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

2014-09-21 16:31:15姚遠
當代貴州 2014年21期
關鍵詞:管理

姚遠

編者按:王陽明以心學傳世,被評價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賢人”。陽明心學中包含哪些經世致用的道理?《傳習錄》中留下了怎樣的管理智慧?管理者如何修煉心學?本期陽明茶座特邀著名國學學者劉偉見教授進行解讀。

陽明心學的三層辨證

:王陽明被認為是儒家的“完人”,既是思想巨匠,又是軍事天才,還是一位詩文英杰。他的思想可謂是一個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今天,我們要傳習陽明心學,要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劉偉見: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儒家四圣”,《欽定四庫全書》稱其學問別開生面,事功勛烈高卓,可見其學問造詣與事功實踐之結合之典范。可以說,近500年來王陽明是影響最大的學者之一。

學習研究陽明心學的人很多,有些人認為讀過他的《傳習錄》就能一通百通。這是錯誤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對王陽明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明白三個層次的辨證內容。

首先,陽明心學不是一個橫切面,而是一個有淵源的理學體系。他的思想,如同一條大江大河,從孔孟發源、順流而下。王陽明出身于官宦家庭,生長在富庶的浙江余姚,突然謫貶貴州,住在陰暗潮濕的山洞里,周圍是語言不通的山民。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也是一大覺醒。

就在這種困頓的環境下,王陽明悟道了。他發現自己悟出的內容,跟四書五經的內容完全吻合,他自己知道悟到的是真東西。所以,他的心學不是橫空出世,不是截斷眾流,而是在大的傳承體系中、在當時的時代特點里,悟出了一個為往圣繼絕學之道。因此,王陽明是“以心印經”。我們今天傳習陽明心學,必須回到孔孟之道,必須要有足夠的儒學基礎。

其次,陽明心學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體系。我們能從中學習到很多,對現實的工作和學習都有積極的啟發。

再次,陽明心學不僅是外在的實踐,更注重內心的修習。他說過“殺山中賊易,殺心中賊難”,“內明之道”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收攝一心的管理實踐

:很多企業在管理上提倡文化回歸,管理者積極學習傳統文化,以國學精髓管理企業,有的還特意參加培訓班,力圖把西方管理學的內容與國學結合起來。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共通共融的地方?你對“中國式管理體系”有何評價?

劉偉見:你說的這些“國學修習”方式現在確實比較流行。但是,我認為,現在所謂的“中國式管理體系”存在三大誤區:道理大而化之、實踐功利變種、對象掛羊賣狗。

道理大而化之,講的內容云山霧罩、似是而非。我前面說過,學習王陽明的東西,要有足夠深厚的國學基礎。古人的學問,從生活出發,最后又回到生活,是有很強的實踐性。

實踐功利變種,是說這些培訓也好、修行也好,多是追求一些外在的、速成的效果。很多管理者,想把陽明心學的精髓拿來就用,做成管理體系,使其立馬發揮作用。真正的修行應該心靈在場,最后看你能不能有一個革命性的變化,而不是功利性地現學現用。

還有一點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沒有深入到對象本身,只打著文化的旗號,內里完全不是一回事。是西方管理裁剪中國思想的變種。

再來看西方的管理體系,包括科學管理、人本管理、權變管理、企業文化,教練技術管理等幾個發展階段。當今西方流行教練技術管理,就是一對一地輔導,尊重人權,引導員工內心的積極性。

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已經涵蓋了這幾種模式。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管理之道和西方的管理之道完全可以對接。

:王陽明一生經歷過多場戰爭,剿滅地方叛亂、清掃山賊,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寧王之亂。他出奇制勝,戰無不利,一生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是一流的軍事家。這正是得益于他的管理智慧。

劉偉見:是的,王陽明的心學有大智慧,帶給現代的企業管理者諸多啟示。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管理授權各得其所。王陽明認為,戰爭勝利的前提就是充分授權,所謂疑者不用、用者不疑。企業管理也是一樣,如果授權不充分,事情就沒法推動,部下員工舉步維艱,名不正言不順也就事不成。充分授權,解決的是管理的外部環境問題。

所以,王陽明在江西打仗的時候,不斷地向皇帝申請決斷之權,整個部隊都由他來管,充分發揮積極性和機動性。

第二,強調管理者本身的修煉沒有止境。王陽明說:“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意思是作為管理者來說,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一個設定好的標準,不要以為懂了一點就到達了終點。所以,管理不可以有定法,定法不如定心。

第三,如何做到定法不如定心?王陽明建立了一套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這也是其管理思想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我將其歸納為幾句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

:這些理論聽起來似乎都是大道理,卻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它們是否與管理的理念、方法、評估、實踐、效果逐一對應?

劉偉見:道理雖大,卻都能落實在生活之中,建立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首先,要參透“心即理”。《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王陽明的思想跟孔孟是相通的,他認為,心在不在,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明了世間的理。凡事之所以有價值,都是因為跟你的心有關聯。所以理不外心,心具眾理。

所以,管理者的心與管理之道要明辨主次,心為為管理之源。這是西方管理學尚未達到的高度。

“致良知”,是辦好一件事情的基礎。什么是良知?孟子曰,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王陽明、曾國藩本是書生,為何打仗時就成為了軍事家?同樣,為何有的人很年輕就能成就一番事業,有的人沒有從商經歷卻一舉成功?

儒家有個基本的設定:每個人都有良知,只要回到良知的體系之中,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王陽明認為,良知就像太陽,喜、怒、哀、懼、愛、惡、欲,谞之七情就像云彩,云彩并不會湮滅陽光。一旦七情變成了欲望,就會遮蔽良知。勘破這一點,才是真功夫。所以,管理者要發覺自身法則,保證行為不離開本心,不離開本位。

“知行合一”,則是對管理效果的評估。孔子最早就說過知行合一,要把知和行匹配起來,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可見知行體系自古有訓。朱熹認為知易行難,孫中山認為知難行易,皆與時代特點有關。王陽明則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一個落點。他說:“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所以,心和理、知和行是一回事。

“事上勘磨”,這是管理實踐的法則,就是要從事上煉心,成就定心之法。王陽明說,每天遇見的事情,都是養心定心的好機遇,每件事情都在打磨你的心,不要去回避問題。

“下學上達”,是管理本領的修煉。管理者要保證心的歸處,不在具體與抽象上游離,不離日常生活本身。

以心修煉成就事業

:管理者修煉陽明心學,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提升自己,以達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的境界?

劉偉見:第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王陽明曾說,人心就像一面鏡子,圣人心如明鏡,而常人心如昏鏡。前人所謂格物,是以鏡照物,但是用昏暗的鏡子能照出什么東西呢?先生所謂格物,是打磨鏡子,使之光亮如初,這樣的鏡子才能照應萬物。因此管理者要先學會把心擦亮。

第二,明善是誠身的功夫。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容易浮躁,管理者常常處于“身心分裂”的迷失狀態,一定要心正身修,做到“身心合一”。

第三,窮理是盡性的功夫。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有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所謂“合乎天道”就是做事要講道義,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處理好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第四,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管理者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在下屬面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能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對手。

第五,博文是約禮的功夫。要從經歷各種事情中悟出天理。這個放在我們今天的管理者身上,就是一個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鍛煉,要學會從各種事物中學到新知識,領會復雜與簡單的管理辯證。

最后,惟精是惟一的功夫。管理者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要以不偏不移的務實態度遵循“天道”,化人心入道心,從而守中固善,讓企業沿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陽明心學博大精深,在傳習心學的過程中,你自己參悟了哪些道理?

劉偉見:王陽明的人生經歷和哲學思想的確帶給我很多啟示。

一是擁有外在的東西不意味著今后的成功。王陽明一生曲折,人生充滿挑戰,處處似安而不安,安在何處,還需自己辨明方向。

二是要學會尋找真正管理人生與事業的學問。王陽明的學問有個轉折的過程:泛濫詞章,騎射兵法,佛家,道家,最后歸于儒。

三是超越人生境界與管理境界。王陽明的人生歷經三重境界:華麗富貴、腳踏實地、內心寧靜。(責任編輯/吳文仙)

編者按:王陽明以心學傳世,被評價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賢人”。陽明心學中包含哪些經世致用的道理?《傳習錄》中留下了怎樣的管理智慧?管理者如何修煉心學?本期陽明茶座特邀著名國學學者劉偉見教授進行解讀。

陽明心學的三層辨證

:王陽明被認為是儒家的“完人”,既是思想巨匠,又是軍事天才,還是一位詩文英杰。他的思想可謂是一個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今天,我們要傳習陽明心學,要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劉偉見: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儒家四圣”,《欽定四庫全書》稱其學問別開生面,事功勛烈高卓,可見其學問造詣與事功實踐之結合之典范。可以說,近500年來王陽明是影響最大的學者之一。

學習研究陽明心學的人很多,有些人認為讀過他的《傳習錄》就能一通百通。這是錯誤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對王陽明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明白三個層次的辨證內容。

首先,陽明心學不是一個橫切面,而是一個有淵源的理學體系。他的思想,如同一條大江大河,從孔孟發源、順流而下。王陽明出身于官宦家庭,生長在富庶的浙江余姚,突然謫貶貴州,住在陰暗潮濕的山洞里,周圍是語言不通的山民。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也是一大覺醒。

就在這種困頓的環境下,王陽明悟道了。他發現自己悟出的內容,跟四書五經的內容完全吻合,他自己知道悟到的是真東西。所以,他的心學不是橫空出世,不是截斷眾流,而是在大的傳承體系中、在當時的時代特點里,悟出了一個為往圣繼絕學之道。因此,王陽明是“以心印經”。我們今天傳習陽明心學,必須回到孔孟之道,必須要有足夠的儒學基礎。

其次,陽明心學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體系。我們能從中學習到很多,對現實的工作和學習都有積極的啟發。

再次,陽明心學不僅是外在的實踐,更注重內心的修習。他說過“殺山中賊易,殺心中賊難”,“內明之道”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收攝一心的管理實踐

:很多企業在管理上提倡文化回歸,管理者積極學習傳統文化,以國學精髓管理企業,有的還特意參加培訓班,力圖把西方管理學的內容與國學結合起來。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共通共融的地方?你對“中國式管理體系”有何評價?

劉偉見:你說的這些“國學修習”方式現在確實比較流行。但是,我認為,現在所謂的“中國式管理體系”存在三大誤區:道理大而化之、實踐功利變種、對象掛羊賣狗。

道理大而化之,講的內容云山霧罩、似是而非。我前面說過,學習王陽明的東西,要有足夠深厚的國學基礎。古人的學問,從生活出發,最后又回到生活,是有很強的實踐性。

實踐功利變種,是說這些培訓也好、修行也好,多是追求一些外在的、速成的效果。很多管理者,想把陽明心學的精髓拿來就用,做成管理體系,使其立馬發揮作用。真正的修行應該心靈在場,最后看你能不能有一個革命性的變化,而不是功利性地現學現用。

還有一點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沒有深入到對象本身,只打著文化的旗號,內里完全不是一回事。是西方管理裁剪中國思想的變種。

再來看西方的管理體系,包括科學管理、人本管理、權變管理、企業文化,教練技術管理等幾個發展階段。當今西方流行教練技術管理,就是一對一地輔導,尊重人權,引導員工內心的積極性。

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已經涵蓋了這幾種模式。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管理之道和西方的管理之道完全可以對接。

:王陽明一生經歷過多場戰爭,剿滅地方叛亂、清掃山賊,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寧王之亂。他出奇制勝,戰無不利,一生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是一流的軍事家。這正是得益于他的管理智慧。

劉偉見:是的,王陽明的心學有大智慧,帶給現代的企業管理者諸多啟示。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管理授權各得其所。王陽明認為,戰爭勝利的前提就是充分授權,所謂疑者不用、用者不疑。企業管理也是一樣,如果授權不充分,事情就沒法推動,部下員工舉步維艱,名不正言不順也就事不成。充分授權,解決的是管理的外部環境問題。

所以,王陽明在江西打仗的時候,不斷地向皇帝申請決斷之權,整個部隊都由他來管,充分發揮積極性和機動性。

第二,強調管理者本身的修煉沒有止境。王陽明說:“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意思是作為管理者來說,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一個設定好的標準,不要以為懂了一點就到達了終點。所以,管理不可以有定法,定法不如定心。

第三,如何做到定法不如定心?王陽明建立了一套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這也是其管理思想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我將其歸納為幾句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

:這些理論聽起來似乎都是大道理,卻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它們是否與管理的理念、方法、評估、實踐、效果逐一對應?

劉偉見:道理雖大,卻都能落實在生活之中,建立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首先,要參透“心即理”。《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王陽明的思想跟孔孟是相通的,他認為,心在不在,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明了世間的理。凡事之所以有價值,都是因為跟你的心有關聯。所以理不外心,心具眾理。

所以,管理者的心與管理之道要明辨主次,心為為管理之源。這是西方管理學尚未達到的高度。

“致良知”,是辦好一件事情的基礎。什么是良知?孟子曰,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王陽明、曾國藩本是書生,為何打仗時就成為了軍事家?同樣,為何有的人很年輕就能成就一番事業,有的人沒有從商經歷卻一舉成功?

儒家有個基本的設定:每個人都有良知,只要回到良知的體系之中,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王陽明認為,良知就像太陽,喜、怒、哀、懼、愛、惡、欲,谞之七情就像云彩,云彩并不會湮滅陽光。一旦七情變成了欲望,就會遮蔽良知。勘破這一點,才是真功夫。所以,管理者要發覺自身法則,保證行為不離開本心,不離開本位。

“知行合一”,則是對管理效果的評估。孔子最早就說過知行合一,要把知和行匹配起來,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可見知行體系自古有訓。朱熹認為知易行難,孫中山認為知難行易,皆與時代特點有關。王陽明則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一個落點。他說:“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所以,心和理、知和行是一回事。

“事上勘磨”,這是管理實踐的法則,就是要從事上煉心,成就定心之法。王陽明說,每天遇見的事情,都是養心定心的好機遇,每件事情都在打磨你的心,不要去回避問題。

“下學上達”,是管理本領的修煉。管理者要保證心的歸處,不在具體與抽象上游離,不離日常生活本身。

以心修煉成就事業

:管理者修煉陽明心學,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提升自己,以達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的境界?

劉偉見:第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王陽明曾說,人心就像一面鏡子,圣人心如明鏡,而常人心如昏鏡。前人所謂格物,是以鏡照物,但是用昏暗的鏡子能照出什么東西呢?先生所謂格物,是打磨鏡子,使之光亮如初,這樣的鏡子才能照應萬物。因此管理者要先學會把心擦亮。

第二,明善是誠身的功夫。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容易浮躁,管理者常常處于“身心分裂”的迷失狀態,一定要心正身修,做到“身心合一”。

第三,窮理是盡性的功夫。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有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所謂“合乎天道”就是做事要講道義,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處理好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第四,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管理者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在下屬面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能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對手。

第五,博文是約禮的功夫。要從經歷各種事情中悟出天理。這個放在我們今天的管理者身上,就是一個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鍛煉,要學會從各種事物中學到新知識,領會復雜與簡單的管理辯證。

最后,惟精是惟一的功夫。管理者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要以不偏不移的務實態度遵循“天道”,化人心入道心,從而守中固善,讓企業沿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陽明心學博大精深,在傳習心學的過程中,你自己參悟了哪些道理?

劉偉見:王陽明的人生經歷和哲學思想的確帶給我很多啟示。

一是擁有外在的東西不意味著今后的成功。王陽明一生曲折,人生充滿挑戰,處處似安而不安,安在何處,還需自己辨明方向。

二是要學會尋找真正管理人生與事業的學問。王陽明的學問有個轉折的過程:泛濫詞章,騎射兵法,佛家,道家,最后歸于儒。

三是超越人生境界與管理境界。王陽明的人生歷經三重境界:華麗富貴、腳踏實地、內心寧靜。(責任編輯/吳文仙)

編者按:王陽明以心學傳世,被評價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賢人”。陽明心學中包含哪些經世致用的道理?《傳習錄》中留下了怎樣的管理智慧?管理者如何修煉心學?本期陽明茶座特邀著名國學學者劉偉見教授進行解讀。

陽明心學的三層辨證

:王陽明被認為是儒家的“完人”,既是思想巨匠,又是軍事天才,還是一位詩文英杰。他的思想可謂是一個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今天,我們要傳習陽明心學,要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劉偉見: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儒家四圣”,《欽定四庫全書》稱其學問別開生面,事功勛烈高卓,可見其學問造詣與事功實踐之結合之典范。可以說,近500年來王陽明是影響最大的學者之一。

學習研究陽明心學的人很多,有些人認為讀過他的《傳習錄》就能一通百通。這是錯誤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對王陽明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首先要明白三個層次的辨證內容。

首先,陽明心學不是一個橫切面,而是一個有淵源的理學體系。他的思想,如同一條大江大河,從孔孟發源、順流而下。王陽明出身于官宦家庭,生長在富庶的浙江余姚,突然謫貶貴州,住在陰暗潮濕的山洞里,周圍是語言不通的山民。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也是一大覺醒。

就在這種困頓的環境下,王陽明悟道了。他發現自己悟出的內容,跟四書五經的內容完全吻合,他自己知道悟到的是真東西。所以,他的心學不是橫空出世,不是截斷眾流,而是在大的傳承體系中、在當時的時代特點里,悟出了一個為往圣繼絕學之道。因此,王陽明是“以心印經”。我們今天傳習陽明心學,必須回到孔孟之道,必須要有足夠的儒學基礎。

其次,陽明心學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體系。我們能從中學習到很多,對現實的工作和學習都有積極的啟發。

再次,陽明心學不僅是外在的實踐,更注重內心的修習。他說過“殺山中賊易,殺心中賊難”,“內明之道”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收攝一心的管理實踐

:很多企業在管理上提倡文化回歸,管理者積極學習傳統文化,以國學精髓管理企業,有的還特意參加培訓班,力圖把西方管理學的內容與國學結合起來。這兩者之間,是否有共通共融的地方?你對“中國式管理體系”有何評價?

劉偉見:你說的這些“國學修習”方式現在確實比較流行。但是,我認為,現在所謂的“中國式管理體系”存在三大誤區:道理大而化之、實踐功利變種、對象掛羊賣狗。

道理大而化之,講的內容云山霧罩、似是而非。我前面說過,學習王陽明的東西,要有足夠深厚的國學基礎。古人的學問,從生活出發,最后又回到生活,是有很強的實踐性。

實踐功利變種,是說這些培訓也好、修行也好,多是追求一些外在的、速成的效果。很多管理者,想把陽明心學的精髓拿來就用,做成管理體系,使其立馬發揮作用。真正的修行應該心靈在場,最后看你能不能有一個革命性的變化,而不是功利性地現學現用。

還有一點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沒有深入到對象本身,只打著文化的旗號,內里完全不是一回事。是西方管理裁剪中國思想的變種。

再來看西方的管理體系,包括科學管理、人本管理、權變管理、企業文化,教練技術管理等幾個發展階段。當今西方流行教練技術管理,就是一對一地輔導,尊重人權,引導員工內心的積極性。

其實王陽明的心學已經涵蓋了這幾種模式。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管理之道和西方的管理之道完全可以對接。

:王陽明一生經歷過多場戰爭,剿滅地方叛亂、清掃山賊,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寧王之亂。他出奇制勝,戰無不利,一生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是一流的軍事家。這正是得益于他的管理智慧。

劉偉見:是的,王陽明的心學有大智慧,帶給現代的企業管理者諸多啟示。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管理授權各得其所。王陽明認為,戰爭勝利的前提就是充分授權,所謂疑者不用、用者不疑。企業管理也是一樣,如果授權不充分,事情就沒法推動,部下員工舉步維艱,名不正言不順也就事不成。充分授權,解決的是管理的外部環境問題。

所以,王陽明在江西打仗的時候,不斷地向皇帝申請決斷之權,整個部隊都由他來管,充分發揮積極性和機動性。

第二,強調管理者本身的修煉沒有止境。王陽明說:“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意思是作為管理者來說,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一個設定好的標準,不要以為懂了一點就到達了終點。所以,管理不可以有定法,定法不如定心。

第三,如何做到定法不如定心?王陽明建立了一套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這也是其管理思想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我將其歸納為幾句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

:這些理論聽起來似乎都是大道理,卻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它們是否與管理的理念、方法、評估、實踐、效果逐一對應?

劉偉見:道理雖大,卻都能落實在生活之中,建立收攝一心的管理體系。首先,要參透“心即理”。《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王陽明的思想跟孔孟是相通的,他認為,心在不在,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明了世間的理。凡事之所以有價值,都是因為跟你的心有關聯。所以理不外心,心具眾理。

所以,管理者的心與管理之道要明辨主次,心為為管理之源。這是西方管理學尚未達到的高度。

“致良知”,是辦好一件事情的基礎。什么是良知?孟子曰,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王陽明、曾國藩本是書生,為何打仗時就成為了軍事家?同樣,為何有的人很年輕就能成就一番事業,有的人沒有從商經歷卻一舉成功?

儒家有個基本的設定:每個人都有良知,只要回到良知的體系之中,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王陽明認為,良知就像太陽,喜、怒、哀、懼、愛、惡、欲,谞之七情就像云彩,云彩并不會湮滅陽光。一旦七情變成了欲望,就會遮蔽良知。勘破這一點,才是真功夫。所以,管理者要發覺自身法則,保證行為不離開本心,不離開本位。

“知行合一”,則是對管理效果的評估。孔子最早就說過知行合一,要把知和行匹配起來,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可見知行體系自古有訓。朱熹認為知易行難,孫中山認為知難行易,皆與時代特點有關。王陽明則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一個落點。他說:“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所以,心和理、知和行是一回事。

“事上勘磨”,這是管理實踐的法則,就是要從事上煉心,成就定心之法。王陽明說,每天遇見的事情,都是養心定心的好機遇,每件事情都在打磨你的心,不要去回避問題。

“下學上達”,是管理本領的修煉。管理者要保證心的歸處,不在具體與抽象上游離,不離日常生活本身。

以心修煉成就事業

:管理者修煉陽明心學,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提升自己,以達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勘磨、下學上達”的境界?

劉偉見:第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王陽明曾說,人心就像一面鏡子,圣人心如明鏡,而常人心如昏鏡。前人所謂格物,是以鏡照物,但是用昏暗的鏡子能照出什么東西呢?先生所謂格物,是打磨鏡子,使之光亮如初,這樣的鏡子才能照應萬物。因此管理者要先學會把心擦亮。

第二,明善是誠身的功夫。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容易浮躁,管理者常常處于“身心分裂”的迷失狀態,一定要心正身修,做到“身心合一”。

第三,窮理是盡性的功夫。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有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所謂“合乎天道”就是做事要講道義,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處理好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第四,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管理者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在下屬面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能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對手。

第五,博文是約禮的功夫。要從經歷各種事情中悟出天理。這個放在我們今天的管理者身上,就是一個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鍛煉,要學會從各種事物中學到新知識,領會復雜與簡單的管理辯證。

最后,惟精是惟一的功夫。管理者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要以不偏不移的務實態度遵循“天道”,化人心入道心,從而守中固善,讓企業沿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陽明心學博大精深,在傳習心學的過程中,你自己參悟了哪些道理?

劉偉見:王陽明的人生經歷和哲學思想的確帶給我很多啟示。

一是擁有外在的東西不意味著今后的成功。王陽明一生曲折,人生充滿挑戰,處處似安而不安,安在何處,還需自己辨明方向。

二是要學會尋找真正管理人生與事業的學問。王陽明的學問有個轉折的過程:泛濫詞章,騎射兵法,佛家,道家,最后歸于儒。

三是超越人生境界與管理境界。王陽明的人生歷經三重境界:華麗富貴、腳踏實地、內心寧靜。(責任編輯/吳文仙)

猜你喜歡
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今日農業(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水利建設與管理》征訂啟事
聆聽兩會
——關注自然資源管理
2020年《水利建設與管理》征稿函
運行管理
管理就是溝通
中國制筆(2019年1期)2019-08-28 10:07:26
加強土木工程造價的控制與管理
如何加強土木工程造價的控制與管理
解秘眼健康管理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性视频网站| 色久综合在线| 综合天天色|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97在线国产视频| 日本欧美精品|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亚洲香蕉在线| 激情视频综合网|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网2014|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欧美日韩第三页| 国产青青草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亚洲|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999在线免费视频|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区91| 国产自在线拍|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亚洲成人www|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久视频| 91久久夜色精品|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天堂啪啪|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黄色免费看|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欧美a在线|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色悠久久综合|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