稻制種基地里秧苗滿栽滿插;葡萄基地、藥材基地綠意盎然;思州柚基地堆綠涌翠……
一幢幢兩樓一底或三樓一底的徽派小康樓,與過去散落在山林中鳥窩似的黑瓦房形成天壤之別。2012年冬天,周坪美麗鄉村的小康樓基本建成,群眾陸續從山上搬遷入住。
姚紹珍老人一家是最先搬遷入住的移民,她的三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她與老伴在家務農。當初聽說要搬遷下山,老兩口趕忙打電話給兒子們,全家商量后一致同意,一下子修建了四幢小康房,三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老人現在逢人說話就樂:“這日子才叫日子,什么都滿意了!”
彭昌智說:“自從住進美麗鄉村,群眾的喜事就接連不斷,先是相互宴請喝喬遷喜酒,接著又陸續宴請喝結婚喜酒。”
直到現在,黃德松仿佛還沉浸在甜蜜的夢中。去年,鄰居喬遷他去幫忙,認識了鄰居老婆26歲的妹妹龍志紅,經鄰居牽線,兩人開始交往,并在今年正月舉辦了婚禮,摘掉了戴在黃德松頭上“光棍公司員工”的帽子。
2012年冬天,住進美麗鄉村的光棍黃軍軍特別自信,他在網上結識了浙江姑娘朱婉青,并發展到相戀。去年元月,朱婉青從金華遠嫁到周坪,今年初夫妻倆生下一個大胖小子,給家庭帶來無窮樂趣。
兩年間,不斷有來自四川、浙江、福建的姑娘遠嫁而來,黃天敏、黃軍軍、楊小毅等20余名光棍紛紛摘掉了頭上的“光棍帽”。
“現在周坪村‘光棍公司倒閉了,光棍已經全部‘下崗,‘光棍村的帽子換上了‘美麗鄉村的牌子,群眾也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彭昌智欣慰而又風趣的說。
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周坪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著變化,村民們掀起學技術、學文化、樹新風、講文明的好風尚。三年來,通過政府開辦的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一至兩門種、養殖技術;在鄉鎮和縣文化部門的引導下,村里積極推進文化建設,組建了文藝表演隊,打造書法之鄉和詩詞楹聯之鄉。
如今,走進周坪美麗鄉村,潔凈、優雅的清風撲面而來,到處呈現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可喜氣象。(作者單位:岑鞏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短短三年,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不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還樹起了“美麗鄉村”的牌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抬頭離天三尺三,出門走路腰半彎;下山買鹽八九里,爬坡上坎腿打顫;光棍帽子一大摞,半夜愁醒母心寒。”
三年前,這首流行在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一帶的順口溜,是周坪人祖祖輩輩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周坪人對這句順口溜仍記憶猶新,但他們居住的家園已經改天換地。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短短三年,周坪村不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還樹起了“美麗鄉村”的牌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逆境中點燃美麗夢想
“大竹山9個、虎坳6個、巖灣5個……”
6月1日,在大竹山自然寨,周坪村黨支部副書記彭昌智掰著指頭一數,三年前這幾個寨子28歲以上50歲以下的光棍就有20來個。因光棍多,周坪被周邊群眾笑稱為“光棍村”。
大竹山、虎坳、巖灣3個村民組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幾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坡度接近七十度,四周被群山包圍,距離最近的公路也有八九公里。
這里地質結構松散,一下雨就容易滑坡,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常受到威脅;這里水資源匱乏,一遇干旱,人畜飲水緊張。此外,閉塞的交通也影響到村民的生產生活。
原來居住在大竹山50多歲的村民項勝蘭說,交通不方便最大的麻煩就是救急。寨子里的婦女生產遇到難產時,要去醫院搶救,救護車進不了寨,又打不通電話,全靠人力將產婦抬到最近的公路,再去找車,很多產婦往往等不及到醫院就發生意外。
從大竹山、虎坳、巖灣幾個自然寨走到最近的岑(岑鞏)石(石阡)公路要翻越幾座大山,行程八公里;到最近的小鋪小學要走上近十公里,其間還要淌過一條無橋的大河。為了安全,孩子要等到八九歲才能上學,部分孩子因為路途艱險無法正常上學,文盲半文盲在寨子里比比皆是。
窮則思變,再多困難都不能阻攔周坪人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望。
大竹山村民彭昌智是最早被窮困逼出大山的人。17歲那年,彭昌智看到寨子里好幾位叔伯一直在打光棍,自己又有兄弟五六個,家里窮得叮當響,大哥二哥三十好幾了也沒能娶上嫂子,觸動很大。
“道路不通、信息閉塞,住在大陡坡上,經常發生山洪泥石流,簡直是生活在絕境之中,我就橫下心大著膽子往外闖。”彭昌智說,他外出打工掙到錢后,回鄉動員兄弟、鄉親搞種植業和養殖業,后來又合伙在村里開了山泉飲用水廠。
通過勤勞致富的彭昌智帶著全家率先從山里搬遷到山下公路旁邊的開闊地,過上安穩生活。“想起鄉親們還生活在山里,心里就特別難過,立志要發動大家走出山溝溝。”彭昌智說。
富裕起來的彭昌智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沒有忘記仍守在大山里的父老鄉親。2010年初,彭昌智經過一番籌劃后,開始進山挨家挨戶動員巖灣、大竹山、虎坳3個村民組的鄉親搬遷下山。
彭昌智的想法與當地群眾的愿望一拍即合,搬遷動員格外順利。
2010年3月初,按照群眾的統一意見,新家住址選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的兩座荒山上,經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巖灣、大竹山和虎坳三個村民組的50戶群眾集資30余萬元,請來挖掘機推平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運10多萬方土石,平整好了13500平方米的宅基地,啟動修建統一規劃的移民新區。
讓美麗夢想成為現實
宅基地平整完后,鄉親們已經家徒四壁,剛剛拉開建設序幕的移民新區工程被迫停下來。
平整宅基地時能賣的都賣了、能借的都借了,想到還要投入巨額建房款,有的群眾開始打起退堂鼓。
困難之時,周坪村支兩委將這一情況及時向注溪鎮黨委政府報告,鎮里又向岑鞏縣委、縣政府進行了報告。
“群眾有這么好的搬遷愿望和熱情,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有困難我們就得出手幫襯,一定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獲知情況后,岑鞏縣委書記吳明如是說。
隨后,吳明將周坪村納為自己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聯系點,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
摸清情況后,通過論證,縣里決定動員環境像巖灣、虎坳、大竹山一樣惡劣的麻栗山、麻栗溝自然寨一起整體搬遷下山,統一規劃建設周坪移民新村,并把移民新村作為全縣唯一的州級美麗鄉村(試點)來打造,組織協調交通、水利、電力、電信等30多個部門,對口幫扶解決群眾搬遷難題,采取群眾集資少部分與部門幫扶大頭的方式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短短三年,在周坪廣大黨員干部和移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下,一個全新的美麗鄉村如畫卷般舒展開來。
初夏時節,走進周坪移民新村,一幢幢雅致的徽派小康樓簇立在玉帶一般的龍江河畔,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水、小康訊和健身娛樂場、公共服務房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讓移民群眾的生活過得方便愜意。
移民新村門前,經過改造的稻田大壩和四周經過坡改梯改造的層層坡帶,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園區現有650余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800余畝思州柚基地、200畝葡萄基地、200余畝金秋梨基地和200畝藥材基地,不僅形成美麗鄉村一道多彩的景致,而且成為群眾小康生活的有力支撐。
目前,周坪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從三年前的1200余元增加到7000余元。“五年后,僅周坪村千畝思州柚產業保守估計就可為村民帶來人均一萬余元的收益。”注溪鎮黨委副書記楊通金說。
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幫扶發展的產業獲得收益,勤勞的周坪人還通過自己的努力創業致富。今年42歲的彭昌智是鄉親眼里的大能人,他帶領群眾發展種植業、與自家兄弟投資辦山泉飲用水廠,年產值達到600余萬元,解決村里22人的就業問題。他還與3名鄉親投資100余萬元開了一家塔吊公司,去年每人從公司獲得30萬元的收益。
在政府的幫扶下,村民還利用龍江河良好的水資源發展養殖業。雙女結扎戶陳精屏是全縣有名的女能人,她去年養鵝600只、養鴨1000余只,獲利8萬余元,加上丈夫跑貨物運輸一年10余萬元的收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美麗鄉村的幸福故事
時下,在周坪美麗鄉村,在暢通的岑石公路與美麗的龍江河畔,一幅幅美景惹人注目。
在娛樂健身場地,老人們在健身器材上悠閑地扭動著腰肢、胳膊,小孩們騎著自行車和玩具車追逐嬉戲。
在公共綠化場地,各種草木正在開花、抽葉,展現出一幅生動和諧的美景。
在周邊產業帶,國家級雜稻制種基地里秧苗滿栽滿插;葡萄基地、藥材基地綠意盎然;思州柚基地堆綠涌翠……
一幢幢兩樓一底或三樓一底的徽派小康樓,與過去散落在山林中鳥窩似的黑瓦房形成天壤之別。2012年冬天,周坪美麗鄉村的小康樓基本建成,群眾陸續從山上搬遷入住。
姚紹珍老人一家是最先搬遷入住的移民,她的三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她與老伴在家務農。當初聽說要搬遷下山,老兩口趕忙打電話給兒子們,全家商量后一致同意,一下子修建了四幢小康房,三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老人現在逢人說話就樂:“這日子才叫日子,什么都滿意了!”
彭昌智說:“自從住進美麗鄉村,群眾的喜事就接連不斷,先是相互宴請喝喬遷喜酒,接著又陸續宴請喝結婚喜酒。”
直到現在,黃德松仿佛還沉浸在甜蜜的夢中。去年,鄰居喬遷他去幫忙,認識了鄰居老婆26歲的妹妹龍志紅,經鄰居牽線,兩人開始交往,并在今年正月舉辦了婚禮,摘掉了戴在黃德松頭上“光棍公司員工”的帽子。
2012年冬天,住進美麗鄉村的光棍黃軍軍特別自信,他在網上結識了浙江姑娘朱婉青,并發展到相戀。去年元月,朱婉青從金華遠嫁到周坪,今年初夫妻倆生下一個大胖小子,給家庭帶來無窮樂趣。
兩年間,不斷有來自四川、浙江、福建的姑娘遠嫁而來,黃天敏、黃軍軍、楊小毅等20余名光棍紛紛摘掉了頭上的“光棍帽”。
“現在周坪村‘光棍公司倒閉了,光棍已經全部‘下崗,‘光棍村的帽子換上了‘美麗鄉村的牌子,群眾也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彭昌智欣慰而又風趣的說。
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周坪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著變化,村民們掀起學技術、學文化、樹新風、講文明的好風尚。三年來,通過政府開辦的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一至兩門種、養殖技術;在鄉鎮和縣文化部門的引導下,村里積極推進文化建設,組建了文藝表演隊,打造書法之鄉和詩詞楹聯之鄉。
如今,走進周坪美麗鄉村,潔凈、優雅的清風撲面而來,到處呈現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可喜氣象。(作者單位:岑鞏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短短三年,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不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還樹起了“美麗鄉村”的牌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抬頭離天三尺三,出門走路腰半彎;下山買鹽八九里,爬坡上坎腿打顫;光棍帽子一大摞,半夜愁醒母心寒。”
三年前,這首流行在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一帶的順口溜,是周坪人祖祖輩輩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周坪人對這句順口溜仍記憶猶新,但他們居住的家園已經改天換地。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短短三年,周坪村不僅摘除了“光棍村”的帽子,還樹起了“美麗鄉村”的牌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逆境中點燃美麗夢想
“大竹山9個、虎坳6個、巖灣5個……”
6月1日,在大竹山自然寨,周坪村黨支部副書記彭昌智掰著指頭一數,三年前這幾個寨子28歲以上50歲以下的光棍就有20來個。因光棍多,周坪被周邊群眾笑稱為“光棍村”。
大竹山、虎坳、巖灣3個村民組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幾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坡度接近七十度,四周被群山包圍,距離最近的公路也有八九公里。
這里地質結構松散,一下雨就容易滑坡,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常受到威脅;這里水資源匱乏,一遇干旱,人畜飲水緊張。此外,閉塞的交通也影響到村民的生產生活。
原來居住在大竹山50多歲的村民項勝蘭說,交通不方便最大的麻煩就是救急。寨子里的婦女生產遇到難產時,要去醫院搶救,救護車進不了寨,又打不通電話,全靠人力將產婦抬到最近的公路,再去找車,很多產婦往往等不及到醫院就發生意外。
從大竹山、虎坳、巖灣幾個自然寨走到最近的岑(岑鞏)石(石阡)公路要翻越幾座大山,行程八公里;到最近的小鋪小學要走上近十公里,其間還要淌過一條無橋的大河。為了安全,孩子要等到八九歲才能上學,部分孩子因為路途艱險無法正常上學,文盲半文盲在寨子里比比皆是。
窮則思變,再多困難都不能阻攔周坪人追逐幸福生活的愿望。
大竹山村民彭昌智是最早被窮困逼出大山的人。17歲那年,彭昌智看到寨子里好幾位叔伯一直在打光棍,自己又有兄弟五六個,家里窮得叮當響,大哥二哥三十好幾了也沒能娶上嫂子,觸動很大。
“道路不通、信息閉塞,住在大陡坡上,經常發生山洪泥石流,簡直是生活在絕境之中,我就橫下心大著膽子往外闖。”彭昌智說,他外出打工掙到錢后,回鄉動員兄弟、鄉親搞種植業和養殖業,后來又合伙在村里開了山泉飲用水廠。
通過勤勞致富的彭昌智帶著全家率先從山里搬遷到山下公路旁邊的開闊地,過上安穩生活。“想起鄉親們還生活在山里,心里就特別難過,立志要發動大家走出山溝溝。”彭昌智說。
富裕起來的彭昌智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沒有忘記仍守在大山里的父老鄉親。2010年初,彭昌智經過一番籌劃后,開始進山挨家挨戶動員巖灣、大竹山、虎坳3個村民組的鄉親搬遷下山。
彭昌智的想法與當地群眾的愿望一拍即合,搬遷動員格外順利。
2010年3月初,按照群眾的統一意見,新家住址選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的兩座荒山上,經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巖灣、大竹山和虎坳三個村民組的50戶群眾集資30余萬元,請來挖掘機推平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運10多萬方土石,平整好了13500平方米的宅基地,啟動修建統一規劃的移民新區。
讓美麗夢想成為現實
宅基地平整完后,鄉親們已經家徒四壁,剛剛拉開建設序幕的移民新區工程被迫停下來。
平整宅基地時能賣的都賣了、能借的都借了,想到還要投入巨額建房款,有的群眾開始打起退堂鼓。
困難之時,周坪村支兩委將這一情況及時向注溪鎮黨委政府報告,鎮里又向岑鞏縣委、縣政府進行了報告。
“群眾有這么好的搬遷愿望和熱情,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有困難我們就得出手幫襯,一定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獲知情況后,岑鞏縣委書記吳明如是說。
隨后,吳明將周坪村納為自己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聯系點,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
摸清情況后,通過論證,縣里決定動員環境像巖灣、虎坳、大竹山一樣惡劣的麻栗山、麻栗溝自然寨一起整體搬遷下山,統一規劃建設周坪移民新村,并把移民新村作為全縣唯一的州級美麗鄉村(試點)來打造,組織協調交通、水利、電力、電信等30多個部門,對口幫扶解決群眾搬遷難題,采取群眾集資少部分與部門幫扶大頭的方式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短短三年,在周坪廣大黨員干部和移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下,一個全新的美麗鄉村如畫卷般舒展開來。
初夏時節,走進周坪移民新村,一幢幢雅致的徽派小康樓簇立在玉帶一般的龍江河畔,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水、小康訊和健身娛樂場、公共服務房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讓移民群眾的生活過得方便愜意。
移民新村門前,經過改造的稻田大壩和四周經過坡改梯改造的層層坡帶,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園區現有650余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800余畝思州柚基地、200畝葡萄基地、200余畝金秋梨基地和200畝藥材基地,不僅形成美麗鄉村一道多彩的景致,而且成為群眾小康生活的有力支撐。
目前,周坪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從三年前的1200余元增加到7000余元。“五年后,僅周坪村千畝思州柚產業保守估計就可為村民帶來人均一萬余元的收益。”注溪鎮黨委副書記楊通金說。
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幫扶發展的產業獲得收益,勤勞的周坪人還通過自己的努力創業致富。今年42歲的彭昌智是鄉親眼里的大能人,他帶領群眾發展種植業、與自家兄弟投資辦山泉飲用水廠,年產值達到600余萬元,解決村里22人的就業問題。他還與3名鄉親投資100余萬元開了一家塔吊公司,去年每人從公司獲得30萬元的收益。
在政府的幫扶下,村民還利用龍江河良好的水資源發展養殖業。雙女結扎戶陳精屏是全縣有名的女能人,她去年養鵝600只、養鴨1000余只,獲利8萬余元,加上丈夫跑貨物運輸一年10余萬元的收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美麗鄉村的幸福故事
時下,在周坪美麗鄉村,在暢通的岑石公路與美麗的龍江河畔,一幅幅美景惹人注目。
在娛樂健身場地,老人們在健身器材上悠閑地扭動著腰肢、胳膊,小孩們騎著自行車和玩具車追逐嬉戲。
在公共綠化場地,各種草木正在開花、抽葉,展現出一幅生動和諧的美景。
在周邊產業帶,國家級雜稻制種基地里秧苗滿栽滿插;葡萄基地、藥材基地綠意盎然;思州柚基地堆綠涌翠……
一幢幢兩樓一底或三樓一底的徽派小康樓,與過去散落在山林中鳥窩似的黑瓦房形成天壤之別。2012年冬天,周坪美麗鄉村的小康樓基本建成,群眾陸續從山上搬遷入住。
姚紹珍老人一家是最先搬遷入住的移民,她的三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她與老伴在家務農。當初聽說要搬遷下山,老兩口趕忙打電話給兒子們,全家商量后一致同意,一下子修建了四幢小康房,三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老人現在逢人說話就樂:“這日子才叫日子,什么都滿意了!”
彭昌智說:“自從住進美麗鄉村,群眾的喜事就接連不斷,先是相互宴請喝喬遷喜酒,接著又陸續宴請喝結婚喜酒。”
直到現在,黃德松仿佛還沉浸在甜蜜的夢中。去年,鄰居喬遷他去幫忙,認識了鄰居老婆26歲的妹妹龍志紅,經鄰居牽線,兩人開始交往,并在今年正月舉辦了婚禮,摘掉了戴在黃德松頭上“光棍公司員工”的帽子。
2012年冬天,住進美麗鄉村的光棍黃軍軍特別自信,他在網上結識了浙江姑娘朱婉青,并發展到相戀。去年元月,朱婉青從金華遠嫁到周坪,今年初夫妻倆生下一個大胖小子,給家庭帶來無窮樂趣。
兩年間,不斷有來自四川、浙江、福建的姑娘遠嫁而來,黃天敏、黃軍軍、楊小毅等20余名光棍紛紛摘掉了頭上的“光棍帽”。
“現在周坪村‘光棍公司倒閉了,光棍已經全部‘下崗,‘光棍村的帽子換上了‘美麗鄉村的牌子,群眾也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彭昌智欣慰而又風趣的說。
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周坪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著變化,村民們掀起學技術、學文化、樹新風、講文明的好風尚。三年來,通過政府開辦的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一至兩門種、養殖技術;在鄉鎮和縣文化部門的引導下,村里積極推進文化建設,組建了文藝表演隊,打造書法之鄉和詩詞楹聯之鄉。
如今,走進周坪美麗鄉村,潔凈、優雅的清風撲面而來,到處呈現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可喜氣象。(作者單位:岑鞏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