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摘要:低音提琴自傳入我國起便受到了大家的喜愛,在欣賞西方原汁原味的低音提琴作品的同時,我們的低音提琴也在進行著低音提琴藝術的音樂創作,而只有融入了我國民族音樂元素的低音提琴藝術才能夠成為真正地成為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低音提琴藝術 民族元素 民族思維 藝術個性
在多元文化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時,我們便要在這多元化的文化形態中尋找一種文化形態能夠代表我們本民族的藝術身份,不難看出,優秀的音樂作品無一不是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創作的基礎,只有對民族音樂有著充分地理解和熱愛,才能夠創作出大眾人民喜愛的音樂作品,作品中的民族情感總是能夠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也只有原初的民族音樂才能夠將音樂作品中最原始的情感表現出來。我國幅員遼闊,擁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均擁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征,這同時也為我們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多樣的素材,對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再創作使得低音提琴藝術產生新的生命力。自低音提琴傳入我國以來,低音提琴作曲家便從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中選取素材,竭力創作出具有我國民族藝術特征的低音提琴作品。
一、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性作用
現代社會結構處于多元流變的基本格局之中,音樂藝術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而在多元化的音樂形式中,人們也在努力尋找出多元音樂文化中的規律,以找回音樂藝術那原初的質樸藝術形式,從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中,我們不難看出,優秀的音樂作品無一不是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創作的基礎,只有對民族音樂有著充分地理解和熱愛,才能夠創作出大眾人民喜愛的音樂作品,作品中的民族情感總是能夠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也只有原初的民族音樂才能夠將音樂作品中最原始的情感表現出來。低音提琴藝術屬于西方舶來音樂藝術,低音提琴演奏的音樂清新和暢,給人的情感表示提供了一種聲音的形式,低音提琴藝術于清朝末年傳入我國并受到了大家的喜愛,在欣賞西方原汁原味的低音提琴作品的同時,我們的低音提琴家也在進行著低音提琴藝術的音樂創作,優秀的低音提琴作品創作也都是建立在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之上,無論時代價值的取向如何變化,成功的低音提琴作品中美妙的音符和質樸的音樂語言均是以低音提琴藝術的根本,而這些質樸的音樂語言同時也離不開我們的民族文化,因此低音提琴的作曲家們發現:無論在音樂作品中采用多么絢麗華美的音樂技巧,選用何種音樂結構風格,只有保留音樂最原始的貼近人的自然情感的本土特征才能夠使作品更加快速地被廣大聽眾所接受并熱愛。
二、我國低音提琴曲的重要性
低音提琴在文藝復興時期便成為了西洋交響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整個樂隊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與中聲部、高聲部一同塑造整個樂隊的凝聚力,如果缺少低音樂器的支撐,整個樂隊的聲音便難以聚集到一起,缺少層次感和立體效果,不能凸顯聲音的凝聚力。在現代的交響樂中低音提琴承擔了管弦樂做的基礎,低音提琴的音域如果靠近最低處,它的記譜比實際音高要降低八度,這樣便不能夠表現出清晰的音響結構,因此,在管弦樂隊中,作品的詮釋需要用大提琴或者巴松在同高度或者高八度的位置上與低音提琴進行聲音的融合,這樣低音提琴在旋律進行時變得清晰,不再具有渾濁的音響,同時,整個管弦樂隊也因此獲得了極其穩固、確定的低音聲部。所有交響樂作品都來不開低音提琴的演奏配合,幾乎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必須有它的存在意義。在音樂旋法方面,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統是五聲旋法,這與低音提琴的發源地的西方大小調體系完全不同,聲旋法雖然在旋律進行的運動走向、線條和音樂形態是無聲結構的,但是在音階或音列方面并不限于五聲之內,一首樂曲可以是六聲、七聲,甚至是八聲、九聲的。在旋律線條的風格方面展示一個民族的藝術特征。
不同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習俗、文化傳統等多種元素賦予了民族文化以個性特征,是民族身份得以識別的重要元素,其民族的審美訴求以及審美需要均通過民族文化得以展現,我國的低音提琴藝術中應在無形之中沁滿我國民族藝術的神韻,如同我們的書法繪畫藝術,筆下無不彰顯我們的民族審美意識的鮮明特征。
三、低音提琴作品中的民族元素的應用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均擁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征,這同時也為我們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多樣的素材,對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再創作使得低音提琴藝術產生新的生命力。至低音提琴傳入我國以來,低音提琴作曲家便從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中選取素材。如對直接引用民族音樂曲調稍稍加以修飾;改編原有的民族民間音樂樂曲,即以一個完整的民族音樂曲調為框架,結合低音提琴演奏技術的要領,在技術方面進行音樂語言的處理與融合,使得音樂的品格與內涵實現與低音提琴藝術的完美融合,這也是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同和吸收。再如有的低音提琴作品看似采用新的創作手法,而在節奏和意境表現上無不顯示有我國民族哲學、古典文學、民間音樂、美學和民族精神的民族特質,這事實卻是對民族文化更深一層的繼承?;蛘卟捎眠x取民族音樂作品中的部分曲調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樂主題的方法進行創作,根據我國較為典型的民族器樂曲、說唱音樂進行創編移植等等,均為低音提琴在我國文化土壤內扎根發芽提供了一定的養分。
總之,從交響樂隊誕生的時刻開始,低音提琴就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并始終在樂隊里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其它樂器一同承擔著交響樂作品所賦予的神圣使命。低音提琴像是音樂這座摩天大廈的根基,它雄渾厚重的音色支撐著整個音樂的發展和動力。低音提琴作為外來文化,從它傳入我國的那時起,為我國的音樂增添了新的聽覺感受,與此同時,它也在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的土壤中汲取了養分,只有扎根于我們民族藝術文化土壤的低音提琴作品才能夠代表我們民族在世界低音提琴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創作帶有我國民族色彩的低音提琴作品也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創作者將具有本民族藝術思維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音樂作品中來。
參考文獻:
[1]陳子平.1945-1990:中國低音提琴的發展歷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02).
[2]李楠.低音提琴的民族化進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2).endprint