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加娜提艾力
摘要:鼓吹樂文化是維吾爾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它附著在維吾爾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特別是在像“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肉孜節”等重要的節日,這種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鼓吹樂以其嘹亮的樂聲、鮮明的節奏、獨特的號召力,成為了維吾爾族節日和民俗活動的重要推手。
關鍵詞:喀什 維吾爾族 鼓吹樂
鼓吹樂是一個較大的文化空間,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文化在這樣的空間里得以傳承。維吾爾族因地域分布不同,呈現出的文化特點亦不同。喀什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古城,提到喀什,人人都想起艾提尕爾大清真寺,每逢佳節,在喀什艾提尕爾廣場上有成千上萬名群眾參加跳節日舞蹈“薩馬舞”。本文以前人對鼓吹樂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喀什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麥麥提托合提先生及其鼓吹樂班社的實地調查,對喀什鼓吹樂在各種儀式中的演奏場合、演奏曲目等方面作了較為細致的分析。
一、對鼓吹樂藝術演奏場合的分析
維吾爾鼓吹樂由于地區的不同,各自產生了不一樣的演奏文化。鼓吹樂藝術在喀什、伊犁、吐魯番、和田等地區比較普遍,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演奏場合,具體如下:
(一)伊犁地區演奏場合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伊犁地區群眾在節日和開齋時用鼓吹樂演奏,而現在在這種場合不再使用。目前伊犁地區鼓吹樂在婚禮和慶典儀式中演奏得最多,也逐漸有了商業化的趨勢。伊犁地區的維吾爾族是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區遷入的,因此其形成族群后,需要有共同認同的文化以增強族群的凝聚力。因此筆者覺得伊犁地區演奏場合融合了各地區的演奏特點。
(二)和田地區演奏場合
在和田地區,鼓吹樂主要應用在維吾爾族婚禮當中,使用鼓吹樂渲染喜慶氣氛的特點,從古至今并未改變。鼓吹樂作為歡慶的代言而被現代社會廣泛運用在開業、慶典儀式中,此時雖然代表著歡慶,但音樂的商業性已遠遠超出了藝術性。
(三)在吐魯番地區演奏場合
在吐魯番市、托克孫縣、魯克沁鎮等地區的鼓吹樂的演奏場合主要是婚禮助興、文藝演出、開業慶典。提起吐魯番鼓吹樂就能想起納孜爾庫姆舞蹈,吐魯番夏天天氣很熱,冬天很冷,所以民間結婚等喜事都一般在春秋舉辦,所以鼓吹樂演奏的季節也多數在春秋季。
(四)喀什演奏場合
喀什演奏場合還在保留其獨特的演奏特點,通過采訪喀什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買買提托合提先生了解到,他們四代人一直在艾提卡爾清真寺門樓上演奏節日鼓吹樂。隨著他們的演奏,從7歲到70歲以男性為主的老百姓伴隨音樂跳節日舞蹈“薩馬舞”,氣氛十分熱烈。在喀什以外的地區,只演奏納格拉和嗩吶,一般沒有舞蹈,且不會在清真寺前面演奏。喀什這種鼓吹樂配舞蹈,并在宗教活動場所前面演奏的特點取得了各地群眾的喜愛。這種演奏特點在20世紀80年代在有些地區也出現過,而之后鼓吹樂這一特點在那些地區逐漸消失。除此之外,喀什鼓吹樂在婚禮、開業、慶典等各種儀式和活動中作為歡慶的代言,給喀什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
二、對鼓吹樂演奏曲目進行分析
到目前為止,新疆維吾爾鼓吹樂曲目還未系統的搜集并記譜下來。只有伊犁地區鼓吹樂演奏曲目已搜集十二套,也是記譜的最規范的一套。綜觀前人的研究,加上筆者實地調查情況發現鼓吹樂的演奏曲目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現狀:
(一)伊犁地區演奏曲目現狀
伊犁地區的鼓吹樂是所有地區中最規整和富于藝術性的。其鼓吹樂曲目為十二套鼓吹樂曲,已正式出版了音響資料,所演奏的曲目內容也是固定的,不過有時藝人還會加入一些即興的部分。
(二)和田地區演奏曲目現狀
從楊葉青的《新疆和田地區維吾爾族納格拉鼓淺析》中可以得出,和田地區鼓吹樂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對納格拉鼓和一支嗩吶合奏的形式,這種演奏的節奏不復雜,而且整曲從頭到尾沒有變化。另一種是洛浦縣的由四個樂手分別演奏三只納格拉并與一支嗩吶合奏的形式,同時還加入四個手鼓,演奏手鼓的藝人還同時演唱維吾爾歌曲。
(三)吐魯番地區演奏曲目現狀
吐魯番地區鼓吹樂所演奏的曲目并未形成體系,比較特殊的是鼓吹樂在吐魯番木卡姆和納孜爾庫姆舞蹈中使用。鼓吹樂使用于整曲木卡姆中是在其它地區是沒有的,為吐魯番地區獨有。
(四)喀什地區演奏曲目現狀
綜觀前人的研究,筆者發現對喀什鼓吹樂演奏曲目的研究,目前仍屬于空白。喀什鼓吹樂演奏的曲目較為傳統,并未整理成套。筆者通過田野調研,搜集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塔樓上為各種節日和儀式演奏的曲目名稱并進行錄音,它們是:
1.阼納格瑪(zonagma),就是在封齋時演奏的主題曲調,表示“封齋時演奏的樂曲”。
2.阼納格瑪屈徐爾格斯(Zonagma quxurgisi ),其旋律是zonagma 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3.阿皮里克(aplik),是一個民歌,民歌旋律的基礎上為鼓吹樂演變奏。
4.納格瑪(nagma),是由好幾個民歌的組成的憂傷樂曲。
三、分析與總結
新疆維吾爾鼓吹樂由于地區的不同,各自產生了不一樣的演奏文化,其扮演著渲染氣氛和彰顯民族特色文化的作用。新疆各地區鼓吹樂演奏場合基本上以有償的慶典、開業和婚慶為主。綜觀前人的研究發現,目前關于鼓吹樂演奏場合的文獻只研究室外演奏場合,缺少對室內演奏場合的研究,因此筆者認為需要在這方面加以研究。
通過對鼓吹樂演奏曲目研究發現,維吾爾鼓吹樂演奏曲目的創作應充分吸收傳統鼓吹樂曲目創作的方法,以維吾爾族傳統音樂文化為主體,維吾爾鼓吹樂的演奏曲目中只有伊犁地區的十二套納格拉鼓樂最為規范,在喀什、吐魯番、和田地區鼓吹樂并沒有整理成套。不同的藝人在不同的時期、場合演奏的曲目是不一樣的,并因地域特色的不同而運用不同。因此要對各地區的鼓吹樂進行研究,形成完整的音樂體系。
目前過節時在清真寺廣場演奏鼓吹樂并配舞蹈的特點只在喀什地區保留,其它地區因多種因素越來越簡化,甚至不再使用了,筆者希望這種獨有特點得以傳承。
基金項目:
本項目為由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資助,項目名稱:維吾爾傳統文化視野下的納格拉鼓樂研究——以喀什地區“麥麥提·托乎提納格拉鼓樂班社”調查為例,項目編號:20141014。
參考文獻:
[1]崔斌,楊葉青.新疆伊犁地區維吾爾納格拉鼓文化淺析[J].中國穆斯林,2009,(06).
[2]吳龍海.魯克沁鎮維吾爾族樂器納格爾的調查[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4,(03).
[3]阿不都賽米·阿不都熱合曼.論nakkārā-khāna和維吾爾鼓吹樂[J].中國音樂,2013,(01).
[4]楊葉青.新疆和田地區維吾爾族納格拉鼓淺析[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