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明
活到現在,書真的對我很重要。
我的書房里大約裝有5000冊書,閑暇之余我喜歡把自己關在書房里,靠著窗戶或是倚著書架,信手翻閱書架上的書,靜靜地享受著那份安謐和溫馨,那種怡然自得的幸福,簡直無與倫比!
書房里放有我父母的一張合照,雖然他們識字不多,但對書房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父親沒有讀過什么書,僅識的幾個字也是在部隊和單位學的。后來有人告訴我,我的祖父曾是私塾先生,家里曾有過書房,但在當時全家十口人擠在不到40平米的老房子里,書房對父親來說只能是一種奢望。
察覺母親對書房的喜愛是在十多年前。那年我搬了新家,因對書的喜愛專門設置了一間書房。接父母來小住,有天突然發現書房被收拾得格外整潔。父親告訴我,母親趁我上班后,用了一天的時間來收拾整理。母親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但在小住的一個星期里,母親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書房,或是翻看有圖片的書,或是清理打掃。外公曾是家鄉有名的畫家,母親對書房的這份喜愛,或許是年幼時對外公在書房或畫室的印記吧!
我對書的喜愛,恐怕多少也有些是源自父母這種內生情感的延續。
我高中畢業后應征入伍,到西藏開始了我的軍旅生涯。西藏的環境甚是艱苦,但在這當兵的六年,是我一生讀書受益最多的時段之一。我建議首長辦起了圖書室,和戰友們參加了《鴨綠江》和《當代詩歌》的文學函授學習,組織了“雪蓮”詩組,學寫詩歌,受到了阿紅、方冰、劉鎮等老師的關愛。
也正是這個時候,我的第一本詩集《兩片新葉》作為《當代詩歌》“起飛詩叢”的一本出版。出版后,我往家里寄了一本,不識字的母親把它捧在手上,像端詳一個可愛的新生嬰兒,那種情形,用愛不釋手都難盡其意。多年后,我的第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畫虹水西》作為貴州省文聯組織招標的“夜郎文叢”中的一本,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母親捧著、抱著、摩挲著,聞著書里鉛字透出的油墨清香,看著書上已人到中年的我的照片嚎啕大哭。我得知后也難抑情緒大哭一場。
我想,母親哭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人到暮年,對書、對書房一種歷久彌新,難以傾訴的情懷。(作者系畢節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美)塞諾,(以)辛格著,王躍紅,韓君宜譯
出版:中信出版社
摘錄:這是一個有理想、有知識的民族,然而,他們寧愿用自己的雙手耕耘這片土地。當發現土地貧瘠、水源不足時,他們轉向了科技與創造。
推薦人:
中共綏陽縣委書記
尹恒斌
《創業的國度》是我喜歡讀的一本書,書中深入分析以色列播撒創新文化、歷史與傳統,闡述以色列得以迅猛發展的原因。在這個國土面積不到1.5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0萬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活躍的創業和創新能量,在極度缺水的情況下,在阿拉伯世界的封鎖和戰爭威脅中,依然以其寬松的創業環境和科技創新方面能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和大量投資。
作者通過以色列一個項目,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整個以色列崛起的大環境中,揭開了一個飽經戰患、滿目瘡痍、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度經濟奇跡背后的秘密。書中總結出以色列人獲取成功的特點:即無障礙的溝通方式、對失敗的包容、強烈的憂患意識、“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嚴格的紀律訓練。以色列獨有的體系其他國家難以復制,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其學習。
《之江新語》選讀
科技創新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
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節約成本、降低消耗,是我們國家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就形成并保持下來的一個好做法、好傳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引領科技潮流的背景下,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更要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為契機,通過科技創新來降低生產、消費、流通等各個領域的資源消耗。現代社會早就告別了煙囪林立的“大工業時代”,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節約資源,特別是節約不可再生資源成為現代科技發展最突出的特征和最重要的目標。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就要健全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結合的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努力突破技術瓶頸,構建節約資源的技術支撐體系。在節約方面的技術創新,一方面,要眼睛向內,大力推廣已有的技術,使之真正發揮效用。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注重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和綜合創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才在技術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經濟發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
現代語錄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書架
《領導干部國學大講堂》
作者:王杰
出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信念》
作者:尚勇
出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這邊風景》
作者:王蒙
出版:花城出版社
《大道說管理》
作者:齊善鴻李彥敏 著
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
《記憶的永恒》(油畫)
薩爾瓦多·達利(1904—1989),西班牙著名畫家,超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此幅作品是達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杰作之一。畫面三個停止行走的時鐘被畫成像柔軟的面餅一樣,依附在三種不同的物體上,在荒涼的海灣背景下,像是一個時間已經絕對停止的世界。在這里,時間失去它所有的意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永恒。
活到現在,書真的對我很重要。
我的書房里大約裝有5000冊書,閑暇之余我喜歡把自己關在書房里,靠著窗戶或是倚著書架,信手翻閱書架上的書,靜靜地享受著那份安謐和溫馨,那種怡然自得的幸福,簡直無與倫比!
書房里放有我父母的一張合照,雖然他們識字不多,但對書房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父親沒有讀過什么書,僅識的幾個字也是在部隊和單位學的。后來有人告訴我,我的祖父曾是私塾先生,家里曾有過書房,但在當時全家十口人擠在不到40平米的老房子里,書房對父親來說只能是一種奢望。
察覺母親對書房的喜愛是在十多年前。那年我搬了新家,因對書的喜愛專門設置了一間書房。接父母來小住,有天突然發現書房被收拾得格外整潔。父親告訴我,母親趁我上班后,用了一天的時間來收拾整理。母親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但在小住的一個星期里,母親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書房,或是翻看有圖片的書,或是清理打掃。外公曾是家鄉有名的畫家,母親對書房的這份喜愛,或許是年幼時對外公在書房或畫室的印記吧!
我對書的喜愛,恐怕多少也有些是源自父母這種內生情感的延續。
我高中畢業后應征入伍,到西藏開始了我的軍旅生涯。西藏的環境甚是艱苦,但在這當兵的六年,是我一生讀書受益最多的時段之一。我建議首長辦起了圖書室,和戰友們參加了《鴨綠江》和《當代詩歌》的文學函授學習,組織了“雪蓮”詩組,學寫詩歌,受到了阿紅、方冰、劉鎮等老師的關愛。
也正是這個時候,我的第一本詩集《兩片新葉》作為《當代詩歌》“起飛詩叢”的一本出版。出版后,我往家里寄了一本,不識字的母親把它捧在手上,像端詳一個可愛的新生嬰兒,那種情形,用愛不釋手都難盡其意。多年后,我的第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畫虹水西》作為貴州省文聯組織招標的“夜郎文叢”中的一本,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母親捧著、抱著、摩挲著,聞著書里鉛字透出的油墨清香,看著書上已人到中年的我的照片嚎啕大哭。我得知后也難抑情緒大哭一場。
我想,母親哭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人到暮年,對書、對書房一種歷久彌新,難以傾訴的情懷。(作者系畢節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美)塞諾,(以)辛格著,王躍紅,韓君宜譯
出版:中信出版社
摘錄:這是一個有理想、有知識的民族,然而,他們寧愿用自己的雙手耕耘這片土地。當發現土地貧瘠、水源不足時,他們轉向了科技與創造。
推薦人:
中共綏陽縣委書記
尹恒斌
《創業的國度》是我喜歡讀的一本書,書中深入分析以色列播撒創新文化、歷史與傳統,闡述以色列得以迅猛發展的原因。在這個國土面積不到1.5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0萬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活躍的創業和創新能量,在極度缺水的情況下,在阿拉伯世界的封鎖和戰爭威脅中,依然以其寬松的創業環境和科技創新方面能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和大量投資。
作者通過以色列一個項目,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整個以色列崛起的大環境中,揭開了一個飽經戰患、滿目瘡痍、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度經濟奇跡背后的秘密。書中總結出以色列人獲取成功的特點:即無障礙的溝通方式、對失敗的包容、強烈的憂患意識、“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嚴格的紀律訓練。以色列獨有的體系其他國家難以復制,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其學習。
《之江新語》選讀
科技創新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
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節約成本、降低消耗,是我們國家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就形成并保持下來的一個好做法、好傳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引領科技潮流的背景下,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更要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為契機,通過科技創新來降低生產、消費、流通等各個領域的資源消耗。現代社會早就告別了煙囪林立的“大工業時代”,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節約資源,特別是節約不可再生資源成為現代科技發展最突出的特征和最重要的目標。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就要健全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結合的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努力突破技術瓶頸,構建節約資源的技術支撐體系。在節約方面的技術創新,一方面,要眼睛向內,大力推廣已有的技術,使之真正發揮效用。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注重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和綜合創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才在技術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經濟發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
現代語錄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書架
《領導干部國學大講堂》
作者:王杰
出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信念》
作者:尚勇
出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這邊風景》
作者:王蒙
出版:花城出版社
《大道說管理》
作者:齊善鴻李彥敏 著
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
《記憶的永恒》(油畫)
薩爾瓦多·達利(1904—1989),西班牙著名畫家,超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此幅作品是達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杰作之一。畫面三個停止行走的時鐘被畫成像柔軟的面餅一樣,依附在三種不同的物體上,在荒涼的海灣背景下,像是一個時間已經絕對停止的世界。在這里,時間失去它所有的意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永恒。
活到現在,書真的對我很重要。
我的書房里大約裝有5000冊書,閑暇之余我喜歡把自己關在書房里,靠著窗戶或是倚著書架,信手翻閱書架上的書,靜靜地享受著那份安謐和溫馨,那種怡然自得的幸福,簡直無與倫比!
書房里放有我父母的一張合照,雖然他們識字不多,但對書房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父親沒有讀過什么書,僅識的幾個字也是在部隊和單位學的。后來有人告訴我,我的祖父曾是私塾先生,家里曾有過書房,但在當時全家十口人擠在不到40平米的老房子里,書房對父親來說只能是一種奢望。
察覺母親對書房的喜愛是在十多年前。那年我搬了新家,因對書的喜愛專門設置了一間書房。接父母來小住,有天突然發現書房被收拾得格外整潔。父親告訴我,母親趁我上班后,用了一天的時間來收拾整理。母親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但在小住的一個星期里,母親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書房,或是翻看有圖片的書,或是清理打掃。外公曾是家鄉有名的畫家,母親對書房的這份喜愛,或許是年幼時對外公在書房或畫室的印記吧!
我對書的喜愛,恐怕多少也有些是源自父母這種內生情感的延續。
我高中畢業后應征入伍,到西藏開始了我的軍旅生涯。西藏的環境甚是艱苦,但在這當兵的六年,是我一生讀書受益最多的時段之一。我建議首長辦起了圖書室,和戰友們參加了《鴨綠江》和《當代詩歌》的文學函授學習,組織了“雪蓮”詩組,學寫詩歌,受到了阿紅、方冰、劉鎮等老師的關愛。
也正是這個時候,我的第一本詩集《兩片新葉》作為《當代詩歌》“起飛詩叢”的一本出版。出版后,我往家里寄了一本,不識字的母親把它捧在手上,像端詳一個可愛的新生嬰兒,那種情形,用愛不釋手都難盡其意。多年后,我的第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畫虹水西》作為貴州省文聯組織招標的“夜郎文叢”中的一本,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母親捧著、抱著、摩挲著,聞著書里鉛字透出的油墨清香,看著書上已人到中年的我的照片嚎啕大哭。我得知后也難抑情緒大哭一場。
我想,母親哭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人到暮年,對書、對書房一種歷久彌新,難以傾訴的情懷。(作者系畢節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美)塞諾,(以)辛格著,王躍紅,韓君宜譯
出版:中信出版社
摘錄:這是一個有理想、有知識的民族,然而,他們寧愿用自己的雙手耕耘這片土地。當發現土地貧瘠、水源不足時,他們轉向了科技與創造。
推薦人:
中共綏陽縣委書記
尹恒斌
《創業的國度》是我喜歡讀的一本書,書中深入分析以色列播撒創新文化、歷史與傳統,闡述以色列得以迅猛發展的原因。在這個國土面積不到1.5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0萬的國家,卻擁有世界上最活躍的創業和創新能量,在極度缺水的情況下,在阿拉伯世界的封鎖和戰爭威脅中,依然以其寬松的創業環境和科技創新方面能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和大量投資。
作者通過以色列一個項目,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整個以色列崛起的大環境中,揭開了一個飽經戰患、滿目瘡痍、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度經濟奇跡背后的秘密。書中總結出以色列人獲取成功的特點:即無障礙的溝通方式、對失敗的包容、強烈的憂患意識、“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嚴格的紀律訓練。以色列獨有的體系其他國家難以復制,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其學習。
《之江新語》選讀
科技創新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
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節約成本、降低消耗,是我們國家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就形成并保持下來的一個好做法、好傳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引領科技潮流的背景下,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更要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為契機,通過科技創新來降低生產、消費、流通等各個領域的資源消耗。現代社會早就告別了煙囪林立的“大工業時代”,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節約資源,特別是節約不可再生資源成為現代科技發展最突出的特征和最重要的目標。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就要健全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結合的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努力突破技術瓶頸,構建節約資源的技術支撐體系。在節約方面的技術創新,一方面,要眼睛向內,大力推廣已有的技術,使之真正發揮效用。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注重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和綜合創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才在技術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經濟發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
現代語錄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書架
《領導干部國學大講堂》
作者:王杰
出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信念》
作者:尚勇
出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這邊風景》
作者:王蒙
出版:花城出版社
《大道說管理》
作者:齊善鴻李彥敏 著
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
《記憶的永恒》(油畫)
薩爾瓦多·達利(1904—1989),西班牙著名畫家,超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此幅作品是達利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杰作之一。畫面三個停止行走的時鐘被畫成像柔軟的面餅一樣,依附在三種不同的物體上,在荒涼的海灣背景下,像是一個時間已經絕對停止的世界。在這里,時間失去它所有的意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