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臺北中山紀念堂,廣東深圳歷經8年精心創作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響樂《人文頌》臺灣巡演拉開序幕。當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潮水般的掌聲與歡呼聲響起,2000多名中國臺灣觀眾起立喝彩,難抑激動與喜悅之情。
繼去年《人文頌》于“世界和平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奏響后,歷經一年多的修改打磨,《人文頌》再次起航,在寶島臺灣演出3場。《人文頌》以音符、樂章及人聲唱響華夏正音,以交響樂的形式對儒家文化進行時代性、開拓性的詮釋,實現了國際視野、時代精神、民族立場的“深圳表達”,將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光輝展現在世人面前。
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評價,以交響樂的形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意義深遠,《人文頌》是一部值得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感悟的好作品。
臺灣孔子協會會長孔垂長認為,《人文頌》對孔子思想的跨文化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可以期許,當《人文頌》的旋律在世界各個角落奏響,當仁義禮智信的普適價值觀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理解接受之時,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也就不再遙遠了。”
高山流水遇知音
8月8日,隨著《人文頌》在臺灣的首演進入倒計時,臺北中山紀念堂門口排起了長隊。臺北市民蔡先生徘徊在門口,“我是來碰碰運氣,等等看有沒有退票的。這兩天我來了好幾次,都沒有買到票,網上的票早售完了。”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蔡先生在電臺聽到了《人文頌》的介紹后,對《人文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幸運的是,經主辦方協調,蔡先生終于等到了難求的一票,笑逐顏開地進了場。
原來,《人文頌》在臺灣演出的消息引發了樂迷的廣泛關注,演出票迅速銷售一空。“這幾天的售票服務專線都要被打爆了,從早上9點開始,每天都有接不完的電話,都是來問《人文頌》還有票嗎。”全程參與《人文頌》臺灣巡演相關環節的臺北經紀人交流協會、臺灣“中華演藝經紀文創產業同業協會”秘書長闕聰華表示,從7月14日開始,《人文頌》正式通過華娛售票系統開售,市民可以通過到便利店的ibon機選購等方式購買。至8月2日,臺北、臺中和高雄3場演出總共約8000張票幾乎售罄。除了個人購買,臺北愛樂管弦樂團和臺灣孔子協會等還紛紛團體購買。
70多歲的王先生給售票專線打來電話說:“我和兩位老友非常好奇,想看看大陸、看看深圳是怎么通過交響樂的方式來演繹儒家文化的。”闕聰華得知后很感動,立即安排專人送了3張票到王先生手上。
《人文頌》在臺北奉獻的是一場“升級版”的音樂會。“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深圳交響樂團團長陳川松介紹,為了更好地展現《人文頌》的精神實質,本次演出特別邀請了臺灣、香港藝術家加盟,這也成為本次演出的一大看點。
為給臺灣觀眾帶來最好的演出效果,深圳交響樂團組建了強大的演出陣容。臺灣民間音樂團體中的翹楚——臺北愛樂管弦樂團派出了27名臺灣樂手助陣演出。作為香港歷史上最悠久和最活躍的合唱團之一,香港圣樂團有10名歌手擔任混聲合唱部分。擔任童聲合唱的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少年合唱團,演出足跡遍及美國、英國等地,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大獎。成立于1982年的深圳交響樂團30年來不僅積累了大量流派各異的中外經典曲目,還創作了一批精品力作,與世界級的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均有過合作,已躋身國內一流交響樂團之列。本次臺灣巡演的指揮由指揮家張國勇擔任。
聞弦歌而知雅意
“有一種學說源遠流長,五千年文明是它寬闊的河床。一個圣人行走在華夏大地,他告訴人類做人的主張……”當晚,音樂會在天籟般的合唱聲中開啟,60分鐘里,《人文頌》緊扣儒家文化核心要義,以“仁、義、禮、智、信”為5個樂章,并綴以序曲與尾聲,用音符、樂章和人聲描摹出一幅和諧雅致的中華文化景觀。
“仁”的寬厚遼闊、溫暖包容,“義”的義薄云天、勇往直前,“禮”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智”的如水之盈、清明空靈,“信”的一諾千金、金石之堅,都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人文頌》將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光輝,把中華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態度,傳達給了臺灣同胞。
當《人文頌》的尾聲“仁慈之心,如同大地,包容人類成兄弟。善待他人就像自己,不分種族和地域……”唱起時,那雄渾而又易于傳唱的動聽旋律,唱出了生命的欣欣向榮、人文的源遠流長、心靈的波瀾壯闊。當尾聲的音符落下,場上爆發出了長達5分鐘的熱烈掌聲,人們起立、歡呼、鼓掌、喝彩,表達著這份心靈共鳴的喜悅與激動。
臺灣老兵馮西榮對《人文頌》的演出贊不絕口,他說,這樣的演出讓他看到了中華文化復興的希望。《人文頌》正式演出開始前,樂團專門演奏了一段美國作曲家巴伯的弦樂合奏《柔板》,表達對高雄氣爆、澎湖墜機、云南地震等多起災難中遇難者的哀思。馮西榮感動得熱淚盈眶,直稱“這是兩岸血濃于水的最佳表現”。
從成功之作邁向經典之作
8月9日下午,“《人文頌》與儒家文化的當代傳播”臺灣研討會舉行,海內外的儒學專家學者共同品評《人文頌》,探討儒家文化的當代傳播。
研討會上,82歲高齡的臺灣孔子協會特別顧問、新加坡—中國友好協會副會長曾繁如,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安梧等專家對深圳精心打造《人文頌》以西方交響樂詮釋儒家思想的創舉予以贊許。
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人文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仁義禮智信”五常,采用交響樂這種世界通用的音樂語言表達出來,以此來傳播和推廣儒家文化,是對儒家文化繼承和發揚的一種自覺探索,也是對儒家文化當代傳播的一種有益嘗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兩岸共識,《人文頌》讓人震撼、感動,從《人文頌》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內在底蘊,這樣的音樂可以感化人心、引發思考;《人文頌》既有氣勢磅礴的一面,也有溫柔敦厚的一方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美好呈現,希望《人文頌》可以打磨成《黃河大合唱》一樣的經典之作,希望有更多同樣的音樂作品展示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文化氣象,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深入人心。
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是《人文頌》的總策劃。在他看來,《人文頌》不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部思想作品。王京生表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能力,更需要文化能力,文化的強大才能真正讓我們活得有尊嚴。要讓世界認識到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認識到中國人的人生主張和生命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